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一个冷僻而陌生的字。 翻开尘封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傩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之一。
看看那些有趣的傩,有的慈眉善目,脸蕴微笑;有的暴眼突睛,凶神恶煞。较之于京剧脸谱,有几分相似,但又有质的不同。因为,京剧脸谱是浓墨油彩画在脸上,而傩却是木质雕刻,戴在脸上。在这五花八门的面具下,一个个人,神,鬼,兽,便有了活灵活现的传奇,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传递着人们的幽幽希冀。
人类初始,万物混沌。人们对风雨雷电,无法释然;对魑魅魍魉,更是胆战心惊。为求生存,他们心中自塑了一个个图腾,想象了一个个符号,借助心中的崇拜物予以援救。或许,这就使最初的傩得以问世。驱鬼逐疫,兼容祈祷。在那荒蛮时代,傩便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考据文献史料,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了傩仪式。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傩的文字记载。《周礼·夏宫》有“岁始,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逐疫,则驱傩之始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纷繁,历史的衍变,人们祈求和报答神灵的内容和形式也越趋丰富。从宫廷到民间,都上演傩的大戏。傩乐,傩舞,傩戏,傩公傩婆,包拯关公,唐僧悟空,土地开山都借助傩面具闪亮登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述,京师为表演宫廷大傩,曾购“八百枚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之面具”。但傩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巫术的浸染。有其封建迷信的糟粕。去伪存真,弘扬民族文化,傩文化亦有其独特和积极的一面。
江西的傩文化源远流长,南昌曾举行过规模盛大的国际傩文化节。其间,傩介绍,傩展览,傩会演,高潮迭起。更有大型傩文化艺术游行,让人大开眼界。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起,沿一江秀水两岸绿的抚河路,五彩缤纷的彩车,竖着旌旗,立着赤人,擂着响鼓,伴着管笙,一辆辆次第开来。彩车后面,红男绿女,戴着傩,跳,跃,舞,腾,阵形各异,瞬息变幻。风车,镰刀,棒棍,老牛,古朴乡村的田野气息,扑鼻而来。更有洋人,一袭白纱,黑色燕尾,洋洋洒洒,跳起拉丁,街头桑巴,且舞且行。真正是中外古今,土洋结合,将傩文化闹得沸沸扬扬。
神秘而又陌生的傩文化,仿佛一夜之间,走进了百姓的心田。
其实,在江西乃至南方,傩是搁在深山人未识。在“中国傩艺术之乡”的江西萍乡,就是“五里一将军(庙)”,“十里一傩神(庙)”。人称古傩庙,古傩具,古傩戏为“三宝”。至今还存有元末以来的傩500余件。在“蜜橘之乡”江西南丰,农村里跳傩舞亦是寻常之事。逢到腊月初春,更是傩戏连台。《钟馗醉酒》令人捧腹;《开山》舞姿粗犷,阳刚猛烈;《傩公傩婆》喜庆开怀。此外,贵州的“傩堂戏”,闽南的“宋江阵”,广西的“依饭节”,人们借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予人以想象之美。成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
当然,雕刻傩的工匠,亦是民间高人。他们用透雕,线刻等技法,使傩惟妙惟肖,使傩这一载体,结合了雕刻,舞蹈,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有了深深的艺术底蕴。
傩文化,亦是草根文化。它是最古朴的文化形态,原生态的艺术形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方能尝出丝丝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