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也是一门艺术,是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做出迅速的决定。
我常说“审慎”也是一门艺术,是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做出迅速的决定,但是这不是议而不决、停滞不前的借口。
经营一家较大的企业,一定要意识到很多民生条件都与其业务息息相关,因此审慎经营的态度非常重要,比如说当有个收购案,所需的全部现金要预先准备。
我是比较小心,曾经经过贫穷,怎么样会去冒险?你看到很多人一时春风得意,一下子就变为穷光蛋,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事,都是步步为营。
有一句话,我牢牢记住:“穷人易过,穷生意难过。”你再穷,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买最便宜的米,还是可以过,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穷生意很难,非常难。所以小心翼翼,可以讲如履薄冰。
——李嘉诚接受《全球商业》的专访
背景分析
李嘉诚一贯善于人弃我取,逆势而上,似乎他在无形中总能把握经济的动向,他从来不做盲目随大流者,一旦经过审慎分析之后做出决定,便会坚守到底,并不去理论别人的言论,在喧嚣之中有着自己的冷静定夺。比如投资地产、辗转电讯、投资石油等,这些早已堪称经典案例的成功确实充分地显示了他精到的投资智慧,认准方向,绝不盲从。或许可以说,这才是他能够从众多商人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时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李嘉诚在商场的角色有一种优势——冷静、耐心。盲目跟随别人意见行动的人是非常可悲的。别人的喜好不代表自己的喜好,别人的见解也未必就很客观。盲目地跟从他人,最终只会导致自己一事无成,白费心力。李嘉诚对楼市进行低价收购,从而获得了高利润,就是因为他不盲目跟随众人,有着自己的判断。
这种优势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都不愿做这种角色,而宁可做投机家。但李嘉诚懂得坚忍终究会换来光明,这就是他能驰骋商海多年而再次发迹的原因。李嘉诚认为,“审慎”是一种艺术,作为一名商人,必须拿捏风险和投资的脚步。
1967年香港局势不稳,严重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整个香港的地价、楼价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建筑业几乎停滞不前。一部分港人卖房后远走他乡,香港再一次面临着房地产危机。在那个百业萧条的年代里,李嘉诚再次审时度势,洞察先机。他一方面加强稳固他的大后方,让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在塑胶业中保持独占鳌头的地位,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现金将购置的旧房翻新出租,再用所得利润全部换取现金大量收购土地,并且采取各个击破、集中处理的方式,使土地以点带面、以面连片地纵横交错地发展。就这样,李嘉诚以其稳健、不浮躁的审慎与胆略,稳中求进。
塑胶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胶花大王”。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料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价格很快升高,高得难以承受。而这时,李嘉诚已把重心转向房地产。转向房地产,是因为自1964年以后,塑胶花开始受到冷落。而随着香港工商业的发展,房地产在商业界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很有发展前途。1960年,他在柴湾购地兴建工厂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一共有20万平方米。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价猛烈上升,等人们认识到这一行情时,洞察先机的李嘉诚已成为地产界的主力军。
拓展透析
关于审慎这个话题,“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身为一名管理者,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5个方面:
第一,必须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有些问题属于常规问题,有些问题则是偶发问题。决策者常犯的错误在于,把常规问题当作一连串的偶发问题,或者是把一个新的常规问题开始当作是偶发问题。决策者必须根据情况变化,敏锐地把握市场,真正搞清楚你所面临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第二,要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即决策的目标是什么?决策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市场的变化能不能实现这些条件?企业自身的状况能不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解决问题有哪些方案?这些方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方案,可能遇到哪些阻力?应该做出哪些必要的妥协?要怎样沟通才能达成共识?
第四,有效的决策必须能够执行和操作。决策者在决策方案中,应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最具执行力的行动方案,否则决策将失去意义。
第五,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反馈,以便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卓有成效的决策者能弄明白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对于更多的决策者而言,决策是为了什么则更具有启发价值。
德鲁克的观点与李嘉诚“步步为营、稳中求进”的理念不谋而合。事实上,但凡成就大业的商人、管理者,都将类似的理念奉为圭臬。
2008年11月11日这一天是腾讯10周岁的生日。两天之后,腾讯发布了当年的财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腾讯第三季度的总营收达20.25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一片颓靡的互联网市场中是一份相当漂亮的成绩单了。和其他众多的互联网企业不同,大家都在愁眉苦脸地考虑着如何度过经济寒冬,而马化腾却能够稍显轻松地迎接胜利的喜悦。
马化腾认为,全球经济确实面临衰退威胁,而且在短期之内看不到转好的迹象。虽然说互联网行业也受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表现得有些衰靡,然而,这种大环境对不同的业务板块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这次的金融危机对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冲击最大,只要企业最终能够活下来,未来几年还有机会再来。
此时,马化腾已经开始留意寻找技术平台能与腾讯平台结合的公司。因为此时进行战略布局,对于企业后20年的行业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腾讯也不为并购而并购,任何收购行为都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对业务发展有帮助的领域。腾讯此前发布的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一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增长了94%,从一年前的5.4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0.5亿元人民币。但马化腾并不打算将钱用来派息,而是计划将其用在拓展事业版图上,“公司一直在进行中小型的并购,确保增值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收购对象主要是亚洲内容提供商,如手机游戏、网络游戏、韩国的游戏开发商等,交易的规模从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人民币不等”。
在这样的大好机遇之下,马化腾仍旧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做法,用一贯的慎重作风回答道:“我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看到机会后,马化腾并没有急于出手,而是先尝试着跨出一个虚步,看看当时的情况如何,如果情况不错,再大步走出去。或许正是受这样的思路影响,尽管手握巨额现金储备,腾讯仍然鲜有并购。不过,马化腾表示,公司仍会继续物色并购机会,但不会是大型的,主要的考虑是能否对业务发展有帮助。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腾讯才能安然地走过经济危机的寒冬,并且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朝更大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