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谟拉比一系列举动,使邻国为之惊恐。特别是马里国王已有警觉了,即使是在他和汉谟拉比的关系处于最好状态的时期,也通过他的常驻巴比伦的外交使节和谍报人员,密切注视巴比伦各方面的情况。现在,当他察觉形势的变化后,便召回了和巴比伦人一起在拉尔萨作战的部队。
但是,为时已太晚了,巴比伦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他再也不可能与之平起平坐了。汉谟拉比在灭掉拉尔萨之后,挥师直逼马里城下,吉姆里利姆被迫臣服于汉谟拉比。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757年,吉姆里利姆举兵反叛,遭到汉谟拉比的残酷镇压。一度繁荣昌盛的马里城被夷为平地。吉姆里利姆苦心营造的豪华宫殿也被付之一炬。
在取得节节胜利后,汉谟拉比继续对亚述用兵,击败了亚述的军队及其盟友。亚述王朝因某种原因幸存下来,但其南部领土为汉谟拉比所占据。
汉谟拉比在他在位的第38年。攻灭了埃什努那。此次战役,他是以残酷的决河屠城手段获得最后胜利的。
汉谟拉比统治的最后两年,巴比伦国家的扩张已达极限。社会内部矛盾,使其从对外扩张转入防御,对内力求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已经身染重病的汉谟拉比,把国务交给自己的儿子萨姆苏伊鲁纳处理。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病逝。
汉漠拉比花了35年的时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征服政策,翦除城邦割据,消弭混乱,统一了两河流域,创建了一个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帝国。他自称是“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的全国之王,苏美尔、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在他当政期间,巴比伦成了西亚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说:“安努与恩里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
汉谟拉比不愧为古代西亚奴隶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与他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密切相关的。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石碑上,共包括282则条文。1901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伊朗的苏萨,挖出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的大石柱。这根石柱已经断成三截,但拼起来还是完整的,石柱两米半高。它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象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象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是建立在苏美尔立法原则基础上的,其中揉和了闪族人的新发明,但他们对什么原则属于苏美尔人、什么原则属于闪族人说法各异,因而我们最好是把它们都简单地归结到最有名的记载“美索不达米亚法系”的文献之列。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奴隶毫无权利可言,稍有过失即受到断肢的可怕惩罚。此外,法典中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一是“人”,显然意指贵族;另是所有其他既非“人”亦非奴隶的人,他们的法律待遇很差,但拥有某些法律权利。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猛一看来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受辱,
“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不那么残酷无情,但看上去不像是法律。为什么国家应在一部法典里宣布卖方行诈不会受到惩处呢?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人颁布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争斗。他们以为——这决非毫无理由——一个总想采取暴力手段的人,如果记住不论他怎样加害于人,都会受到法律同样的处罚,那么他也许会不再施暴。
另外,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惩罚只有迅捷无情才能收到威慑效果;这一观点使得他们必然对无实质意义的动机问题不予考虑,因为调查犯罪细节和犯罪动机要花费时间,况且,如果罪犯知道如何保护自卫,那么这就会使真正蓄意的犯罪有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至于“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同样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至今,这部刻在石柱上的法律条文仍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二
亚述帝国
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东北靠扎格罗斯山,东南以小扎布河为界,西临叙利亚草原。
在经济地理上,亚述可分为两部分:底格里斯河沿岸是农业区,种植大小麦及葡萄,有河水和井水灌溉,但土地不如两河流域南部肥沃;扎格罗斯山区与大、小扎布河谷为畜牧区,同时有依靠雨水灌溉的少量农业。境内盛产木材、石料和铜矿,很早即为巴比伦取给之源。
