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仅靠偶然或侥幸,谋士就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出人意外,出奇制胜是优秀谋士谋略的一大特点,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见识预见了人之未见之事,从而提出常规之外的方法,从而高人一筹、常操胜算。例如,在元末反元斗争中,朱元璋想挥军北伐,消灭元朝。但湖广有陈友谅,浙西有张士诚,他们经常侵扰朱元璋的根据地,因此必须先消灭陈、张,稳定江南根据地,然后再北上灭元。但陈、张在当时都是很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且互相结援。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解决这两支势力呢?在朱元璋为此召开的讨论会上,许多人都主张先攻张士诚,刘基都献策:“以兵力而言,陈悍于张,发战事而言,张繁于陈。若以常情论,应当全力先破软弱、疲惫的张士诚。何况张士诚的腐败程度已远远超过了陈友谅,而且此人一向无大志,只图自守,确实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陈友谅却与张不同。他雄心勃勃,锐意进取。我若急攻张士诚,陈友谅必来救援,两人合兵,于我不利。反之,我军急攻陈友谅,张士诚则未必骤然来援,这样我便可避免两面受敌。陈氏灭,张士诚便是我囊中之物了。”
这里,刘基不仅把强弱对比,难攻易攻的角度考虑在内,还把张、陈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也考虑到了。也就是说,他比别人考虑得更深、更周全,因此他提出了更符合当时敌情实际的战略策划。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意见,终于消灭了张、陈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创造出许多出其不意的成功战例,读之引人人胜。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更是别具一格的高明策划。
孔明兵出祁山,连战皆捷,所向披靡,造成关中局势紧张。魏主曹睿不得不“御驾亲征”,率军前往长安,抗拒蜀军。当时,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军降将孟达,由于既没有被曹睿重用,又被“朝中多人嫉妒”,所以,便想趁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再归降诸葛亮。孟达此举若能成功,必将会与诸葛亮形成对曹魏前后夹击的战略态势,陷敌于完全不利的境地。与此同时,曹睿为了抗蜀的需要,重新起用正在宛城住闲的司马懿。孟达策划谋反的消息,被即将去往长安的司马懿得知了,在这危急时刻,司马懿当机立断,自作主张,一方面令大军向新城进发,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他又派参军梁畿赍檄乘轻骑星夜先一步赶往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并制造司马懿大军已“离宛城,望长安去了”的假情报。孟达果然中计,丝毫未加防范。结果,几天之后,司马懿率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叛乱。
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首先必须要想方设法隐蔽作战企图。袭击孟达一战,司马懿在这方面干得十分漂亮。当他得知孟达企图谋反的消息后,采取了一系列欺骗麻痹的手段,使孟达自以为得计,疏于戒备,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战争史表明,军事上取得很大效果的战争多是在敌人失去戒备或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然袭击取得的。司马懿克日袭孟达一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数学计算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具体的定量分析在正确的战术指挥中占有一定地位。孙子曾说过:“多算胜,少算不胜。”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数学计算只有在正确的作战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反而会推算出与实际相反的结论来。这次作战,盂达对司马懿作战的行程和时间,进行了具体的换算:
宛城至洛阳八百里,宛城至新城一千二百里。
孟达的计算公式是:800×2+1200
就是说,司马懿若前来讨伐,须先得派人前往洛阳“表奏”,待得到魏主的“手令”,才能向新城发兵。于是孟达认为,至少需要“往复一月间”,才能行完这两千八百余里的行程。到那时,“城池已固,诸将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司马懿的计算公式却是:(2800—800×2)÷2
就是说,司马懿决定先斩后奏,直接发兵前往新城,省去了往返洛阳“表奏”的时间,并且严令部队“一日要行二日之路”,结果仅用寥寥几天就赶到了出事地点。
孟达由于作战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对敌情的错误判断,结果导致了他在数学计算上的“时间差”。最终落得大败。
5.成熟的人,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虑”之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成熟的人会时刻保持一颗善“虑”的心,根据需要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和趋势,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自古以来,不考虑长远利益的,就不能够谋划好当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萧何,目光远大,不同凡响。汉高祖刘邦率兵攻占咸阳后,凡秦宫的金银财宝,狗马玩物,任凭臣下随意掠取,毫不禁止。萧何却“另辟蹊径”,他进入丞相府,收罗秦朝的典籍簿册而回。这时,他便对当时天下的山川形势,关隘险阻,户籍多少,人民贫富,了如指掌,在楚汉战争中,都派上了用场。所以,他做了汉朝的第一任相国。
楚汉相争中,项羽身经七十余战,连战连拔,但因战略失误,最后自刎乌江。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领袖,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嚣张气焰。然而,终因未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等战略上的失误,以失败告终。英雄气短,他们都是目光短浅,眼界狭隘而终至迷途不归的。
萧何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能知人所不知,见人所未见,知道掌握秦朝山川图册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别人唯财物是夺的时候,萧何收起了看似百无一用的图册。
谋深计远,还需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胜利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困难。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可能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因此,聪明的人总是十分注意保持高度警惕,“既胜若否”,以防万一。
武则天时,有一个负责传递消息的舍人叫元行冲,学问渊博,多才多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数次规劝狄仁杰说:“凡是举家过日子,必须有所储备。肉干、酒是用来食用的,参、术是用来治病的。我暗想明公之门,山珍海味,无奇不有,一定多得不得了。但我元行冲恳请您一定要储备药物。”狄仁杰笑着说道:“我药笼中的药,怎么可以一天没有呢?”
