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月是何许人也,《明史·列传》里载他“陈右长史文月,号鹿门散人,袭靖国公。每素衣及身,若有仙风,文冠荆襄”。在满腹经纶的史学家眼里,他是一个完美的士大夫,程朱理学的实践者,甚至在城破之际追随主公投河自尽,堪称典范,一生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就像他穿了一辈子的素白衣衫。历史总是这样干净简练,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不过史书上寥寥数语,朱墨几行。但如果你去茶馆闲坐听那评书人所说或茶饭之余的闲谈中所了解到的陈右长史能完全颠覆你从史书上看到的一切。相比起干练枯燥的史书,大家更喜欢听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个伦理纲常无比严苛的时代,两个俊美少年和名门少女之间的友情与爱情故事。那些故事那么青葱,那么遥远缥缈地印在北街的青石板上。
上了年纪的人大多都还记得几十年前的城破之日,东南角燃起的那冲天大火。那把火烧掉了大明朝在中原腹地的根基,可大家更好奇的是究竟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直接击溃了曾经俊美的两个少年。有些不好的传言说是两人是殉情而死,有人说莫非这两个男人之间有什么禁断之恋么,也有人说殉情对象另有其人,依据是习家的那位大小姐也是在那一夜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明,这个故事才能传下来这么久。
禀报小王爷,朝廷派来的伴读已到城下,请速速回府恭迎圣谕。
知道啦,知道啦,我这就回去。
自从听说朝廷选从太学里选派了名门之后前往各王族封地给王子当伴读,小王爷推算了日子就忍不住一大早就赶到拱宸门上,躲在城垛的女墙后面巴巴地望着江上的渡船。小王爷虽生在帝王之家,可藩王毕竟是藩王,时时惦记着会不会惹怒京城,威胁到圣上的皇位,处处小心行事。小王爷也自幼和一帮老论大臣生活,索然无味,得知朝廷给选派了年纪相仿的陪读,着实兴奋了好几天。
见面礼是在王府外,因为是京城来的使者,整个城市都沸腾了起来好似过年一般,聚集而来的民众夹道欢迎,人群塞满了绿影壁巷熙熙攘攘一直排到南街上。小王爷和众大臣跪接圣谕,迎接陪读入府。人群中间只见身着紫色青衣,头戴翼善冠的少年接过圣旨,宣命官身后马匹旁一直站着的白衣少年走上前来深鞠一躬。
微臣参见王爷,白衣少年对青衣少年说。那少年白衣白靴,将门之后却是一身书卷气,清秀眉目好似四月暖阳。
青衣少年拉着他的长袖进了王府,脸上欲笑却强忍着不笑露出搞怪的神情。白衣少年只能跟在后面蹑蹑走着。
那陪读本是名将陈仓之后,其父在西域平叛时因部下叛乱殉国,朝廷追封陈仓忠勇靖国公,世袭罔替。虽是在将门之家,陈仓却希望家族能出个大儒,改变逞强好斗的武士家风,就把希望寄托在独子陈文月身上,陈文月自幼师从当朝大儒,加之其父严禁他接触刀枪火器,从小便养得一身书卷气,举止有风。
喂,你叫陈文月啊,听起来真像一个女孩的名字。
哦,他怯怯答到,双眼盯着脚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