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江地区
(一)九江市
早期的九江市(古浔阳)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从详细调查的山背村、跑马岭、杨家坪遗址,方圆八九里范围内的山坡上,密集地分布着三十几处遗址,可知最早的九江人,在原始社会时期过着定居的、以农为主的生活。九江古代先民族属问题,九江土著先民为“百越”之一。《竹书记年》记载周穆王“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九江”。(按:此“九江即指彭蠡一带水域,今赣皖鄂交界处”)《吕氏春秋?诗君篇》有杨汉之南(按:即江汉之南),“百越之际”的记载。另据秦汉人称,秦末“鄱君吴茵率百越佐诸侯”(《史记?项羽本记》)。秦鄱地当今江西鄱阳县,邻近九江。此说明赣北土著人为越人,至三国吴人尤称“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从此九江先民的族类很快就复杂化了。九江土著先民越人吸收了西边荆楚,北边淮夷,东边姬吴的先进文化,也吸收了来自上述三方面的迁徙先民,吴国贵族公子庆忌由吴入楚,又由楚归吴。这说明当时九江有东西往来通道,便利外地人迁入九江。由此九江人口逐渐增加。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于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赣、鄂、皖三省相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故名九江,另种说法是中国人认为九为最大数字,很多很大的意思。九江县和九江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县、市之间,地域相连、交通互动、水域连通、本为一体。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设九江专员公署,原九江市郊区农村划归九江县,原九江县的市区划归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委会,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庐山、郊区三区,1983年地、市合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现管辖: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等九县,瑞昌县级市、浔阳、庐山、九江经济开发区、共青开发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九江市所辖县、市、区、庐山共15个单位,80%以上的县、市、区紧临鄱阳湖畔,因此,鄱湖文化与九江文化是紧依相连的,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浔阳区、庐山区面积为598平方公里,人口60万。市政府驻浔阳区。市境北部和西部地势平坦、水网稠密,南部为庐山所盘踞,庐山山麓与东部鄱阳湖滨漫布低丘岗地。气候山上山下差异较大。本市工业有冶金、电子、造船、电力、纺织、石油、化工、建材、食品等企业,其中纺织业最为集中。
农业有水稻、棉花、油菜、瓜果、蔬菜、水产养殖也较发达。庐山云雾茶、银鱼等土特产。特产有九江封缸酒、桂花茶饼、浔阳五香豆鼓等。
交通线有京九铁路、105国道、南九高速公路过境。
1.九江古城
民国时期,九江城很小,但比清朝年间还要大些。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加修月城,规模加大些,全城东西纵5里,南北宽4里,周围12.5里,下启七门,依次称作“东门”、“迎春门”、“南熏门”、“文明门”、“迎恩门”、“望京门”、“福星门”,门与门之间有城墙相接,这就是清朝时期的九江规模。市民习惯地称城内为“城里”,郊区为“城外”,当时西门口环城路以外均为城外,张官巷、文化宫、烟水亭、龙开河、庐山路、甘棠湖、南门湖、东门外的黄泥圹、三星街、老鹤圹等均为城外。清同治年间(1762年——1874年)城内有东大街、西大街等主街18条,次街6条,17坊,号称“大街”,今天看来其实是很窄小的石条合面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九江城区有了新的发展,1916年九江火车站建成启用,在短短的5年内开发了滨兴洲,在滨兴地区建成了纵横7条大马路,即:一、二、三马路,前、中、后纬路,大经路,在马路两旁建起了商业店铺、娱乐场所、旅社、大饼店、蓬莱阁、继宾楼、万花楼、滨江酒馆、妓院、鸦片馆等五花八门非常繁华。
1917年建成映庐电灯公司,1919年创建兴中纱厂,1927年兴建滨江路,1924年开始拆城修路,1928年扩建大街,改石板路为水泥路,街面扩宽到12米,取名“大中路”,自此老街名慢慢消失。