这是一段暗语,“药物”,是指发病即遇到意外伤害时的应付措施,防患未然之法。当时,狄仁杰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可谓志得意满,但他懂得这并不是不可以失去的,伴君如伴虎,他随时准备应付失宠,这就是政治家的谋略与胸怀。
在竞争胜利者的身前身后,一定有人在睁大双眼,伺机取而代之。如果胜利者放松戒备,骄傲自满,稍有失足,便可能为人提供可乘之机,转胜为败,化强为弱。
6.打破传统,思维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水不腐,是因为活,是因为有新鲜的水源注入。人也是这样,想要让自己成熟,就必须摒弃幼稚思想,寻觅成熟的新思想。
皮尔·卡丹这样总结自己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己,并取得成功的经验:“思维创新!然后为之付出实践,再不断地进行自我怀疑,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的确,从1959年的成衣革命,到皮尔·卡丹先给自己制作的服装印上自己名字的缩写字母,都无不体现着“创新”二字。
设计女性时装的成功,并没有让皮尔·卡丹停止创新的步伐。酷爱钻研、敢于创新的他又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时装作为人类点缀世界的装饰物,不应该仅仅为女性所独有;男人也需要装扮自己,忽视了男性,就等于放弃了50%的市场。皮尔·卡丹决心要打破女装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当时的法国时装界,沿袭多年的传统认为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只能问鼎女装,设计男装会被人们指责为离经叛道。这一点,已在巴黎时装界闯荡多年的皮尔·卡丹当然不会不知道。但是,强烈的创新欲望,促使他大胆地涉足男装领域。不久,他设计的系列男装便问世了。
1959年,皮尔·卡丹又一次在巴黎举办时装展示会。展示的服装既有女装,也有男装。他的这一举动在巴黎时装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业界人士纷纷指责他的这种“离经叛道”。一时间,皮尔·卡丹成为众矢之的,在名誉上和经济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但是,皮尔·卡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不断地反问自己:“男人怎么了?难道男人就不配穿自己喜欢的各种款式的衣服吗?”他继续设计男装,并坚持聘请时装模特做表演,而且规模比以前更大。他坚信:男装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果然,短短几年,皮尔·卡丹便迎来了男装市场的春天。他设计的系列男装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男装市场的大半江山。
皮尔·卡丹是一个非常富有创意的人,他具有独特的商业眼光,加之他的锐意进取精神,他开创了自己时装业的新天地。在法国,时装业本来是一个限制极严、顾客有限的特殊行业。巴黎时装店虽多,但够得上“高级时装”水平的服装企业也只有23家。皮尔·卡丹敏锐地意识到,高级时装只有在群众中开辟市场,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1953年,皮尔·卡丹改变了时装经营的方式,他把量体裁衣、个别订做改成小批量生产成衣,并不断地更新款式。事实证明了皮尔·卡丹的英明,他的服装业开始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小批量投放市场的时装,既不落俗套,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这无异于是给他自己的设计做广告。而喜欢他设计的时装作品的女子都有可能穿上他设计的长裙,这又打破了服装的阶层局限,这是服装业的一次革命。
当皮尔·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了名。不过,几年以后,当他重返这个组织时,他的地位却大大提高了。
他从大学里直接聘请时装模特儿,使人们更了解他的服装,这出奇的一招确保了他的成功。然而,他并没有就此中止,当他的成就得到同行们一致公认的时候,他却预言高档时装正缓慢地走向死亡。他毅然地抛弃了服装业的明星制,把大批成衣送到各大百货商店去销售。此举又一次招来同行们的怨怒和责备,他们认为皮尔·卡丹这样做是要毁掉时装业。
时至今日,哪家服装厂不在大批量地销售自己生产的成衣呢?然而在当时,他的做法的确是显得有些不合常理。皮尔·卡丹承受了来自同行的各种攻击,他知道,那是开创和振兴服装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大胆突破、思维创新始终是皮尔·卡丹设计思想的中心。皮尔·卡丹第一个推出了成衣(1959年),第一个致力于开发服装配饰和香水,并且第一个决定不再参加各种时装发布会(1995年)。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俄罗斯红场、中国长城等地举办属于自己的时装展览会。接管马克西姆餐厅对于这个极具超前思维的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反常举动,但也许这是他保持平衡的一种方式,就像他成功地在设计者和商人两种身份之间找到了平衡。“我工作得很快,我不需要到夜总会或隐居在小岛上寻找灵感。我就像一台发动机,只要按下电钮就可以工作。”
皮尔·卡丹在他事业的发展中一次又一次化腐朽为神奇,他的成功也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人的创造力是人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无论设计多少种训练项目,都不能“穷尽”人将面临的复杂局面。关键是看一个人能否将这种创造力一直保持下去,并能够把握机遇发挥它的威力。
“皮尔·卡丹”们的成功奇迹是在创新思维中诞生的,但这种创新思维有时需要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训练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有了这些训练,即使我们不一定会成为杰出人士,也会有不菲的进步。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管理学教授鲁滨逊和俄勒岗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斯特恩,在《公司创造力》一书中,将创造力分解成6大要素:凝聚力、自发的行为、非官方行为、意外发现幸运事物的本领、各种不同的激励、公司内的信息交流。传统思维认为,升职和金钱的奖励会有助于创造力的激发,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然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结论显示:创造力的产生更多依赖于人的“内在动力”。人只有受自己内在的激励,即对完成某件事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有兴趣,才能持续投入精力,从而激发创造性。
1995—1996年冬春高级女装展示会上,皮尔·卡丹的展示是一场以连衣裙、套裙及帽子为主的演出。近50年的时装艺术生涯,皮尔·卡丹的灵感非但没有枯竭,反而更加炉火纯青、圆熟练达,新意层出不穷,震惊了世界。
7.成熟就要能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