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9500000011

第11章 塞外飘雪的日子

2008年9月15日,夜很深了,打开电脑收到一份文友的邮件。文友告诉我,韦野先生走了。

得知韦野先生患绝症是十年前的事,他顽强地走过了十年。十年前的冬季我得知他患病即写了篇哀伤、感恩的文字,现在读这篇文字,依然如十年前那个冬夜一样深长而伤感……

1

S先生告诉我说,韦野病了。说韦野先生得了一种稀罕的、男性发病率仅为千分之一的病——乳腺癌。乍一听此,我在心底绝望着——命运真是太难纠缠了。S先生告诉我这个不幸时,我们正在冀中一个偏僻的县城文安开一个散文的研讨会,韦野先生本该来的,但他没来。他打来了贺电。会散,我即沿着县城外荒僻的乡间公路打探开往省城的火车——我决定立即赶往石家庄看望韦野。在离县城15公里外的一个小站上,我等待着刚刚开通的一趟火车,火车到达这里时已经非常疲惫了,它在小站喘息了1钟后,便又喘着粗气、匍匐着向南而去了。

我上了车,找了一个靠窗户的座位坐了下来。望着车窗外已收割完庄稼的土地,我觉着土地也十分疲惫了,散落的庄稼的枯干败叶在土地的边缘处显得十分的凄凉。我知道,此刻,在塞外已是落雪的日子……

那年,好心的塞外人要为我的散文创作召开一个讨论会。省城的许多先生、朋友们赶来了,他们说,他们看出我那时已是一棵长势尚好的庄稼苗,他们相信我日后能拔节,能结出籽粒。那年我都40岁了。我说“40岁是我生命的开始”。

韦野来了。

我们在塞外如同乡镇小站一样简陋的火车站上接他。车站上灯光昏黄而寂寥,雪花在天空稀疏地飘落,下车的人很少。人们说那是韦野。我相信对面走来的男人至少有一米八〇高。我看不清他的脸,他非常严实的围着一只白色大口罩,一直围到耳根。他很清瘦,裹着一件黑色尼大衣,雪落在他宽大厚重的镜片上。在他俯视我的瞬间,我发现他的眼窝很深,眼睛很大,眉骨很高,头发很直很硬,很长地背在脑后,是那种很洒脱的背式发型。他站在昏黄的站灯下和我们说话,声音从白色的口罩里“嗡嗡”地发出,苍重而有些嘶哑。

后来,我们知道,他感冒了很多天,他一直在发烧、咳嗽,他本不能来参加会的。那时,省城到塞外,火车没有卧铺,一律的木板座,且不能直达,要在北京永定门车站等候三个小时中转。千里之路,晨起夜落,要在路上摇摇滚滚十二个小时。然而,他来了,他和省城的几位老师朋友们来了。来了就是鼓舞,就是冬天里的春天。

2

其实,再往前推两年,我的150行的长诗《他当了矿长》经省作协主席尧山壁推荐给了韦野先生,韦野先生那时在河北日报主持文艺副刊,副刊的《布谷》版大块大块地发表着各类文学作品,我的长诗就在1983年1月发在了《布谷》版头条,很显耀很光彩的位置。那时,我真还是一个一点也不起眼、一点也没光彩的“丑小鸭”呀;那时,我是一个披头散发上班、买菜、买粮、在老镇的窑洞里哄儿子吃饭、睡觉、然后才学着写诗歌的女人呀。后来,我9000字的报告文学占据了《布谷》整整一个版面;后来,我那么多诗歌、散文发在了《布谷》版上;后来,韦野先生亲自撰写的评介我散文的5000字的评论也发在了《布谷》版上……我至今不疑,我的文学是在韦野先生主持的省报文学副刊开始了新的梯级的出发。我也至今认为,那块杜鹃啼血、《布谷》声声的田野是我文学的处女地。我在这块土地上庄稼一般成长,韦野先生就是这块土地上戴着斗笠、拄着锄把浇水锄草施肥的农夫,我相信是他最早谛听到了我成长拔节的声音的。

那时,每发表我一篇文章,韦野先生大都给我写一封信,指出我的长处与不足。1986年我写汉水女儿命运的散文《女人河,美丽的忧伤》在《布谷》版发表了,但韦野先生并不因此而放弃对这篇作品的指点,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女人河》不错,但情溢于事,有点淹没心的亮度了,心再闪烁些为好。”

1986年秋天,我想写丁玲。我到涿鹿温泉屯采访,韦野先生听说后来信:“听说你要写丁玲,要写好,要突出人性,不要图解政治,深刻些。让人思考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在想什么,表象的和内心的。”一个月后,他又来信叮嘱:“丁玲的稿,写好后交我,要写出特点来,可以是对一个杰出的女作家的追思、怀念,也可以是反映一个时代的一个女人的脚印……”

后来,丁玲的稿没能写出,我自责了很久,我觉着辜负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太多的关心。

后来人们告诉我说,韦野先生18岁当编辑,一当就是35年,35年为人做嫁衣,35年含辛茹苦。35年有许多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在《布谷》版发表了处女作,有许多省内外知名的中青年作家得到过韦野先生的帮助。韦野说,35年间因文章和他交往过的人不下千人。于是我想,这千人排起来是什么景观呢?是山峦上“呼呼”作响的森林?是田野里“突突”拔节的庄稼?