1925年九江商部督办谢运涵为扩大城区,拆除城墙,并就城墙基礎修筑环城路,1927年修建龙开河铁桥,大中路直达大经路到火车站,在这以前的市郊区概纳入为九江城区,在琥珀山建有湖北会馆,甘棠公园建有复旦中学。
解放前夕,九江西至官牌夹,南到女儿街,东至东门口,北为长江,城区女儿街划为九江县、女儿乡,九江县政府驻九江市城区。
2.九江名胜景点
琵琶亭、烟水亭、塔影锁江、浔阳楼、净土祖庙、美孚洋楼、浪井、九江四湖等。
九江史称“柴桑”,江州,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九铁路交汇处,曾是江南“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以风光秀丽、旅游胜地和商贸云集著称于世。
⑴琵琶亭:位于长江大桥东侧,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送客于浔阳江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诗词相赠,亭名由此而来。
白居易《琵琶行》,诗歌共612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哲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⑵浔阳楼:位于九江市区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浔阳楼”之名见之于唐朝江州刺史韦应物一诗中的“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的诗句。随后江州司马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描写了它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名扬天下则得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经典描写,宋江醉酒题反诗:《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剩着酒兴又在《西江月》后面再写下四句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逐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⑶锁江楼:位于长江之滨,市区东北隅,傲然屹立,高耸蓝天,潇洒古朴,气昂壮观,塔影锁江,风雅绝妙。塔高35米,造形七层,六面青砖砌身,石砌拱顶,犹如撑天大柱耸立江畔。
⑷烟水亭:崔伦奇,明代人,烟水亭位于九江市中心甘棠湖中,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建。初名“浸月亭”,后改名“烟水亭”,取“山头水色薄烟笼”的诗意。相传三国时周瑜水军在此点将,又名点将台,清同治年间重修。建国后两次重新修建。诗中写到烟水亭构建于湖中,秋天来此观赏,一切显得清爽。波光澄澈,人影绰绰,因此引起作者对古人的思索。
数楹再构碧湖间,不负登临一水闲。秋接湓城同落叶,云来匡岳似登山。清波欲引江声人,小艇时依塔影还。在昔清水犹未远,好将樽酒更开颜。
⑸美孚洋行: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6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看中九江的水运优势,在滨江路77号兴建了美孚洋行及备套建筑。这些建筑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建筑古典复兴的思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作为纪念式的重点保护。
⑹浪井:西汉名将灌婴,汉高祖六年挖井,故又称“灌婴井”,其井妙在江里兴波,井里起浪,堪一绝。此井壁铭:“颖阴侯所开。”靠近江边浪井巷内,是九江历史悠久的古迹之一。
⑺九江五湖:
●甘棠湖,又名南门湖,原名南湖,甘棠湖在城西南,唐长庆元年(821年),唐李渤任江州刺史,在湖中筑一坝堤,将一湖分成两湖,堤西名“甘棠湖”,堤东名“南湖”。甘棠湖比南湖面积略小些,东至小堤,堤南有天花宫,湖北面有烟水亭,在明代前,唐朝后称“浸月亭”,相传三国时期湖中有一土墩,土墩上建一木质结构亭子,周瑜在此亭上调兵点将,后人把此亭称作“周瑜点将台”。
后人感念江州刺史李渤勤政爱民,将湖名改名“甘棠湖”,湖中的烟水亭原在小堤上,北宋熙宁年间周寿所建,元朝被毁,明万历二十一年九江关督黄腾春将烟水亭迁到浸月亭旧址,即今烟水亭。
