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大部分成为先烈,少部分成为先进。但正是因为有成功者的这种可能性,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去攀登、不断去创新,希望成为那个极少数的成功者。
——王健林谈创新
背景分析
2000年宏观形势一片大好,住宅地产正做得如火如荼之际,王健林力排众议转攻商业地产;2005年当商业地产做得如日中天、赚得盆满钵满之时,王健林又别出心裁转型文化产业;2008年则开始抢夺旅游投资这块蛋糕。
王健林曾说过,“创新者大部分成为先烈,少部分成为先进,但正是因为有成功者的可能性,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去攀登、不断去创新,希望成为那个极少数的成功者。”
万达是具有创新传统的企业,企业发展得好,根本原因就在于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不惧当先烈,只为争先进。2012年,万达实现了重大创新,历经多年研发,两大产品横空出世:
第一个产品是大连金石文化区。全世界有众多的影视基地,但绝大多数只有外景地和制作区这两项内容;而中国国内的一些知名项目,要么只有外景地,要么只有制作区,缺少综合性。
金石文化区将历时4年研发,成为全球首创的将影视外景地、影视制作区、影视体验区、影视会展区以及旅游、商业、酒店群相融合的影视基地。影视外景区、制作区除专业人员使用外,还贴心地允许游客参观;在影视体验区游客除了可以体验影片的拍摄过程外,还有专业导演指导拍摄微电影,可以现场当一回“大明星”;每年的大连国际电影节则在影视会展区举行。
大连金石文化区占地550万平方米,文化旅游项目投资近300亿元,于2013年全面开工,力争2016年、确保2017年建成。这个项目一旦建成,相信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成为全球影视产业的一大文化中心。
第二个野心之作是万达城项目。考虑到中国的气候特点,北方冬天寒冷干燥,南方夏天炎热多雨,除了三亚、西双版纳等少数地方外,四季都适合户外活动的地方少之又少。因此,万达城创新性地将文化、商业和旅游结合设计,以室内项目为主,将彻底排除气候对于旅游的影响,使传统的“一季游”变为“四季游”。
这两个项目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万达创新又跃上了新高度。
第一,万达的创新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概念设计世界唯一、设计团队大师组合、万达拥有知识产权。
第二,万达的资源整合能力将达到世界水平。这两个“雄心之作”都复杂异常、困难重重,且要求对舞台演艺、电影科技、室内室外游乐、名人蜡像馆、商业品牌、酒店品牌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项目的占地面积也很大,且大多位于郊区,基础设施匮乏,有些项目甚至需要万达亲自做道路、铺管网等。这一切不只是纸上谈兵,还能真正有效落实下去,除万达外,世界上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做到,这也说明万达的资源整合能力已达到世界水准。
第三,万达人才达到世界水平。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万达与一批世界级大师签订了排他性协议,在未来若干年里这些人只会与万达合作。例如马克·菲舍尔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和艺术领域的跨界大师,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艺术导演;高顿·多瑞特先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主题公园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德贡先生,是世界舞台艺术导演第一人。
万达招聘的人才也无不呈现出世界级的水准,在万达文化旅游规划院的员工中,既有拿过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动漫师,也有来自世界唯一演艺特种设备公司的设备总监。世界优秀人才的友好助阵,预示着万达今后的创新之路会走得更加平坦、宽阔。
拓展透析
“新东方教父”俞敏洪说过,宁可在改的路上死掉,也不死在原来的基因里。
2004年起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通过其独特的菜品体系和加盟体系,完成了200多家直营店和200多家加盟店的布局,整个体系的年收入达20多亿元,成为这个细分品类的绝对王者。这就是中式餐饮界的“黑马”——黄记煌,其主打菜便是如今有口皆碑的“黄记煌三汁焖锅”。它是怎么做到的?
黄记煌的创始人黄耕,高中毕业后开始做厨师。最初他是在国企里做鲁菜和药膳,1989年离开国企,投奔南方的个体企业,但终究觉得没有太大出路。1991年,黄耕开了一个小型的炒菜馆,从4张桌子做起,之后逐渐开始涉足火锅。
在对中国餐饮业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后,黄耕发现了传统餐饮模式的诸多弊病:
第一,培养厨师难如登天。黄耕发现,店里的生意90%取决于厨师的水平,而且当你把一个厨师培养起来后,又极容易流失。可以说,传统中餐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厨师。
第二,店里产生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影响非常大,居民的投诉率很高,这种现象在经营多年的老店里格外明显。
第三,很多传统火锅店,为了保证味道正宗,会把老油回收之后再利用。
第四,一般的中餐存在油性过大等问题。
发现问题后就要想办法解决,黄耕首先从自身优势处找方法,他的父亲是一位营养学家,对药膳颇有研究,这也给了他一个启发:能否把药膳和饭馆结合起来?能不能做一个能同时解决上面4个弊端的生意?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黄耕发现中国的传统烹饪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叫“焖”。“焖”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黄耕开创了一个新的方法,让所有的食材基本10分钟左右可以“焖”熟,奥秘就是不加水的焖制(注:食物的成熟过程就是食物脱水的过程,如果加入水,食物成熟过程自然变长)。而不加水焖制除了让时间变短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
“焖”菜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的食材一起“焖”,极容易串味。原因在于,不同食材通过锅里的水汽,很容易混合到一起,味道就不好了。而黄耕的“不加水法”,利用菜自身包含的水分来实现高温“焖”熟,串味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同时,不加水焖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菜品味道变得更好。因为只有等食物完全脱水后再放入调料,才能使调料迅速渗透到原材料内部,不然就只是附在表面。这其实就相当于是食物的海绵效果,要想让一块海绵吃进其他的水分,一定要先把海绵弄干。
有人提出质疑:不加水焖制,会不会煳?黄耕的答案是不会,核心就在于使用低温烹制法和可控的烹饪温度。
只要把烹饪温度和时间都掌握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不会煳。在整个操作上共分几个时间段:一开始用大火,随后逐渐降低火力,整个烹制过程基本上控制在10~12分钟。为了将温度保持在100℃~120℃,黄耕专门找到厂家定制符合要求和标准的电磁炉。
除此之外,“黄记煌三汁焖锅”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其独特的调料,核心方法就在于调味的比例,只有调和好了味道才好。黄耕为了调制出一个独特的味道,把所有味道反复组合,最终得出了最好的一个比例,黄记煌的汤汁中的成分其实在市面上都能见到,只是调味的比例不一样而已。
就这样,“黄记煌三汁焖锅”面市。它没有油烟,不用煎炒,根本不需要厨师,且极其容易复制。这道菜研究出来后,便开始在黄耕当时经营的一家店里试卖,观看顾客的反应。有了足够的好评后,黄耕才决定单独靠这道菜来开一家店,很快将一家火锅店改造成了第一家黄记煌。凭借这道菜的味道和新颖的吃法,口碑很快传开了。媒体也开始介入报道,黄记煌的人气一下子就起来了。
2004年的时候只有一家黄记煌,但目前黄记煌在全国已有了200多家加盟店、200多家直营店,整个黄记煌体系年收入超过20亿,其中直营体系收入超过10亿。
不难看出,黄耕的创新道路是充满智慧且富有远见的。首先,他较早就洞见了中式餐饮的不足,在摆脱对厨师的依赖和流程标准化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次,在竞争白热化的餐饮市场,他独创“三汁焖锅”这种烹饪方式,闯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黄记煌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其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如果黄耕墨守成规、知难而退,也就不会成为“少数成功者”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