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直至秦汉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乃至现在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发生着激烈而又复杂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由于代表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庄子·天下篇》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一语道出百家争鸣之状态。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他们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互相批评,又互相影响,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等等,就是在一家之中,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百家争鸣的前期,主要是儒墨两家显学相互攻击和辩难。到中期,则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都非常活跃,你来我往,争论不休。“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刘知几《史通·言语》)。各家的产生又有一定地域特征,如邹鲁乃儒、墨之邦,三晋多权变之士,南方为道家之乡,燕齐出阴阳家者流。到战国末期,则出现了百川归流的趋势,参与争鸣的主要是儒、法两家,并出现综合和杂取各种学派观点的杂家。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殃及各家各派。然而,秦享国之日短,仅二世而亡,百家争鸣的余韵存至西汉,黄老之学、杂家之学在西汉初期仍有重要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还对诸子的起源作了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不难看出,这些学派的起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起源于官。各家各派因主张和立场不同,也就各具特色,如《尸子·广泽》所说:“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又如《吕氏春秋·不二》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189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而诸子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诸子百家中,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百家争鸣不仅把中国思想文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学说、孟子的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名家的逻辑学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可以说,中国思想文化后来的发展,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探寻到某种根源。总之,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