●景星湖,原名南湖,因湖在城南而名。李渤任江州刺史,长庆元年在九江城东南湖边建景星书院,据有关资料记载公元807年,唐宪宗召李渤到京城任“右拾遗”官,他不奉召,情愿过着隐居生活。那时已经在朝为官的文学家韩愈,写信劝李渤出山,信曰:“朝廷,引领东望,若景星凤凰,先睹为快”,“景星”出于韩愈之手,故用作书院名,又作湖名。”
景星湖,水域辽阔,南至山川岭,北到郡城,西与龙开河连成一片,长江的船只可进入龙开河直达景星湖中,船只可出龙开河,通达学洲湖、八里湖。清同治年间,新坝堤北有一座桥名“景星桥”,民国初期被毁。
●南湖,又名“南门湖”,因李刺史筑堤,将南湖一分为二,南湖位于甘棠湖之东,沿用老名,仍称南湖。南湖地处偏僻,冷落千年,直到1992年,“第六届全国屈原杯”“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赛”在九江市南湖举行。这是九江市有史以来空前的大盛会,使南湖从此注入青春的活力热闹起来,现已成为九江市城中的核心湖泊。湖长1500多米,宽300多米。市一中北有一湖嘴,与山川岭之间为一大湖汊,伸进庐山南路信华广场。山川岭至市一中筑一小堤坝,民国初年邓如琢筑堤为桥,坝称“一中坝”,桥名“一中桥”。湖汊内今改造为信华广场和游泳场。另一个湖汊为南湖公园大门,与九江宾馆之间的湖汊、九江宾馆至公园北大门,原为小南门通往星子、庐山古道,原筑堤建桥,称“城乡桥”,后毁桥修路,现称“公园路”,湖汊开辟为民俗园、钓鱼台和污水处理厂。
●学洲湖。学洲湖西至二马路,东至老马渡,南到市木材公司,北到沙子墩。是接纳湓水,庐山东西濂溪港水汇合处,从这里经龙开河流入长江。学洲湖,湖上有座桥,名学洲桥,1925年华侨曹起谋、曹起亮两兄弟建木桥。1952年重建,以后被大水冲毁,无桥时靠人渡输送来往行人,近年学洲湖已被填平,建九龙街,街道两旁高楼耸立,此路命名“学洲路”。九龙街也成为九江闹市的后起之秀,是学洲湖路上的一大亮点。
●八里湖。在庐山北麓,长江南岸,有片水域称“八里湖”,原东邻九江闹市,南纳匡庐清泉,西汇湓浦涓流,北滨长江,整个湖面港汊,纵横不过七八里,由此称为“八里湖”。
八里湖底沉睡了一座六朝古城。经挖掘那烂泥里,土坎下,古柳内,尽是陶瓷碎片,碎片的图纹都是六朝时期的遗物。考证发现,这里是古城宫殿的遗址。周边还有许多古井,井与闹市精密相连,古代街市繁华的地方多设水井,以供生活之需,同时还在残碎片堆里捡到战国时期的青铜箭镞。证明这里也曾是古战场。
这座古城,位处荆、杨二州要地,秦汉时属九江,淮南王国,汉初立县,晋置江州浔阳,州郡县同治此城。《晋书》记载,江州刺史温峤曾上奏朝廷:“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浔阳滨江,都督应镇其地。”可见这座沉没的古城,在当时与豫章(今南昌市)旗鼓相当。
八里湖,因水而秀,因水患而古城被灭。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江州任职期间讴歌了这里的水美,他在《泛水》中写道:“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湓水从东来,一派入江流。可怜似萦带,中有随风舟。”另一首《大水》诗中又描述了这里的水患:“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乾隆十九年中元节九江知府董榕游鹤问湖的一首诗:“甲戍七月望,鹤湖凌虚艖。塞口访遗筑,古沉甃灵洼。但见坏佛寺,竹影交龙蛇。陶公问地仙,牛眠坞非遐。”7月正是夏汛涨水季节,湖中的城、古井、寺庙被洪水淹没,陶母墓离水不远。
千百年来,因水患沉入湖底的古城,渐渐被人们淡忘,那淹没古城的湖依然存在,然而,随着水患的根治,如今又以这里的山清水秀优雅的环境,开发建设一个新亮点,八里湖有古城的回忆、新城的诞生。
3.九江历代名人
⑴刘瑞褀,九江人,29岁中进士,58岁官至山西巡抚。按现代官职省政府最高长官,可谓地方诸侯。刘瑞褀生于道光十三年,殁于光绪十七年。刘瑞褀与他的夫人李氏同穴双棺墓,李氏墓曾被盗,但仍出土31件随葬品,刘墓未盗,清理出随葬品20件,共出土文物51件。
刘瑞褀曾任翰林书院编修、浙江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山西巡抚等职。浩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其继配李氏封正一品夫人。刘瑞褀任职期间,敢于直言上谏。如直隶总督曾国藩办天津教案,清廷以为失当,将代以李鸿章、刘瑞褀上疏陈述重臣宜示保全,不可轻易更调。及朝中按其功劳之大小奖赏抚慰,申明清廷传教条例,该裁撤的裁撤,如修圆明园该缓的缓修等。刘瑞褀所奏奏章皆切中弊政,大多数朝臣及百姓相互传颂。
光绪九年(1833年)刘瑞褀任福建督粮道。次年法国侵略军强攻福建,福建边关危急,督师张佩伦败逃,督抚及船政大臣皆被严肃谴责。危急关头刘瑞褀力挽狂澜,坚决捍卫大清江山,深得民心,左宗棠特地上疏于朝廷表彰刘瑞褀。刘瑞褀衷心卫国显赫地方,一直被百姓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