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好!我们今后要听从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共产党的命令!”接着,他宣布了起义的具体计划和部署。
第20军指挥部
刘伯承前往中共江西省委所在地三益巷,把中共中央关于南昌起义的决定告诉了中共江西省委的负责人宛希俨、黄道。中共江西省委立即召开了省市党团员活动分子紧急会议,传达中央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布置工会、农会、学联、妇联等革命团体,动员各界人民积极协助起义军搞好通讯、联络、后勤和宣传工作,并组织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配合起义军行动。
此时的南昌,从外表看来,似乎十分平静、沉寂,但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时刻正在悄然到来。
遵照起义总指挥部的指示,参加起义的部队已经汇集南昌或正向南昌靠拢;一些革命志士和热血青年正在向南昌云集;郊区的农民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正在争分夺秒地做准备;市里的工人纠察队、各群众团体也在进行着各种活动。
南昌,象一座瞬间就要爆发的火山,一股股炽热的岩浆正在地下翻滚涌动。一场猛烈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第三节箭在弦上时的争论
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离开武汉赶赴前敌之后,中共中央常委于7月26日下午4时在汉口又举行了一次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南昌起义的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改组后的中央常委李维汉、张太雷、张国焘,改组前的中央常委瞿秋白;还有新到武汉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苏联军事顾问加伦、范克,少年国际代表以及翻译若克、潘家展等。
加伦在会上说,今天见到张发奎,和他讨论军事,他已赞成第20军集中进攻,第11军集中南昌,第4军集中南浔路一带,不再东进。第一步按兵不动;第二部渐次往南昌移动回粤。
他的意思是,张发奎如能赞成回粤,又不强迫叶挺等退出共产党,在这两个条件之下,可与张发奎共同回粤,其他条件如汪精卫、李济深等态度可暂时不管。但回粤之后,我们与张发奎之间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加伦将这句话重说了两遍。
接着又说,因我推测,假如我们在南昌与张分化,做得好可得8000兵,不好只有5000兵,军事上在江西即要遇着朱培德、钱大钧的部队及张发奎剩余部队种种阻碍,恐难以到达东江。若与张发奎共同回粤有两利:一、共有3万兵,易于打破朱培德、钱大钧的阻碍;二、我们既然推迟与张发奎之间的分化,将来可更多地分化张发奎一部势力。若张发奎不能同意上述两条件,那我们就不得已要在南昌干起来。
加伦报告后,大家并未发言,默许他的意见。
接着共产国际代表说,现在经费一时无着,共产国际有指示,不许苏联顾问以任何形式参加这次暴动。接着传达共产国际对南昌起义的电报指示:“如毫无胜利的机会,则可不举行南昌暴动。”①如不举行起义,则张发奎军中的共产党员尽行退出,派往各地开展农民运动。
会议决定张国焘去前方,将这些情形告知前方的同志,“责任不单是送信,是要去看看情形,参预决定。”②
张国焘虽然曾在中央常委会上表示同意举行南昌起义,但他始终怀疑土地革命,不相信工农群众的力量,幻想依靠张发奎,对于举行南昌起义没有信心。7月26日中央常委会议之后,张国焘更加动摇了,企图借机阻止南昌起义的发动。
第二天,他一到九江,就急忙把前委委员恽代英,团中央委员贺昌、关向应,第4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武汉军校政治教官高语罕和夏曦等人找来开会,借口情况变化,提出重新讨论是否要发动南昌起义。大家纷纷表示这个问题再无讨论的余地。恽代英愤怒地说,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还有什么可讨论的,谁要阻止南昌暴动,我是誓死反对的。
张国焘碰了一鼻子灰,仍不死心,还幻想拉拢和依靠张发奎。
这时,张发奎联汪反共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白。汪精卫、孙科、朱培德、张发奎等人参加的反共会议在庐山召开后,白色恐怖笼罩九江街头,反动军警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廖乾吾已接到叶剑英派人送来的迅速转移的通知。
可是,张国焘不顾这一切,于7月29日早晨和中午,接连给在南昌的前敌委员会发出两份急电,称“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须等他到南昌后再做决定。
