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715:43:43)
1月9日下午,一位八旬老人突然摔倒在浙江杭州南宋御街街头。人们纷纷伸出援手,但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还有人“善意”地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扶,还是不该扶?对此,腾讯网发起了投票,近13万名网友参与。其中62.54%的网友选择了“绝对不会,怕惹麻烦”,33.45%的网友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决定,仅有4.01%的网友觉得,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则报道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电视连续剧:《北京深秋的故事》。
银行信贷员晓风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准备与男朋友马强结婚。他们在新房内开“派对”庆祝,并请街道服务公司派人送饭来。没想到服务公司的经理竟是晓风少女时敬佩的人——肖克己。肖克己离婚后,在街道办起了便民服务公司,为老百姓做着平凡而又不可缺少的小事。送饭那天晚上,大雨滂沱,肖克己开车将一名被车撞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老人的家属诬为肇事者。一个报纸记者不明真相,偏听一面之词,做了不实报道。
被撞老人的五个子女均不愿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一味要求肖的赔偿,于是,肖克己成了新闻反面人物,明明是做好事,却遭受害人家属敲诈,遭群众唾骂,被上级停职。肖克己忍辱负重,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伤者。但老者不堪众人与子女的是非不分在医院上吊自杀,晓风在一片对肖克己的谴责声中坚信自己所崇敬的人的品质和为人,理解他、同情他、帮助他,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他寻找当时现场证人和真正的肇事者。为此晓风疏远了自己的男朋友马强。
马强为装修房子囊中羞涩,便与一“富婆”肖玲一起炒股、开饭馆。志趣的不同使他与晓风两人越发疏远了,最终分手。报社记者许文正,在明白了事实真相后,到处寻找证人,又顺藤摸瓜找到了肇事者,为肖克己平了反。而他自己的爱情生活却不顺利,女友与他吵吵合合,最终离开了他。
真正的肇事者章津是个房地产商,他梦想为挤在小房子里的人造出大房子。可车祸断送了他的理想,他逃避了,想尽快使自己的项目上马。最终他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在项目动工之际,走上了法庭。肖克己的优秀品质最终被人们所认识。可这个四十岁的男人,却克服不了自身的怯懦,不敢接受晓风的爱情。晓风离开了北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这部电视连续剧我没有看全,但是有个细节却在这么多年来一直感动着我:肖克己希望晓风与马强结婚,偷偷卖血买了一个晓风很早以前跟他说过的自己梦中的玩具婚车送给她。我常常在回忆这个细节的时候渴望一个像肖克己一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的大爱!一个男人他可能贫穷,可能不够有地位甚至得不到社会最大限度的尊重,但是他不能失去做男人的风骨!相比那些为了权钱夹着尾巴和独善其身遇事就躲的官员的恶习,肖克己这个人物实在是男人中的榜样呢!时隔10年了,当年的影视虚构仿佛就渗透到了人们的做人本分里了,大家警醒,道德在这个时候实在是需要法律的搀扶了啊!但人类心态的阴暗又岂是立法所能够解决的啊!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的治国方略。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上论述的或者就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成了现世的人们要赶紧找回来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