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一起义,不仅向全世界宣告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而且向全世界宣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南昌起义军,作为人民军队的第一支部队,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这支由旧军队脱胎而来的军队,虽在南昌起义中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并经过南昌起义的战斗洗礼,但仍然程度不同地保留着旧军队的影响,甚至是深深的烙印。军队官兵的成份十分复杂,参加起义的背景、动机各不相同。党的领导,主要是中共前敌委员会对起义行动的领导,在各部队,党的领导缺乏基本的组织保证。因此,党对部队官兵的政治思想领导也难以贯彻。加之起义胜利之后,起义军未经整顿,便于8月3日开始撤离南昌,南征广东。中共前委既在时间上来不及,又在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要对起义军官兵进行必要的政治思想教育。因此,部队官兵对起义的目的、意义、前途等最基本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部队的整体情况与起义前的国民革命军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南昌起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革命力量十分弱小,反革命势力十分强大的时候发生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爆发的革命武装起义,遭到强大反革命势力的镇压是必然的。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起义军将面临的斗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然而,刚刚从旧式军队转变过来而没有经过彻底改造脱胎换骨的起义军,难以经受住残酷斗争的考验,无法完成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
起义军南征,正值南方盛夏酷暑,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加上给养困难,严重缺乏医疗保障,行军艰苦异常,军心不稳,逃兵极多。第20军参谋长陈裕新从南昌出发不久就叛离起义军,投靠武汉国民党反动政府,并出卖了起义军南征行动的全部计划。行军头3天,病亡的、逃走的等非战斗减员达4000人之多。更为严重的是起义军第11军第10师师长蔡廷锴,撤离南昌后第3天,进至进贤县城时叛变,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驱逐了该师担任团长、团参谋长等职务的共产党员,然后带领全师脱离起义军,开往浙江投奔了蒋介石。这是南昌起义胜利之后的第一个重大损失。8月6日至8日,起义军相继抵达抚州城。南征途中头3天所遇到的重大挫折,使前委认识到加强政治工作、提高官兵政治思想觉悟的迫切性。因此决定在抚州进行短期整顿。首先,前委研究决定了宣传工作计划,在军队内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广为张贴标语传单,大张旗鼓地宣传南昌起义的宗旨和南征广东的意义。其次,初步整顿了部队,加强了军队中共产党的组织,选派优秀共产党员加强部队的军事和政治领导。第20军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在南昌便被任命为第3师师长,这时第3师正式组建,周逸群赴任;在抚州赶上部队的原第11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罗懋其等被派往军中,从事政治工作。整顿中还大力加强了对部队进行革命纪律的教育。最后,部队接受了抚州地区数百名工农革命骨干和进步青年学生参军,从而增添了新鲜血液。省立第三师范的学生李井泉就是这时参军的,被分配在第25师担任宣传员。经过一系列整顿和政治教育,起义部队的状况有所好转,纪律得到了加强,军心趋于稳定。途中在瑞金壬田、会昌打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仗,官兵们都很英勇,打败了企图阻止起义军前进的敌人。
起义军面临的更严峻的考验是在进入广东之后。在迎击数量占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起义军主力于汤坑一战失利,损失惨重,被迫退出战斗。即使到了这时,各师、团的建制仍然完整,有生力量还保有战前的一半以上。在向海陆丰转移途中,行军纵队于流沙镇附近遭敌突然袭击,队伍被冲得一片混乱,部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的考验。混战中,伤亡固然不少,官兵的溃散造成的损失更大,而更为严重的是部分部队成建制地叛变投敌,从而大大加重了主力失败的程度。这支由起义军第11军24师和第20军1师、2师共3个师组成的行军纵队,最后只有24师1000余人保存下来。
第11军25师在朱德指挥下从三河坝撤出,会合从潮、汕突围出来的第20师500余人后,共有2500余人。在向闽西、赣南转移途中,敌人以重兵追击、堵截,形势十分险恶。面对严酷斗争环境的考验,那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有的不辞而别,有的叛变,特别是那些原来握有兵权的中、高级军官,差不多都相继自行离去,给部队造成了很大损失。队伍越走人越少,官兵的思想越来混乱,到达赣南安远县天心圩时,已经面临着瓦解的严重危险。朱德为了挽救危局,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在天心圩进行了初步整顿,主要是整顿思想。朱德召集军人大会,向全体官兵说明革命形势和任务,指出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以鼓舞情绪,坚定信心。经过天心圩动员整顿之后,部队又继续西进,经信丰,于10月底到大庾(今大余),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整编。首先,整顿党、团组织,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整顿中,党、团员重新登记,成立了党支部,当时党员人数大约五六十人,还不到部队人数的十分一。党支部把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从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力量。同时,把部队合编为1个纵队,朱德任司令,陈毅任纵队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纵队以下编为4路,全纵队约八九百人。整编之后,部队编制充实,组织健全,便于统一指挥,有利于作战。11月上旬,起义军进至崇义县上堡,这里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山高林密,远离县城,便于部队隐蔽活动;大革命时期革命影响较深,群众基础好;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方酣,时机也很有利。朱德、陈毅抓住有利时机,领导部队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上堡整训。首先是进行纪律整顿,不仅强调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而且进一步规定了募款和缴获的物资要全部归公,这实际上是以朴素的形式提出了以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若干重要内容,对形成人民军队系统的革命纪律作出了贡献。其次是进行军事训练。根据当时面临的新形势,对部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德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保持天天上。”(《朱德选集》第394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通过训练,提高了起义军官兵的军事素质。
南昌起义军在赣南安远县天心圩、大庾、崇义县上堡等地陆续进行的整顿、整编、整训,合起来被称为我军历史上的“赣南三整”。赣南三整,是在起义军处境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朱德、陈毅等独立领导实行的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把政治建军提上议事日程的重要措施,这是把旧式军队逐步改造为新型人民军队的一次有益的和成功的尝试。赣南三整与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三湾改编,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完全相同,但在大的方向和总的精神方面,却是异曲同工。都是在没有现成理论可以学习,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对无产阶级建军理论进行的最初探索。因此,赣南三整的历史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在危局中挽救了南昌起义军,它对于我军建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日后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作为我党我军战争史的开端,南昌起义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初步创造了适合当时革命战争具体条件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