这时,南昌起义已经处于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前敌委员会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后,果断决定:“暴动决不能停止,仍继续进行一切。”③
7月30日早晨,张国焘和恽代英一起到达南昌。前敌委员会立即在“炮兵营”召开扩大会议。与会者,除前敌委员会成员外,还有谭平山、叶挺、周逸群。
在会上,张国焘歪曲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把7月26日中央常委会的精神传达为:“中央意见宜慎重,国际电报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将在军队中的同志退出,派到各地农民中去。所以目前形势,应极力拉拢张发奎,得到张之同意,否则不可动。”④企图假借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名义阻止起义。他的意见立即遭到与会者的一致反对。
当时的形势是,与张发奎在南昌实行武装分化,胜利是有把握的。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虽然有一些还来不及集结到南昌,但是贺龙、叶挺两部及尚在马回岭的第25师等,即可组织2万兵力。这与南昌守敌5000余人相比,占绝对优势;与张发奎余部相比,也占相当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这几支部队中,多有共产党的组织,主要指挥人员都是坚定的革命者,部队战斗力较强。举行起义,形势明显有利。
推迟与张发奎分化的可能性如何呢?早在7月25日前后,张发奎即明令“在第2方面军之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分子如叶挺等须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并准备与汪精卫召开庐山会议,解决在第2方面军实行“清党”的问题。按照加伦在26日下午中共中央常委会上的分析,在这种不得已的形势下,唯一的出路便是不管得兵多少,唯有举行起义。
张国焘明知加伦意见的核心所在,也了解当时张发奎的态度及共产党发动起义的种种有利条件,却仍坚持起义“应极力拉拢张发奎,得到张之同意,否则不可动”,其阻挠起义的用心显而易见。
当时,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彭湃、谭平山都激烈反对张国焘的主张。认为暴动断不能推延,更不可停止。共产党应坚决站在革命的领导地位,再也不能依赖张发奎。
双方激烈争论数小时,因为张国焘是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所以不能按少数服从多数作出决定,只好暂时搁置。
张国焘的态度使与会的前委委员和其他领导人感到十分气愤。周恩来表示,张国焘的意见与中共中央派他来的意思完全不符,不准起义,他只有辞职不干;谭平山大骂张国焘“混蛋”,要把张国焘捆起来,甚至要把张国焘杀掉。他对一位师长说,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这位师长征求前委书记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说党内斗争不能这样做,制止了这种做法。
7月31日晨,前敌委员会再次开会,又辩论数小时之久。
此时,张发奎因几次来电催促贺龙、叶挺到庐山参加军事会议而没有得到回音,再来电告准1日到南昌;同时,张发奎偕汪精卫、孙科同到庐山召集“分共”会议,并封闭了九江的进步报纸《国民新闻报》以及革命群众团体机关的消息,由最后一批到达南昌的干部带至,是否立即起义的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
张国焘自知没有理由继续坚持己见,因而不得不表示服从多数意见。但他还坚持起义应继续推迟一、二日,以便通知尚未到南昌而随张发奎部行动的共产党员。但鉴于形势已十分紧迫,任何拖延都可能导致起义的夭折。
最后,一致决定:起义于8月1日凌晨4时举行。这比前委会原先计划的日期推迟了一天。
此后,张国焘又提出宣言须经他修改,并表示要到当天晚上才能弄好。由于时间已不允许,这一提议又遭到谭平山激烈反对。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周恩来说:回头还是我来改吧。再一次否定了张国焘的意见。
在前委会上争论的,还有张发奎是否列名革命委员会的问题。张国焘主张张发奎须加入革命委员会,周恩来、李立三等反对,但由于张国焘一再坚持,最后还是把张发奎列入革命委员会主席团,黄琪翔、朱晖日列名革命委员会,并以叶挺、贺龙的名义分别电告张发奎,表示欢迎他来南昌。这说明张国焘对张发奎一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经过两次前委会议的激烈斗争,终于排除了张国焘的干扰,把发动南昌起义的决定坚持了下来。周恩来立即签发了作战命令:“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1)日4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敌军进攻,一举而歼之!”