亚述城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地当古代西亚交通贸易中心。由依蓝、阿卡德通向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道路,以及从巴比伦到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的道路,都以亚述为必经之地。巴比伦和依蓝的农产品,北叙利亚、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的铜、银、铅矿,从埃及来的黄金,都经亚述转运。约从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起,苏美尔和阿卡德各城就已派人在亚述建立商业据点。
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亚述再度强盛。
亚述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曾侵略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扩张领土到卡尔赫米什附近,兵临腓尼基海岸。其后继者萨尔玛那萨尔三世(公元前859~前824年)在位35年,发动了32次的侵略战争,两河流域北部和叙利亚地区的许多小国都被征服。
公元前9世纪末,亚述一度因有内部纷争和乌拉尔图由北方进攻而中止扩张。但到公元前8世纪下半期,它重又走上扩张的道路。扩张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往,终于形成庞大的军事帝国。
公元前9一前8世纪,亚述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时铁器已经代替青铜器。9世纪的亚述文献中已有铁剑、铁锄的记载;8世纪后,铁兵器和铁工具更普遍流行。铁犁、铁锄、铁锹在农耕方面的应用以及因使用铁制工具而日益扩大和完善起来的水利灌溉事业,都使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谷物的增产为国家设置巨额常备军和保持长期作战能力提供必不可少的给养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阶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这就成为亚述统治者对外实行军事扩张的动力。从亚述战俘之众,奴役和迁徙被征服人口之广,证实军事扩张是亚述奴隶主掠取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以铁武器装备起来的亚述军队是古代西亚第一次出现的最残暴的侵略力量。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进行了军事改革,推行募兵制,建立完全由王室供应的常备军。军队包括各种兵种,有原来由贵族组成的战车兵,还有骑兵、重装和轻装步兵、 攻城部队、辎重队、甚至还包括工兵。军队装备精良,兵士都身穿铠甲,有盾牌和头盔防护,以弓箭、短剑和长枪为武器,攻城时还使用特制的撞城槌。这支强大的军队是亚述统治者对外扩张最有效的工具。
国际环境对亚述也极为有利。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强国如埃及、巴比伦、赫梯等,到公元前10世纪时都已衰落或灭亡。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则诸国纷争。乌拉尔图虽曾一度兴盛,但未能发展到足以压倒亚述的程度。东方的依蓝也微弱无力。因此亚述统治者利用这一形势,实行对外扩张。
亚述的大规模扩张始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3年,他发动对乌拉尔图的战争。之后又西攻叙利亚,于公元前732年攻陷大马士革,杀其王,直抵地中海东岸。推罗、毕布勒等城,被迫向亚述纳贡。公元前729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并吞巴比伦,自称巴比伦之王。
到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2~前705年)时,亚述击溃乌拉尔图,压服依蓝所支持的巴比伦的反抗。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反抗也被迅速扑灭。阿萨尔哈东(公元前681~前668年)更于公元前671年侵略埃及,攻占孟斐斯,取得对埃及的统治,自称上下埃及和努比亚之王。公元前7世纪中期,亚述帝国的版图东接伊朗,西临地中海以至埃及,北及南高加索,南临波斯湾。古代西亚和北非文明发达的地区,都已囊括在四境之内。
约当公元前639年,亚述巴尼帕(公元前668~前625年)又残酷毁灭依蓝,完成亚述历史上一次最后的、也是最野蛮的对外征服。
到公元前11世纪后期,阿拉美亚人已经占领了底格里斯河以东的许多地方,亚述国土分裂,渐趋衰落。
饱经沧桑的犹太人
以色列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经历的国家,它创造过众多的辉煌,也经历过深深的苦难。犹太民族有过令人骄傲的黄金时代,也有过令人没齿不忘的屈辱。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有过犹太民族那样曲折的经历,也没有一个民族1800多年后重又历尽艰辛地回到他们祖先的故土,继承和开发祖先的业绩,重新创建犹太民族的国家。
犹太民族大约在4000年前最早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从美索不达米亚迁移到迦南(现以色列)定居,后来迦南发生饥荒,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和他的12个儿子偕同家属离开迦南移居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以东定居。数年后,他们的后代逐渐强大,对埃及统治者法老构成威胁,于是法老将其贬为奴隶,迫使他们从事劳役。
公元前13世纪时,遭受400年奴役的古以色列人在其领袖摩西的率领下走出埃及,试图返回故土以色列。途中他们在西奈沙漠中流浪了40年后,抵达西奈山。据传,摩西在此受到神灵启示而定下十戒——犹太教的宗教基础,亦即摩西律法。古以色列人在此接受了《十戒》,从此逐渐形成了犹太民族。
