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化机制
建设低碳城市,就要创新一种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并形成机制。在这个发展模式中,政府、市场和公民作为三个参与主体,应该形成稳定互利关系。
政府要起领导和指导的作用,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整个社会的低碳行为。制定合理的低碳目标,密切同企业和民众合作,执行并监管目标的落实。
政府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控制能耗总量,完善节能指标逐级分解和考核制度,将节能降耗责任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
政府应该强化执法监督。建立一套低碳城市的综合法规体系,使低碳城市建设制度化。同时,也要建立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政府要制定各项城市标准,严格用能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查处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纠正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
制定及修订各种建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节能评估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对汽车、空调、冰箱、风机、水泵等节能潜力大、适用面广的用能产品,加快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加强能效标识管理。
政府要引导社会舆论加强监督。传媒要及时报道城市的违规事件,抨击违规的人和事,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唤起人们的节约意识,引导全体公民关注低碳城市,关注节约,关注环境。
政府要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在环境决策、环境监督、环境投资和个人环境行为等方面,鼓励公众参与。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对于建立低碳城市尤为重要。
政府要建立节能减碳、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用好低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优先为节能减碳、循环经济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推动金融、低碳等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节能减碳、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
政府以补贴方式推广节能产品的应用。对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彩电、电脑等高效节能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受益消费者,推动生产企业成为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主体。同时,注意对机关办公楼与大型建筑的节能改造给予支持。
政府要制定低碳城市的经济调节机制。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调节各方的经济利益。从不同方面影响经济主体,促使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地按照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使个体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
建立低碳的价格机制。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准,制定不同的价格形成标准,引导企业开展低碳生产,低碳发展。让企业感到,大量耗能、耗水、耗材的高碳产品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自发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低碳发展。
对于排碳高的企业和产品,要适当增加税收,迫使其实现低碳化。而对于高新技术产品、低碳附加值高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资源循环的税收优惠措施,鼓励资源的循环再生。重点鼓励生产和利用节能、节水产品的企业,及节能、节地的建筑,并帮助其发展。
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作用。应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形成低碳技术开发的大环境。将市场体系引入低碳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在市场运作中嵌入低碳因素,在发展低碳产业中完善市场因素。
低碳市场离不开城市金融的支撑。支持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实现低碳和金融的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强化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构建发展低碳金融的激励机制,推动低碳金融理念的建立。形成低碳城市的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城市建设的动力是城市民众。低碳城市不仅事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事关全体市民的根本利益,需要全体市民的身体力行。引导市民崇尚低碳消费、低碳饮食和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市民参与低碳城市决策,设立全民监测低碳的体系。
民众参与的前提是教育引导。要加强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提升民众的低碳意识,尊重传统文化,改变消费方式。通过典型的示范,使民众把节约观念变为一种精神追求,形成习惯。
增强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让市民亲身感受低碳生活的好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通过宣传教育,使民众增强忧患意识。把自身的行为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爱国的具体体现。让民众明白,靠资源高消费发展经济的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资源的供求矛盾和环境压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通过宣传教育,把低碳城市建设等内容渗透到各类教学中,从小抓起。让青少年懂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需要好几代人艰苦的奋斗。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
适时提出“低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口号,制定阶段性目标,逐渐形成市民共识。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示范。
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科研创新。要强化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模式、生产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使低碳城市的相关科学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突破技术瓶颈,加强相关技术的产业化示范、推广。选择一批具有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节能减碳技术的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等设施,提供节能改造的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的一条龙服务。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让能源价格反映其真实价值。在能源价格被低估的情况下,购买节能电器、节能建筑等时就会遭遇节能不省钱的尴尬,这时消费者就会缺少节能激励。因此,让能源价格反映其真实价值,是推进低碳生活的必要手段。