是森林对于山峦的依存,是土地对于庄稼的给予。望着车窗外广袤无垠的冀中平原,我想像着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的属于土地的轮回……

3

石市合作路韦野先生的家。

先生很长很瘦地躺在卧室的床上,犹如一棵伐倒的树。

他不断地在打呃逆。韦嫂告诉我说,他手术还算成功,打呃逆可能是化疗引起的反应。又说,医院条件很差,房间很乱。他患了感冒,昨天他们从医院回家了。

没有任何装修的简陋的家,很旧的床单,很旧的被子,韦野先生躺在那里。

我大约有两年没见韦野先生了,他的眼窝更深了,他的眼神没有一点力气了,他原本很高的鼻梁和颧骨更加棱峻了,他的头发白了那么多。

很旧的床单,很旧的被子,韦野先生躺在那里,犹如一颗倒下的树……

这棵树站着的时候是伟岸的,苍郁的,是有浓荫遮盖的。韦野先生一生酷爱散文创作。他当报社编辑35年,日子晨昏颠倒。即使这样,他病倒之前,已出版了五部散文集、三部诗集,还有杂文集、评论集、戏剧什么的。百万多字的作品兴许能说明一些什么,但我更看重的是他溶进创作里的那种生命状态。记得八十年代中期,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兰小宁曾在上海《文学报》撰文戏说《韦野的“散文癖”》。他说,“癖也,病入膏肓也”;他又说,“他(指韦野)谈起他的散文,如同年轻的母亲谈起自己溺爱的独生子。”

那些年,韦野先生和几位文学前贤率领着河北一群懵懵懂懂的散文男女,呼着喊着在散文路上摇摇滚滚。那些年,他五十五六岁吧?但散文人聚在一起,他便传染给你无法遮拦的青春气息。这种传染有弥漫性。一见面,他就像小伙子,异常亢奋地告诉你,他刚刚发表了什么作品;他就声高八度地向你讲述或背诵他的作品;他就迫不及待地将窝在他心中的三个五个散文题目,一股脑儿端出来,然后强迫性地给你划出一个两个或三个题目,鼓吹着让你去完成。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也不管你是否感兴趣。但你无法不被他感染。

他告诉你他的散文《酒花的喜剧》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原本很大很阔的嘴巴笑得更大更阔;他告诉你他的《灵脂米》被收进中学语文教材时,他一边用手指拢着他的背式长发一边高兴得就地打转。于是,我相信兰小宁的话:如果爱散文是“病”的话,那么,韦野先生已是“病入膏肓”。

1985年10月,河北省散文学会成立。他一举被推选为会长。做了会长的他绝对是在其位谋其政。他一边继续晨昏颠倒地编报纸,一边风风火火地创办《散文家》(后演变为《散文百家》);他四处化缘,弄到钱,就带着河北散文队伍西进太行,南下卧牛城,北上康巴草原……浩浩荡荡,轰轰烈烈;采风,笔会,研讨,评奖,请南方北方的报刊编辑来作指导,辛辛苦苦,呕心沥血。他高兴起来,就仰首大笑;抑郁起来,便低头沉默。偶有文友相遇,他便将希望与失望,得意与受挫,抑或是愤懑、伤感、失落,抑或是对文坛的是是非非,对对错错,或抨击或诅咒或评说,一顿痛快淋漓地宣泄之后,他依然率直,依然抑郁,依然烦乱,依然苦闷。唯有散文能拯救他。当一篇接一篇的散文题目挤满他的脑子时,他就忘掉世上所有的不快。

有一次我去拜访韦野,看到他窄小的客厅的墙壁上有一幅阔大的装裱好的字画。“甘为人梯”。我略知这位送字画的青年女作者。我想对于无数接受过韦野先生文学牵携的人,这四个字应该是一种涵盖;对于一辈子为他人做嫁衣的韦野,这四个字应该是一种人生慰藉;而对于河北散文创作本身,这四个字无疑是一种象征——我们许多人不都是沿着这把“梯子”一步一步攀援了上去么?