摩西尚未到达目的地就在途中去世了。继承人约书亚继续率领以色列人前进,攻占了迦南的部分土地,遂在此定居。此后的200年间,古以色列征服了迦南的大部分土地,放弃了游牧生活,依靠农耕和手工艺为生。从此,古以色列入经历了一段相对和平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社会比较稳定。
公元前约1020~前930年,12个犹太部落推举扫罗为王,这是古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当时小亚细亚的腓力斯人在沿海一带占领了一些地方,并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向中央山区进击。扫罗王遂率兵抵抗,最终将腓力斯人逐出中央山区。同时他把松散的部落组织过渡到君主制。
公元前约1004~前965年,古以色列第二位国王大卫王成功地组织了远征。击败了腓力斯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大卫城,即现今的耶路撒冷。公元前约965一前930年,其子所罗门继位,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其中摩利亚山上那座华丽的圣殿可称之为最辉熄的成就。耶路撒冷的主宫和圣殿从此成为以色列民族生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所罗门的穷奢极侈和好大喜功使老百姓付出了沉重代价,从而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怨恨。他死后不久发生了人民起义,使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太王国。前者首都设在撒马利亚,王国统治延续了200余年,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人灭亡,人民被迫流亡。后者定都耶路撒冷,王国统治延续了400余年,最后被巴比伦帝国征服。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统治者夷平了圣殿王宫,把多数居民流放,从此结束了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一圣殿时期。
公元前约538年,波斯人打败巴比伦人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成了波斯的属地。根据波斯国王赛勒斯的一项法令,约有5万犹太人获准返回故国,几十年后,另一批犹太人返国。返回后,他们十分艰难地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历时20余年,到公元前516年才得以竣工。此后的约400年间,犹太人先后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治。这就是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
公元前198年,希腊塞琉古王朝的叙利亚当政后,力图打破犹太人在精神上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禁止推行犹太人的文化、社会和宗教信仰。并亵渎圣殿,试图将希腊文化和风俗强加于犹太人。公元前166年无法忍受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以南燃起武装起义的烈火。经过三年激战,起义者解放了耶路撒冷,赢得了信仰自由,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统治的犹太国家。公元前164年,圣殿再次重建。为纪念马加比起义,犹太人举行子为期8天的修殿节(哈努卡节,又称灯节)。
正当哈斯蒙尼王朝的独裁统治日趋衰落时,罗马帝国的势力逐步扩展到地中海东岸。公元前37年,哈斯蒙尼王朝结束时,以色列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以色列作为政治实体已不复存在。公元66年,犹太人不堪罗马人残暴统治而奋起反抗,发动了叛乱。罗马帝国进行残酷镇压,并于公元70年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城和圣殿。三年后,罗马帝国摧毁了犹太人的最后一个阵地——死海附近马撒达山顶的希律王宫殿。当时近千名守卫在山顶的犹太人不愿沦为异族的奴隶,全部自杀身亡。此后,大批犹太人被赶到国外,流亡到世界各地。公元135年,按照当时的说法,耶路撒冷被“一对公牛犁为平地”。犹地亚被更名为叙利亚巴勒斯梯尼亚,即巴勒斯坦。
此后的1800多年中,犹太民族的命运十分悲惨。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因在政治、经济上和社会上遭到严重歧视,又一次逃离故土,梦想到国外能找到一块安身之地。而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在宗教、政治和经济上受到客居国的歧视和迫害。欧洲许多国家曾多次掀起反犹、排犹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则进行了灭犹的血腥大屠杀。据以色列前外长埃班在《犹太史》中的统计,纳粹德国在欧洲至少杀害了600万犹太人。但是,犹太民族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地信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复国的民族信念。1897年8月,在赫茨尔的倡导下,犹太复国主义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召开。赫茨尔明确提出了赞成在巴勒斯坦创立一个正式的、有法律根据的犹太民族国家的思想。大会还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一方面进行外交努力,争取国际支持;一方面组织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1948年5月15日,犹太民族终于根据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在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土地上重新建立了以色列国。
波斯帝国
波斯最早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