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说
茶叶传说故事茶叶艺文形式之一。其形式宽泛,包括古代神话、风物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及遗闻轶事。内容丰富,有茶史、茶师、茶祖和名人饮茶的神话传说,有名茶和与饮茶有关的名泉、名水故事,有关茶俗、茶事的传闻,其中既有汉族作品,也有少数民族的创作。以名茶的传说最为普遍,既有一种名茶多种故事并存,也有一种类型的传说出现于多种名茶,内容或谈其来源,或讲其特色,或析其命名,并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古迹交织在一起,又与地方风物结合在一起。
神农以茶解毒上古时代传说。《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又《本草衍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查而解之。”“查”字即“茶”字的前身。神农是中国上古时代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传说他不仅是中国农业、医药和其他许多事物的发明者,也是中国茶叶利用的创始人。神农以茶解毒的传说有三种说法:其一,神农为研究百草特性和功能,在采集过程中,必亲自尝嚼,以辨其味,以明其效。一次,他吃下了有毒植物,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于是躺卧在大树下休息。一阵风过,树上落下片片绿叶,神农信手放入口中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舌根生津,麻木渐消,头脑清醒。于是采集回家研究,果有解毒功效,因而定名为“茶”。其二,神农常将采集的草药亲自煎熬为人治病,一日,正准备煎药之时,忽有树叶落入锅中,但见汤色渐黄,清香散发。掏水饮之,其味略苦,回味甘甜。当时神农正肚痛腹泻,于是趁热喝了两大碗。说也奇怪,肚子不痛了,泻也止住,且精神振奋。从而发现茶有解渴、止泻、解毒、提神等作用。其三,神农得天独厚,生来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什么东西在肚子里活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次神农发现肚子不舒服,肠胃中出现块块黑斑,同时舌麻口干,胸闷气急,他就把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树叶咀嚼吞食,忽觉叶汁在肚子里上下游动,所到之处,黑斑顿消,人也感到舒服起来。这种树叶汁水,像巡逻兵一样在肚子里查来查去,直到把“黑斑”消灭光。神农意识到,这些黑斑、舌麻等就是中毒的表现,而这种树叶有解毒的特效,因此形象地把它叫作“查”,之后逐渐演变为“茶”字。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敬和怀念,也反映了食药同源之滥觞。
大禹得茶茶事传闻。相传大禹治水,四处开河的紧急当日忽遭“大肚病”侵袭。即使五大三粗的壮汉,也会蓦地染病。病势凶猛,一个粗实汉子没几天就变得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能吃饭却不能干活。大禹心急如焚,不仅治水搁浅,且谣言四起,谣传不可轻易动土,大禹治水触犯了龙王太岁。上天来追命了!百姓人心惶惶,大禹派人四出寻医,终无良药。遂慕名访医至太湖,不料自己也染上了病。他悲痛地自叹时间不多,支撑着想把有关水经的书写完。一天,湖上刮起大风暴,八百里湖面波涛翻滚,湖边百姓声嘶力竭地呼喊出船打鱼的亲人。大禹目睹凄惨场景,心如刀绞。他急中生智,在湖边升起一堆篝火,风大火旺,湖中九艘船儿迎着火光破浪前进,终于平安靠岸。可大禹劳累过度,昏倒在地,醒来时,有位老汉正为他救护治病。老汉年逾九十,感谢大禹救了他惟一的亲人重孙,决心治好他的病。大禹服用老汉煨的药汤后,肚子渐小了,身体也有劲了。因此,请教采用何方,乃知是“茶叶煎黑鱼汤”。遂发动周围居民采制茶叶,捕捉黑鱼。经协力医治,使无数人恢复健康,治水工程得以继续。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和救渔民、抗病魔的功绩,太湖边建造了大禹庙,“茶叶煨黑鱼”的秘方,至今流传于民间。
以茶代酒茶事典故。《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吴主孙皓,“每饷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事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以当酒。”是为史籍中有关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秦精获大茶事轶闻。《搜神后记》载:“晋孝武世,宣城秦精,尝入武夷山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余,通体皆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一大丛处,放之便去。精因采茗。须臾复来,乃探怀中橘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怖,负茗而归。”叙述秦精入山采茶,得毛人指引而发现了大茶树,描写了深居高山的人在大自然中不断探索,终于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过程。
茶为素业茶事典故。南朝宋《晋中兴书》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珍馐毕具。乃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即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其时某些显贵,以待客奉茶为清廉。