§§§第四节特殊的条件,特殊的方式
举行起义的时间虽因张国焘的到来而推迟,但是起义的准备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就在前敌委员会会议上还在激烈争论要不要起义的时候,叶挺、贺龙、朱德已经分别按照预定计划,召集本部重要军官会议,传达中国共产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进行了战斗部署。
叶挺指挥的第24师的主要任务是歼灭天主堂、贡院、新营房等处的敌人,攻占敌卫戍司令部,占领敌人设在佑民寺的修械所和弹药库。
贺龙指挥的第20军主要任务是进攻第5方面军总指挥部,消灭大营房驻敌,解决省政府的守卫部队,并负责警戒昌北水陆交通要道。
朱德率第3军军官教育团尚未分配的1个营负责监视其驻地附近的敌情,协同友军作战。
7月31日,各部队的指挥员根据本部的战斗任务,开始分头行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敌情和作战环境进行侦察。由于敌我双方同属北伐军系统,同驻一地,有的甚至同住在一座营房中,官兵中有的是黄埔同学,有的在广州或武汉时就互相认识,作战的条件十分特殊,所以起义前侦察敌情的方式也很特殊。指挥员们多用会朋友、访友军等名义进行侦察。摸清情况后,各部于31日晚以“移防”、“打野外”等名义接近敌军营房,进入预定地区。
第24师第72团第2营奉命消灭驻贡院的敌第3军第8师第23团。第72团是由原第24师教导队改编而成的。团长孙树成,第2营营长是李鸣珂。7月31日早晨,团长向官兵们宣布:我们得到了可靠的消息,反动军队正打算解决我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先发制人,所以今天要严密戒备。他要求士兵们不要外出,养精蓄锐,准备迎接战斗。
第24师第72团第3营和一直跟随北伐的广东北江农军受领的战斗任务是,消灭驻扎在新营房的敌第3军第8师第24团。第3营营长袁也烈受领任务后,于31日早晨,利用关系,化装到敌人营房里会朋友,仔细地察看了敌人的兵力、装备、地形、道路,发现敌人有1个团部、1个营部、7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共2个营以上的兵力,比师部原来估计的兵力要大得多。以1个营的兵力歼灭两倍于自己的敌人,吃得消吗?袁也烈仔细思考了一番,认为我处主动,敌处被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可全歼敌人。于是,他拟定下突然袭击,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案。方案获得团部批准之后,他便召集营党小组会议讨论了执行任务的具体办法,对于如何保证战斗的突然性和秘密性,作了周密而具体的安排。
由于敌第24团驻地新营房在永和门外,而第3营驻扎在市区贡院附近,相距较远,所以当天下午,营部就通知全体官兵做好准备,出发“打野外”。晚饭提前吃了。战士们擦拭武器,减轻行囊,归还借物。班、排长都准备好自己应该准备的东西。他们知道夜行军不能没有照明器材,有的买电筒,有的买电池。这些都是经过暗示与关照,为夜战作准备的。当晚临出发前,袁也烈向各连连长下达了起义的命令和战斗任务。连长们都非常兴奋,虽然略感时间有些仓促,但检查一下,准备工作已做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把任务传达给排长和全体战士了。
第3营摆出一副行军的架势,浩浩荡荡地沿着大街由西往东进发。行李担子紧跟在后面。街上行人稀少,电灯已亮。兄弟部队也在调动,有的象在集合,有的象在行军。但是军官们都心中有数,互相心照不宣。走了1个多小时,约莫到了东门附近,队伍便停下来休息。营部的副官带着传令兵以联络官的名义,走进正面一座大营房。这里是驻军的团部,也是第3营预定歼灭的敌军。他会见了那里的团长,声称自己的部队刚从外面进城来,找不到宿营地休息,打算借他们营房前面的空地露营,并问可否借一点房子办公。那个团长拒绝了借房子,但对于靠近他们的营房露营一事未加反对,副官随即请求发给联络口令。敌军团长即指示参谋办理。敌军参谋抄给了普通口令和特别口令。起义部队可以毫无阻挡地进出营房了。那参谋还特意告诉第3营的副官说:“刚才接上级通知,说今夜城里部队移动频繁,要注意防止发生什么事情,请你们加强警戒。”第3营副官觉得这位参谋实在糊涂得可笑,但也因此知道敌人的高级指挥机关已在注意起义部队的行动了,他提醒起义部队一切动作更要机警。
袁也烈下达了露营的命令。连长们在露营之前,照例在附近地区察看一番,诸如选择哨所位置,寻找饮水的处所,以及大小便的地方,并借机详细地察看了地形,有的还到敌人的营房里看了看。各连选定的露营位置,都是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的冲击出发地区。两支敌对的部队,一在营房里,一在营房外,相隔数十米,最远的也不过100米,都在睡觉。
敌人并非麻木不仁,他们派出一支一支的巡逻队,枪上着亮晶晶的刺刀,不断地在营房外面巡查。有的甚至走到露营部队的近处看来看去,似乎有所警惕。但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排排架着的枪,和躺在枪架下,铺着被子,熟睡了的士兵。这一切,好象在告诉他们,这里根本不会发生什么事情。
夜深了,营房里面,又黑又静。营房外面,在月亮、星光和路灯的照射下,露营部队,开始悄悄地活动了。首先是连长召集3个排长睡在一起,小声小气地谈了一阵。然后排长又和3个班长睡在一起谈了一阵;最后班长照样和战士们谈一阵。接着,大家都悄悄地打上绑腿,穿好衣服,扎好皮带;每人左臂缠上一条作为战斗时识别用的白毛巾。这些,全部进行得很迅速,很巧妙,然后他们依旧躺下假睡,等待着那伟大时刻的到来。
奉命协同第72团第3营作战的广东北江农军将近600人,驻扎在新营房,31日晚约10时,收到总部派人送达的紧急作战命令,他们很快即完成了起义前的一切准备。
第24师第71团担任消灭驻天主堂和匡庐中学的敌第6军第19师第57团的任务。敌第57团是尾随贺龙、叶挺部队到达南昌的,由于刚到不久,宿营地域秩序非常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