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省会太原,驱车两小时,就可以到达晋中平遥。
来到平遥,时近薄暮。
很远,就看到了巍峨的城墙,飞檐的角楼,一座苍凉古朴的城池映入眼帘。那墙头飘扬的杏黄,粉红的旌旗,那一座座垛口,顿时,仿佛使人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明清岁月,臆想中的古代城池就这样真实地凸现在眼前。
来到平遥,首先看城墙。
在西门下车,穿过护城河,入城,一辆辆电瓶车竞相揽客。坐上电瓶车,沿着城墙,呼呼地直奔南门。
南门是平遥的主入口,登上城墙,视野开阔。全城风貌,一览无余。城内,道路笔直,房舍俨然,青砖灰瓦,院落相连。平遥人肯定陶醉于古朴,钟情于怀旧。不然,为何几十年间竟无一幢所谓的新式建筑混迹于其中?不得不佩服平遥人的眼力,守着祖宗留下的产业,精心呵护,现在,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平遥,俗称“乌龟城”。因为整个城池,俯视则形同乌龟。几个城门,如同龟趾,城墙如同龟身。龟,乃长寿的象征。以龟相喻,城池就似乎有了固若金汤,恒寿永年的意味。
南门之内,还有一瓮城,这是城池防御的次级系统。敌军攻克城门,岂料,城中有城,又一道关卡难以突破。瓮城内面积狭小,四处高墙。居高临下的守军很容易凭借地理优势,将来犯者轻易击杀。这样的设计,令人击掌赞叹。环平遥城,城墙周长达6公里。有垛口3000个,望楼72处。说是寓意孔夫子弟子3000,贤人72,这似乎有点牵强。城池本乃军事所需,与满口“之乎者也”的孔夫子何干?但有个注解,似乎也比空白的好。
来到平遥,其次看古街。
平遥的商业,遍布全城,每一个店铺,都会取一个吉祥,文雅,上口的店名。而这些店名,大都为三个字,如昌颐丰,四盛庆,百川通,天元奎,长升源,德胜楼,日升昌等等,这似乎成了一种潜在的默认。从这些店名的取舍,也不难看出平遥商业极力附庸风雅,肚子未有点墨,是断然取不出这样极具文化韵味而又深谙为商之道的名称。南大街,是平遥的主要商业街,古城中心。这里有闻名的市楼,重檐歇山顶的样式,雕梁画栋,屹立街心。人们可从市楼底下的券门来往。南大街,也称明清古街。一色的老建筑,它北连西大街和东大街,曲折连接北大街,一个“十”字,形成了城内的繁华商业带。这里,经营着五光十色的平遥手工推光漆器;这里,衲鞋的手工巧匠悠然自得地在众目睽睽之下,飞针走线。旁边的货架上,则摆满了主人的得意之作,真正的手工千层布底鞋,鞋面则是色泽缤纷的绸缎面料,上面绣有各色图案,美观高雅,穿着舒适。当然,美食店也很红火,平遥牛肉,乃是一绝,细,嫩,滑,酥,各种口味,不一而足。当然,还可以去看中国最早的票号,逛威名四射的镖局,进曾经威严的平遥县衙,去城隍庙听戏,观平遥名人故居。古老的县城,即使到了夜间,也是红灯笼高挂,商铺里灯火通明。满月高悬,星儿闪烁。金发碧眼者也坐在临街的餐桌上,品平遥风味;数不清的游客在店铺里淘自己喜爱之物;身着清代服饰的更夫,和行人擦肩而过,提着灯笼,敲着铜锣,喊着“平安无事”。光怪陆离,时空交错,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年。
来到平遥,最后看文庙。
山西号称是全国地面文物最多的省份。平遥的文物古迹也占了很大的份额,单是平遥,就有古城墙,双林寺,镇国寺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三处被誉为平遥“三宝”。但后两处寺庙,都不在城内。平遥城内,却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庙。在一般人看来,平遥是以商业著称的,中国第一家票号,也是中国最早的金融形态,在这方土地上问世,足以见得平遥人极具商业意识和金融意识。何以在这重商的浓郁氛围中,还会“冒”出个文庙?北京,曲阜,南京的孔庙,如雷贯耳,谁知这平遥也有城隍庙孔庙,据说,大成殿的建立时间为全国最早。平遥孔庙,虽偏居城内一隅,但占地面积却很大。大成殿内,孔夫子还是那样慈眉善目。景区内还有80多尊先哲塑像。也许文化是平遥商业的底蕴,文化的浸染,才造就了平遥人独有的商业意识。没有文化,就没有开阔的视野,就没有超前的眼光,也就没有了敢为人先的胆识。立一座孔庙,是对先哲的颂扬?还是对后人的砥砺?或许兼而有之。在这古色古香的县城,见到规模如此宏大,保存如此完好的孔庙,心中掠过一丝感叹。平遥人不仅重商且重文,文化在悄然中给平遥的发达注入了无形的力量。
平遥,一个原本不知名的县城,随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一时名噪天下,游客纷至,使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县城成了旅游的热点。这里,是中国古时县城的标本。县衙,街道,民居,商铺,寺庙,城墙,无一不完好如初,令人流连忘返!
材盛汉时史记传,
支繁陶邑端木风。
今日之平遥,一座充满古韵而又勃勃生机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