祀冢得报茶事趣闻。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乃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此故事赞美了嗜茶者知恩图报这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献茶谋官茶事典故。随文帝杨坚小时常患头痛。一日,有僧人询之告曰:“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取煎服用后,果甚有效。杨坚为帝时,有人因献茶而得官,于是一度出现竞相采茶以求封赏的现象。时人权纾讽云:“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一车。”
千里送惠泉茶事典故。唐代丁用晦《芝田录·李德裕》:“李太尉……在中书,不饮京城水,悉用惠山泉,时有水递之号。”李德裕,赵郡人。唐武宗时出任宰相。讲究饮茶用水,通过驿站传递或派专人赴无锡提取“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水,人称“千里送惠泉”。因劳民伤财,招致非议。诗人皮日休作《题惠山泉》讥之:“丞相常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陆羽鉴水茶事典故。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代宗朝,李季卿刺湖(一作润)州,至维扬(今江苏扬州),逢陆处士鸿渐。……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上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洁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即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赍至岩,舟荡覆半,至惧其勘,挹岩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骇愕。”此故事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陆羽鉴水本领的神妙,也反映了唐代人重视饮茶用水的情况。
饮茶十德茶事典故。唐代刘贞亮将前人颂茶的内容概括为“十德”: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驱病气;五、以茶树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行道;十、以茶可雅志。
渐儿茶茶事趣闻。相传唐《茶经》作者陆羽,博学多才,崇茶嗜茶,善于茶事,更精于煮茶。陆羽沏的茶,韵味特好,深得唐朝国师——佛光和尚赏识。佛光和尚身居高位,酷爱饮茶,每天饮一杯陆羽沏的茶,饮时常抚须微笑,神色陶醉。因陆羽字鸿渐,昵称“渐儿”,故久之人们称陆羽沏的茶为“渐儿茶”。帝闻之,即召陆羽入宫,亲掌佳,“渐儿茶”共香其味果然非同一般,因想在侍者中多培养几个沏茶能手,遂命陆羽遍访天下名泉。陆羽临行向佛光师爷辞别,佛光问及所授侍者茶艺如何?陆羽答曰:“都不错……凡经教,都可学会,然细微之差,还得自我探求。”佛光满意地点头回答:“渐儿所说极是,学而不知求索,不仅难及,更无法超越了。”陆羽走后,帝仍常约佛光一起品茶,以示侍者茶艺不亚于陆羽。但佛光总是应命呷一口,从不表态。一日,佛光明例呷了一口,谁知茶一入口就惊问:“渐儿何日归来?”帝惊问何以得知,佛光笑曰:“此乃渐儿茶也。”众皆敬服。故事反映了陆羽茶艺之精,也说明佛光对陆羽知遇之深。
单道开饮茶苏茶事轶闻。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转引《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茶苏,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传说因修行辟谷,七年后,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日行七百余里,后移居河北省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并以茶苏驱睡,寿至百余岁。
老姥逸狱茶事轶闻。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明代陈继儒《茶董补·广陵老传》亦有记述。
饮茶公主茶事传说。相传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嫁于第三十二世藏王松赞干布,陪嫁礼品除金银首饰、珍珠玛瑙、绫罗绸缎、文书八宝外,还有很多茶叶和茶具。茶叶中有湖南名茶“邕湖含膏”。文成公主爱好饮茶,也喜欢以茶敬客。入藏后,公主常以茶赐群臣、待亲朋。藏胞多肉食、少果蔬,饮茶初出好奇,继而深感饮后肠胃清爽,齿颊留芳,解渴提神,全身轻快。饮茶风尚遂从皇宫传向民间,人们争相效之,视作仙草,于是饮茶之风兴起。公主传之以茶,晓之以理,并建议藏王以牲畜、皮毛、鹿茸等特产至陕西、四川等地换取茶叶,还调制奶茶、酥油茶等新饮法,自此茶风日盛。故藏民称文成公主是饮茶公主。
陆卢遗风茶事传闻。旧时茶叶商店题字常以“陆卢遗风”四字作匾。“陆”指茶圣陆羽,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茶仙”、“茶神”。“卢”指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不幸在甘露之变中被误捕而遇害。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自唐以来传颂十年不衰。陆、卢又是至交好友,两人有很多相同之处。发扬陆、卢遗风,意在学习二人崇茶爱茶的精神、精湛卓越的品茶技艺和高尚的茶德茶风。
易于自焚茶事典故。《新唐书·循吏传》:“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无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使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书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何易于自焚抗茶税的故事为后人所称道。
