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章旨”
通行本此章是全书末章,作显质章第八十一。兹据甲、乙两本编次。本章首先论述如何识别人。老子提出真假、美丑、善恶等矛盾对立的一系列问题,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常常与其实际内容不一致,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接着讲圣人的为人。老子用相反相成的规律,提出“圣人无积”的命题,从而讲道:“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这就把“有”与“无”、“多”与“少”的相反相成的道理,讲得全面深刻,成为名言。最后讲行事准则。老子提出“循天之道”,有人认为是“均富思想”,先由“人之道”,逆推到“天之道”,更由“天之道”以论证“人之道”。说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因此“人之道,为而弗争”。这就把“均富思想”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较之八十一章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就更具主动性,更富积极意义了。
信:真实,诚实。
“译文”
诚实的言谈不动听,动听的言谈不诚实。聪明的人不炫耀知识广博,炫耀知识广博的不聪明。善良的人显得不充裕,显得充裕的人不善良。圣人没有自己的积蓄,尽全力去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全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所得更丰足。所以天之“道”,行事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它们;圣人之“道”行事,只对人有所施为,而无所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