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党和联盟党在联邦大会中的人数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维斯特维勒的态度对默克尔来说也很重要。德国老总理科尔建议默克尔在总统候选人问题上要给自民党一定的权利,这样一方面能够让自民党对政事和联合执政有参与感,另一方面也能够制约朔伊布勒参加总统竞选。之前,自民党的态度很坚决,形势对默克尔来说很不利,但是自民党在汉堡选举中失败,便一扫往日的威风,默默退出了总统候选人行列。
施托伊伯,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亚州州长,被首先推荐为总统候选人,而且也许会是维斯特维勒不会反对的人选。在大家看来,假如其他的党主席都参加这场竞选,那施托伊伯也应该是最优人选。不过,施托伊伯自己并不愿意参加这场竞选,因为一旦成为国家总统,就不能再在党内担任其他职务。而施托伊伯最喜欢的便是此时的这种状态,领导着国内第三大的基社党,尽心尽力地为巴伐利亚州贡献力量,这在他看来就是无比神圣的使命。
在这件事上,默克尔考虑得非常充分。并且她知道,自民党是不会支持朔伊布勒的,因为朔伊布勒之前曾因私自接收一笔数目不小的捐款陷入丑闻,还曾经被证实欺骗过议会党。
但默克尔究竟抱持怎样的想法,也引发了大家的猜测。默克尔手下有两名女将深得她心,有可能成为被她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一个是下萨克森州的社会部长,一个是巴符州的文化部长。不过,也有人认为,如果让女人成为德国总统,那将来默克尔成为德国总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几分,所以这两人都不大可能成为候选人。但是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默克尔的谋略可能要更深一层。她也许会认为女性总统比男性总统更有可能支持另一个女性掌管更高的权力,也就是支持默克尔成为总理。
基民盟到底会选谁做总统候选人,基社盟和自民党在等待答案,基民盟内部则吵成了一锅粥。有些人坚决地支持朔伊布勒,以默克尔为首的几个代表则不认同。刚开始双方还能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争执不下之时就变成了一团混乱。会议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还没到午夜的时候朔伊布勒就离开了,因为他看清楚了党内大部分人是不会支持他的。
这场拉锯战结束的时候,党内定下了3个总统候选人,按照排名先后分别是特普费尔、沙万和科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实默克尔很久之前就在心中确定了人选,那就是科勒。但是,据说在党内会议上,她用了个小谋略,那就是假装支持沙万,其实她知道施托伊伯对沙万和特普费尔有很大的意见。不但施托伊伯不支持特普费尔,自民党的人也不会支持,因为他们认为他亲近自民党的死对头绿党。
所以,结果就在默克尔的掌控之中,最终得到基民盟和基社盟共同支持的便是科勒。第二天,这个结果传到自民党那里,一切在默克尔的估计之中,自民党同意了这个决定。
之后的几个星期,联盟党和自民党候选人科勒与社民党候选人格希纳·施万对决,科勒竟然在首轮就胜出,成为新一届的联邦总统。
在联盟党内,默克尔最大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便是朔伊布勒,科勒的当选又进一步束缚了朔伊布勒的手脚。另外,科勒曾经任职国家财政部,也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领,所以他是财政方面的专家,而非纯粹的政治家。这样的形象使他非常适合成为代表国家权力象征的德国总统。
新一任联邦总统的就职,代表德国政治更替和变幻的时候就要到了。
打击接踵而至:州选失利和要员卸任
能不能在党内、在对手的挥拳踢腿之间获得生存机会,占领制高点,需要靠政治谋略和手腕,但是能不能获得选民的青睐,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民众不会考虑你的政治手腕多么强悍,他们关心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利益,是各项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
和德国两大党派在争夺党内职务上的风起云涌相比,他们的政绩就有点不尽如人意了,这从选民的投票中就能够看出。2004年的几场州选中,这两个国内最大的党派都输得很惨。
从6月到9月,较为重大的三次大选包括欧洲议会选举、图林根州州选、萨尔州州选、勃兰登堡州州选。但是无一例外,这几次大选两大政党都一败涂地。
从整体情况来说,基民盟的状况比社民党要稍微好一些。比如在萨尔州州选上,基民盟就非常难得地取得了两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尽管这个比例非常小,但是从这次大选来看,对比上一年,不下跌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更何况能够取得增长。这样一来,不管多小的数字都值得基民盟欢欣鼓舞。
而图林根州和勃兰登堡州的选举则输得比较惨烈。前者收获了将近半数的支持率,单从结果来看的确还算是不错的成绩,但是与上一年对比就会发现下跌了8个百分点,这可不是可以让人感到轻松的兆头。此外,在勃兰登堡州的选举中,下跌率扩大得更多,最终成绩也难以令人满意。