驿库茶神茶事典故。唐代李肇《国史补》:“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君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刺史曰:‘公有余也。’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刺史亦善之。又一室,署云菹库,诸菹必备,亦有一神,问曰:‘蔡伯喈。’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陆羽在唐代即被对库和茶店供奉,反映了唐代崇尚茶神的民风。
茶酒争高茶事趣闻。唐末王敷撰《茶酒论》,描述茶酒争功之事,诙谐风趣。茶酒各夸已长,攻彼之短。茶曰:“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生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酒口:”自古至今,茶贱酒贵。”茶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山蒙顶,其山募岭。……客商来求,船车塞绍。……我之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黄似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饮。”酒不示弱,答曰:“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曾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交舞。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国家音乐,本为酒泉。终朝吃你茶水,敢动动些些管弦!”茶酒争论热烈,水在一旁观战,因挺身而出曰:“阿你两个,何用匆匆。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粝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上应乾象,下顺吉苑。江河淮济,有我即通。亦能漂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感得天下钦奉,百姓依从。由(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已后,切须和同;酒店发富,茶坊不空;长为兄弟,须得始终·。”(《敦煌变文集·卷三》)明代冯梦龙《广笑府》变载有“茶酒争高”的故事:“茶谓酒曰:‘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成吟兴更堪夸,亡家败国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答茶曰:‘瑶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祀筵宾先用我,何曾说着淡黄汤?’各夸己能,争论不已,水解之曰:‘汲井烹菜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后者显系前者衍化而来。
良马换《茶经》茶事传说。唐朝末年,茶马交易已很盛行。一年,唐使按照惯例,带上一千多担上好茶叶囤积边关,为的是想换取唐王急需的马。待回纥使者带马到关时,却提出另外要求,传达国王旨意,要以千匹良马换取一本关于种茶、制茶、饮茶的宝书——《茶经》。唐使从未见过《茶经》,但认为用一本书换千匹马,太合算了。于是与两位使者签订国约。唐使星夜回朝,面奏此事,然满朝文武也不知有此书,翻遍书库难觅踪影。只有太师曾记得江南有位品茶士,《茶经》也许是他撰写的。遂派专人星夜启程,遍访湖州、金陵等地,但未见陆羽,也找不到《茶经》手稿,而国约期限将到。在这焦急之中,忽有一秀才拦住马头,大声说:“我乃竟陵皮日休,特向朝廷献宝。”因问何宝?皮日休捧出《茶经》三卷。使者惊喜,连忙下马跪接,并问《茶经》可有底卷?皮日休告以还有抄卷,正在请匠人刊刻。使者叩谢再三曰:“有此宝书,换得战马千匹,平叛宁国有望矣!”自此,陆羽《茶经》名扬海内。
受茶一串茶事轶闻。《新唐书·陆贽传》载:“陆贽调郑尉,罢归。寿州刺史张镒有重名,贽往见,语三日,奇之,请为忘年交。即行,饷钱百万曰:‘请为母夫人一日费。’贽不纳,止受茶一串。”陆贽受茶一串,做到领情不贪财,饮茶者的“廉”道自在其中。
前丁后蔡茶事典故。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遣使造之。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至道间,仍添造石乳。其后大小龙茶,又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丁谓,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任宰相,封晋国公。蔡君谟即蔡襄,官至端明殿学士。大小龙团的研制过程较长,在丁谓仕福建时开始创制,后由蔡君谟正式督造入贡,丁、蔡对龙团茶加工技艺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故有“前丁后蔡”之说。苏东坡诗有“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献茶得官茶事典故。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郑可简以贡茶进用,累官职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其侄千里于山谷间得朱草香茗,可简令其子徒问进之,因此得官。”宋徽宗嗜茶,宫中盛行斗茶之风,为迎合皇室,贡茶品目剧增,数量日多,制作益精。郑可简造“龙团胜雪”贡茶和令其子送“泉草”入朝邀宠走升官捷径,时人讥讽道:“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