在电器和建筑等领域执行能效标识制度。在电器、房地产等市场上,如果没有能效标识制度,消费者容易被低能效产品的低价格所迷惑。能效标识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低碳生活是否降低生活质量
低碳生活积极倡导节电、节油、节气、节水等,我们现在的生活,恰恰一刻也离不了这几样东西。这样一来,是不是践行低碳生活就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呢?答案是唯一的:绝对不会。
首先,我们要知道,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不是不用电、不用油、不用气和不用水,而是“节”掉那些虽然“用”了,但并没有提高生活质量的部分。比方说,房间里没有人的时候随手关灯;能够搭公共汽车的时候尽量不开私家车;在蒸煮食物的时候想办法让燃料充分燃烧并注意适量加水;尽量用洗过衣物的水冲厕所等,这些电、油、水、气不用或少用,’生活质量肯定是不会降低的。
其次,我们要知道,追求豪华和奢侈不等于提高生活质量。比方说,请客一定要菜多得吃不完,买车一定要大排量等。物质消费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过度了,就是奢侈,把本来就很紧缺的资源浪费了。
还有,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开发新的能源、研制新的绿色消费品。现在,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已广泛运用,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开发氢的核裂变能,如果一旦能够投入使用,能源也许就不是什么问题了。至于现在一些高能耗产品,也能够逐步用低碳技术的产品来代替。
因此,践行低碳生活可能降低生活质量的顾虑是毫无必要的。
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终都只能取之于自然。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时候,总会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反过来对人类本身产生影响。因此怎么合理地“取”的问题就摆到人类的面前。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当人类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时候,由于人口不多,生产力不高,人们向自然取得给养,却没有所谓“污染”。但是,到了300年前的蒸汽机特别是100年前的内燃机发明以后,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不断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消费以后,大量的“废弃物”产生了。
本来,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就会有“废弃物”,但农业时代“废弃物”的量少,再说,那时的“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一般都可以在自然中自行消化,从整体来看,也没有越过影响人类生活的“度”,因此人们只把自然当成索取的对象,还没有想到要约束自己;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情况就变了,除了生活垃圾以外,大量的工业垃圾也出现了,这些垃圾改变了人类习惯了的空气成分比例,过量的有害物质混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中,连土壤里长出来的农作物也残留着影响人类健康的成分……人类这才开始反思: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这些活动,怎么反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才明白:自然界也有它自己的规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向它索取的时候,要尊重它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于是“保护环境”的呼声便越来越高了。“保护环境”不是要我们对环境特别优惠,只不过是要我们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约束人类违反规律的行为。
人类认识到要约束自己,从19世纪7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到20世纪环境问题的提出,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以后人们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思考。在这段对历史来说不算太长的时间里,人们的思维也是经历了波折的。
人们起初发现,我们在追求食物的产量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食物却产生了安全问题:用来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物质跑到食物里面影响人的健康了。后来又陆续发现水不但不够用,而且也不干净了;有些动植物物种绝灭了;甚至天气也变得反常了。接着又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食物安全问题是因为使用了农药和化肥;水质变差是工厂的废水流进了自然水域;物种绝灭是由于过度开发而改变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天气反常的原因就更多了,森林破坏、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加氟空调的使用等等。一句话,是人类自身的活动把环境弄糟了。于是有人就下结论道:环境是过去以人为中心弄糟了的,现在我们应该以自然为中心。也就说人类要约束自己,敬畏自然。这种约束说曾经风行了很长的时间,信奉者中,也确实有些人在身体力行。为了保护动物,有人提出连牛奶也不能喝,鸡蛋也不能吃,他们自己也确实奉行素食。他们的保护环境的热情固然可敬,但这种“极端环保”的思想方法只要稍微往深想一点,就会发现是不可取的。
首先,人类要约束自己,是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要生存,只要和其他生物一样,简单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就可以对付;但要发展就不能简单地用自然界的资源直接消费了,而要根据人类的需要进行加工,这就改变了自然资源,这种改变是不能约束的。可持续发展讲“以人为本”,就是说一方面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又是靠人来实现发展的。不要一说约束自己就捆住人类的手脚,什么事情也不能干了。
其次,要真正做到约束自己,必须对环境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现在出现环境问题并不是偶然的,是自然界按照它自身规律运行着,而人类的活动有意无意地违反了这些规律,因为没有认识这些规律,所以当初并没有看到现在的结果。只有认识了规律,能够预计到结果,做起来才有自觉性,才容易形成意识、养成习惯。
其三,如果要求再高一点,要真正做到约束自己,就应该把保护环境当作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环境打交道,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应该说,人人都有保护它的义务。但是也许因为它总在默默地满足人类的索取,人们容易对它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履行义务的责任感淡薄,现在是唤起这种责任感的时候了。
要真正保护好环境,当然不能仅仅靠个人的责任感,更应依靠宏观的政策调控。但我们不能无视这种责任感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任何好的调控措施也会落空的。落实到我们身上,这种责任感真正从保护环境的效果来说,可能不是那么立竿见影。比方说,你少用了几张纸,节约了几度电,可能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善,但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大家都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生活、对待保护环境,我们的地球家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能从生活中获得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