相对来说,社民党则是三场州选场场惨败。在图林根州的选举中,社民党的下跌率比起基民盟要好一倍,尽管从结果来看只获得了不到15%的支持率。顺便一提,此次选中两大党流失的选票都进了民社党的口袋,民社党在此次选举中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萨尔州,社民党获得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支持率,尽管看上去还算将就过得去的等级,但是对比下跌率就完全不能令人放心了:此次选举下跌了将近15个百分点。此外在勃兰登堡州的州选完全令人大跌眼镜,选举结果仅有31.9%,看上去不错的成绩却伴随着将近四分之一的下跌率,也就是说,现在支持社民党的选民只剩下原有选民的四分之三。
而在欧洲议会选举,则是联盟党和社民党的对决,最终仍然以社民党的落败告终。联盟党取得了将近一半的支持,尽管仍然在下跌,但是比起社民党来说已经算好得多了。
几次选举下来充分暴露了两个政党都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选民流失。而在这个问题上,基民盟比社民党要严重得多,社民党只有0.9%,而基民盟则是他们的17倍。从这个角度说,选民流失可以说已经成为基民盟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什么两个大党的选民流失率这么高?拿萨克森州来说,他们抱怨联邦政府曾在政治决策上有重大失误,抱怨联盟党内对全民保障体系一直争执不下。两个大党的选民一流失,选票就分散到其他党派手中,因此,绿党、自民党和激进党的选票大幅增加,达到了参与议会的选票标准,这样一来,就给联合执政带来不小的麻烦。鉴于这种情况,社民党没有选择,只能与联盟党联手执政。
几次州选的失利已经让默克尔焦头烂额了,没想到没过一个月,又发生了一件让她措手不及的事情——迈尔茨表示要辞去联盟党内职务,同时不再参与议会党的事务。
是什么事情让迈尔茨认为再也无法和默克尔共事下去,甚至于抛去自己党内的一切职位呢?这就是之前在商讨全民福利问题时埋下的情绪炸弹。当时基民盟通过了迈尔茨提出的有关社会税收的议案,但在默克尔与基社盟讨论和协商下出台的议案中并没有出现迈尔茨提出的政策,整个想法都被偷梁换柱了。
这件事一直让迈尔茨耿耿于怀,他向默克尔提出辞职这一举动,透着很明显的示威意味。在掌管联盟党财政方面,没有人能和迈尔茨相提并论,不管是自身的水平还是从业经验,但是,迈尔茨去意已决,默克尔也没有办法,只能尽快找到担当此任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默克尔希望朔伊布勒来接班,并且亲自请他接此重任。在大家看来,朔伊布勒接受这个职位是毫无悬念的事情,但出乎意料的是,朔伊布勒经过深思熟虑后并没有接受。
最终这个位置由两个人共同承担,一个是来自黑森州的数学家米歇尔·迈斯特,另一个是来自莱茵的律师罗纳尔德·波法拉,虽说在管理财政的专业水平和名气上都不能和迈尔茨相比,但他们毕竟帮默克尔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对于这种局面,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惋惜之情。朔伊布勒作为议会党的二把手,负责党内外交和安全方面的事务,但是他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振奋人心的成绩,也没能让德国最具人气的外交官菲舍尔点头称赞。因此,大家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也就对他能够接替迈尔茨处理经济和财政事务不抱太多的期待了。
有人认为这些都是默克尔施展的政治阴谋,因为他们没办法接受一个在德国数一数二的大党派要接受一个女人的指挥——这个女人从德国的东部来,跑到西部来管理这里的人们。当然,默克尔也不乏铁杆支持者,在他们眼中,默克尔能够一如既往地秉持公平公正的作风,而那些反对她的人只是动动嘴上功夫,不能在执政方面和默克尔相提并论。
党内丑闻和人头费
中国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思是一个人在担当大任之前,必定要先经历一番磨炼,心智和意志得到提升后才能崭露头角。对默克尔来说,州选失败和迈尔茨的离职便是一番磨炼,可令她没想到的是,整个2004年就像是一件脱了线的毛衣,麻烦事一旦开头就一发不可收拾。
先说说基民盟内部发生的两件丑闻事件,这让默克尔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两件丑闻都与电费有关。首先是约瑟夫·阿伦茨,作为原基民盟内部专门负责社会福利问题的人员,被控告拥有不缴纳电费的特权,这让不少民众愤怒不已,知法犯法更是让民众难以接受。除此之外,调查团还发现他存在收受贿赂的现象。因此后来他再没能进入基民盟主席团,并且还遭到了不少党内人士的批评。
第二个事件发生在迈尔身上。他是原基民盟党内书记,可谓深得默克尔信赖,只是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情。被控告的罪名是在缴纳电费时享有一定的优惠。由于前后两件事情的夹击,民众对这类事件无一能宽容。而党内呼吁迈尔辞职下台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一开始,默克尔还试图保住他。在默克尔看来,尽管迈尔出了些问题,但是在处理大事的能力上仍然可圈可点,因而就此抛弃他不免非常可惜。但是由于公众和党内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后来迈尔又被查出拥有一笔来源不明的资金。这无疑是火上浇油,默克尔也没办法再度容忍。尽管默克尔非常生气,但是她仍然保留了迈尔的职位,这让党内出现了一片抗议之声。最终迈尔自己提交了辞呈,结束了这一事件。