“你来看我,我很高兴……但愿手术后不再出问题……我想我还能多活几年。我今年66岁,我还能写。病好后,我还想写随笔与杂文,因为我现在还主编着《杂文界》月刊……”韦野先生躺在床上,说着上面的话便哽咽了起来。泪水窜过厚重的镜片,顺着他的脸颊滚落了下来。

4

就在这篇文章落笔的日子,塞外突然普降大雪。雪下得很大,数小时之后,塞外的城市山川便一片苍茫洁白。每年,塞外落雪的日子,我就突兀地产生着庄严,也产生伤感。我想,这雪是我心灵的一种感应了。

望着窗外满世界的苍茫,我有一种冲动。我翻找出在过去的年代里,韦野先生写给我的十几封信件,在雪天的静寂里,我阅读着这些信件。我的目光落到5年前韦野先生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

“……我只相信你是一位从苦难中挣扎成长的具有朴实美德的人,你比任何人似乎都尊重感情,尊重友谊,更尊重人格。怎能忘记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动力——相互帮助呢……可是,我给予你的太少、太轻了。我有时力不从心,有时环境不利。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仍将尽心尽力,帮助你办点力所能及的事,尽一位老同志的赤诚之心。”

写这封信时,韦野先生好像已从他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这是一个一生苦闷多于快乐、失意多于得意的先生给予我的最后安抚。我曾在这种安抚的声音里,一天天想像着对自己做最好的完成。此刻,这声音在屋外的雪天里苍重地弥漫开来,遥远而逼近。雪天里的声音赋予我一种叙事的伤感,如同里尔克在《杜伊诺悲歌》中所叙述的对夜色的伤心……

同类推荐
  •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中东铁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它还是一条革命志士前往苏俄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秘密交通线。这条“红色之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当年沿中东铁路往来于中国内地——莫斯科的中共早期领袖、革命先驱留下的红色足迹为题材创作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任弼时、李立三、罗章龙、邓颖超等往来中东铁路时遇到的危险与艰辛,并由众多红色后代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些红色故事当年秘而不宣,如今也鲜为人知。为挖掘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者历时七年进行采访,走过二十几个省市,寻访过百余人。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分别整理了亚洲现代文学大家和非洲现代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书生才子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书生才子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山水诗前史

    山水诗前史

    本书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诗演进中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文本所呈现的创作者应对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方式,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作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都生动而细致地演绎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艺术观乃至行为选择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厌离、反动与超越。
  • 军旗下的方队

    军旗下的方队

    本市包括“军事博物馆上空的五星”“永不泯灭的将帅之星”“军旗上写满了烈士的名字”“长枪、大炮也属于女兵”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六朝事迹编类

    六朝事迹编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王住进我的身体

    魔王住进我的身体

    意外被附体,从此后生活被改写。我要做天下第一魔王
  • 五君书

    五君书

    救人罹难却意外重生在另一个世界,这一次怎么可以再输一次,武庙修行,破浪前行,封神灭魔。大机缘、大智慧、方可成此万世之功业,看凌云如何乘风翱翔,展翅凌云。
  • 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

    本书饱含温馨的情感,采集了大量充满启迪的心灵故事,情意浓浓,至真至醇,如涓涓细流冲涤你尘封的心,给你心灵的滋养;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慰你的胸膛,给你心灵的深深慰藉。它能让心如明镜,照见你曾经的倩影,让你获得片刻休息欣赏自己;它能让你情如种子勃发,慢慢长成片片树阴,遮挡你的风风雨雨。人生如斯,还有谁如此情真意切地牵挂着你?
  • 美女如云之贴身高手

    美女如云之贴身高手

    故事从一所影视学院开学开始,来自农村的叶晨本以为自已就这样一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过去,但一次意外他得到一份传说中不知真假的阴阳诀,更奇怪的是还有一个很像人的骷髅,它会走、会动、更会装逼打人······各种美女也纷至沓来,叶晨表示压力很大!
  • 瓢虫雷迪:瓢与猫的爱恋

    瓢虫雷迪:瓢与猫的爱恋

    故事发生在浪漫的城市-巴黎。同班同学的玛丽娜和艾俊是为拯救巴黎而被选召的孩子。每天都将与恶棍展开搏斗守护这座美丽的城市。玛丽娜使用一对带有魔法的耳环可以变身为瓢虫雷迪、艾俊则用魔幻戒指变身为黑猫诺儿,他们将用自己的神奇魔力保护人类展开奇幻冒险之旅。同人文,自己希望的!因为女主喜欢变身前的男主,男主喜欢变身前的女主,但就是不捅破这层纸!所以我写了这篇同人
  • 奎达

    奎达

    生命诞生至今已经超过了40亿年,期间99%的物种都已经走向灭绝,只有一种生物顽强的存活了下来———人类。
  • 狂武傲世

    狂武傲世

    热血少年,执刀纵横天下,匹马快意恩仇,笑尽天下英雄,狂霸八荒六合!九州渐起风云,乱世出了少年英雄!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路成长,破除宇内魔障!
  • EXO之觉醒继承者

    EXO之觉醒继承者

    她是高高在上的公主,他们是万人仰慕的王子,而他们却不所为动,却对她痴情难忘,他(她)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邪魅男神宠溺她

    邪魅男神宠溺她

    内容是简梓熙是个孤儿,但是她有个当演员的梦想,她不管自己是孤儿,用自己的实力当上了很红的明星,在一次拍摄中的男主角告诉她,他喜欢她,一场甜蜜的爱情故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