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译文】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大智广博豁达,小智精细苛刻;大言气焰凌人,小言论辩不休。
怎样做人是一门学问,是一门甚至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奥秘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其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斤斤计较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而有人活得很累的原因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计较,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斤斤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似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赦、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陈明爱斤斤计较,他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样一来,显得陈明太苛求别人了。
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斤斤计较的人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他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他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他们交往,他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社交场合,我们不能不注意的一件事,便是对于他人言语的斤斤计较,永远避免正面冲突的言谈应该是豁达的智者所具备的素质。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赢了,那只会让你的一生失去更多的朋友。
卡耐基曾经讲过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大战结束后,不久,有一个晚上我在伦敦,得到一个极宝贵的教训。那时我是澳洲飞行家史密斯的经理人;大战期间,他曾代表澳大利亚在巴勒斯坦担任飞行的工作。战事结束宣布和平后的没有多久,史密斯在30天中,飞行地球半周,这件事举世为之震惊,澳洲政府颁赠5万元奖金,英皇封授他爵位。
在这一段时间,史密斯爵士在英国国旗下,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可誉称他是不列颠帝国的“林白”。有一个晚上,我赴一次欢迎史密斯爵士的宴会,那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来宾,讲了一个很幽默的故事,还用了一句成语。
说故事的那位来宾,说那句话是出自圣经!其实他错了。我知道那句话的来历,我确实知道,那时我为满足自己的自重感,并且要显出我的优越、突出,而毫无顾忌地纠正了他的错误。那人坚持自己的见解……什么?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也认为他是对的。
这位讲故事的来宾坐在我右边,我的老朋友贾蒙坐在我左边。贾蒙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所以那讲故事的和我,都同意把这问题交给贾蒙先生去决定。贾蒙静静听着,在桌下用脚踢了我一下,然后说:“代尔,那是你错了……这位先生才对,那句话是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路上,我向贾蒙说:“你明知道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什么竟说我不对呢?”
贾蒙回答说:“是的,一点也不错……那是在莎翁作品‘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上。可是代尔兄,我相信你应该知道,我们是一个盛大宴会的客人,为什么一定要找出一个证明,指责人家的错误呢?你这样做人家喜欢你,对你发生好感?你为什么不给他留一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也不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去跟他争辩呢?最后我要告诉你,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那才是对的。”
“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说这句话的人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给我的教训却仍然存在。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赢了,那只会让我们的人生失去更多支持我们的朋友。
那个教训,使我受到极大的影响,我原来是个固执、拗强的人。小时候就喜欢跟兄弟们争辩,当我进大学后,我研究逻辑和辩论,而且经常参加各项辩论比赛。后来我和纽约教授辩论,甚至,还计划写一部辩论方面的书,几年后的今天,我一直羞于承认。
从那时开始,我曾静听批评,从事数千次的辩论,同时注意事后所发生的影响。由于这些,使我得到一个结论,这也是一项真理,就是,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辩论……避免辩论,就像避开毒和地震一样。
一场辩论的终了,十次中有九次,那些辩论的人,会更坚持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是绝对正确,不会错的。
你必须要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人家说服时,他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
就像聪明的老富兰克林常说的:
“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对你的好感。”
你不妨替自己作这样的衡量……你想得到的是空虚的胜利,还是人们赋予你的好感?这两件事,很少能同时得到的。
波士顿一本杂志上,有次刊登出一首含意很深,而且有趣的诗:
“这里躺着威廉的身体,他死时认为自己是对的,死得其所,但他的死就像他的错误一样。”
你在进行辩论时或许你是对的,可是你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时,就是你对了,也跟不对一样。
玛度是威尔逊总统任内财政总长,他由从事多年政治经验中得到一个教训,他说:“我们绝不可能用辩论使一个无知的人心服口服。”
玛度先生说得太温和了。实际上,不只是无知的人,任何人你都别想用辩论改变他的意志。
所以,在辩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真正的胜者不是靠争辩来取得胜利的,过多的争辩只会失自己失去更多的朋友。
生活中,一些人对什么事都看不惯,他们爱斤斤计较,认死理,因此对人过于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