此后,默克尔向朔伊布勒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担任迈尔的职务,但是出乎她意料的是,朔伊布勒拒绝了这一邀请。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太阳依然会升起,工作仍然要继续。新接替迈尔的是考德尔,一个任劳任怨的默克尔的支持者,新成员的加入也为基民盟带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此外,联盟党内部关于医疗保险问题的争论也出现了矛盾。在2003年的基民盟党代会上,默克尔决定全面、彻底地改革全国医疗保险制度,并豪言壮语地表示2004年就在国内全面施行。德国原来的医疗保险是与国民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的,基民盟的改革要点便是要取消这种关系,改成按照人数来制定费用,这被叫作“人头费”。
“人头费”的起源来自于“人头税”,而“人头税”则是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的产物。彼时,撒切尔夫人在英国进行财政改革,增加了新型税种“人头税”,由于这一税种的施行,当时的英国各地爆发了强烈的游行示威暴动,从而也促使了撒切尔夫人的下台。而此时,基民盟提出的“人头费”医改政策不禁让民众联想起英国的那次动乱。不出所料,这个名称让基民盟遭遇了巨大的名誉危机,虽然在一片争论声中,政策名称被改为“合作医疗费”,但之前带来的负面感受已经在人们心中布下了阴影。
在一次会议上就全盘改掉之前的政策而实行新政的做法太过偏激,因此在党内遭到激烈反对也是意料之中的。之前德国的医疗保险是由全国来共同承担责任,但是改革后的合作医疗模式会给低收入的家庭带来不小的包袱。除了民众怨声载道之外,施罗德带领的执政党也抓住了联盟党的这条“小辫子”,不停地对他们进行公开斥责。
基社盟也没有对此保持沉默,这个政党虽然小,他们对于权势名望的要求并不小,反对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尽管州副主席泽霍夫并不负责党内的社会福利问题,但他从头至尾都在强烈表达反对,他认为基民盟在党代会上通过的税收和福利政策相互矛盾,并且没有可行性。连自己的手下都在全心全意地考虑社会福利问题,作为基社盟党主席的施托伊伯哪能显得连下属都不如呢?因此他支持默克尔的可能性不大,这使得默克尔失去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盟友的帮助。
在党内各方的施压下,施托伊伯提出了全新的社会医保方案,这可谓给默克尔雪上加霜。在他的方案中,所有的变革都循序渐进地进行,可以说更加契合民众的要求,也切实考虑到了民众的切身需要。
但是从联盟党内部的情况出发,这个政策并不可能得到通过。由于默克尔的坚持,加上社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党非常关键的问题,谁在这个问题上退步代表的意思完全没有单纯的退步这么简单。因此,基民盟和基社盟进入了僵持阶段。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僵持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大家开始慢慢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将成为两个政党的死结,未来联盟党的合作将可能遇到更多的麻烦和危机,能够再次亲密无间地团结起来将会是未来挑战基民盟的重大困难。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一年一度的党代会来临之前,这个问题解决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两个政党各退一步,推出折中的医保政策。尽管这样的决定让联盟党内部避免了许多问题和隔阂,也让党代会能够如期举行,但是让许多民众非常不满。由于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都显得非常应付,而民众也明显感到了联盟党的这种“漫不经心”,由此给联盟党带去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而社民党反而坐收渔翁之利。
难道联盟党内部就从来没想过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吗?肯定不是。政治家会把最坏的可能都想到,只是这个改革的决定权基本都掌握在默克尔手中,而她采取的是听取财政专家团的意思,并没有将基社盟的意见考虑在内。
此后,联盟党内部可谓默克尔一家独大。由于施托伊伯的助手泽霍夫始终对这个折中方案抱反对态度,因此在这个方案确定之后,他就毅然决然地上交了辞呈。因而此后,施托伊伯丧失了这个得利的助手,这可谓一个不小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