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1〕。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2〕。芸草去陈根〔3〕,笕竹添新瓦〔4〕。万一举朝廷举力田〔5〕,舍我其谁也〔6〕?
【题解】
这是作者庆元六年所作用“也”字韵的六首《卜算子》词中的一首,另有一首题为“用韵答赵晋臣敷文,赵有真得归、方是闲二堂”。赵晋臣于庆元五年归铅山,真得归二堂应当是他归来后所构建,因此,这六首词也不能早于庆元六年。六首词都用“者”和“也”为韵,完全属于散文化的写法。本篇是一首抒发感慨,讽刺时事的小词,上片通过汉代李广李蔡才干高下有别然而遭遇却恰恰相反的强烈对比,借以痛斥南宋当局在人才使用上执行的佞谀升迁、真虎不用的原则。下片更借除草、灌溉方面的道理隐喻必须除旧布新,解决积重难返的问题。而结句写一个志在天下的英雄竟成为推举力田的对象,它所具有的讽刺意味更是极其深刻的。词中不论是用典还是设譬,极为简洁而洗练,准确而生动,表现了作者语言艺术的功力。
【注释】
〔1〕《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胡儿:匈奴兵。〔2〕《史记·李将军列传》:“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两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安乐侯。……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3〕芸(yún)草:除草。芸同耘。《诗·小雅·甫田》:“或芸或籽。”此句言除草一定要从根上除尽。陈根:草的多年生根。〔4〕笕(jiǎn)竹:用竹筒引水灌溉。添新瓦:瓦与竹筒形相似,添新瓦应指接续新的竹筒。〔5〕举力田:自汉惠帝四年正月诏举孝弟、力田以后,西汉各代屡次下诏,把力田同三老、孝弟、孝廉、廉吏并列为荐举官吏的主要科目。如《汉书·惠帝纪》:“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文帝纪》:“十二年三月,诏……又曰:‘孝弟,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6〕《孟子·公孙丑》下:“夫天未欲治平天下也;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舍我其谁,除了我还有别人吗。粉蝶儿
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1〕。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2〕。向园林铺作满地红绉〔3〕。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4〕,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5〕。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题解】
作者在赵晋臣归铅山后,相与唱和之作达二十馀首,这一首咏暮春落花、残春清愁的词作是其中一首。古人写落花春尽,如“落花尽,寂寞委残红。蝶帐梦回空晓月,凤楼人去谩东风,春事已成空”(蔡伸词),往往直抒怀抱,较少托喻。而作者这首词,虽是为赵晋臣赋落花,却用极为贴切的比喻,创造新鲜生动的形象,先是把尚未归去的春比拟为小女学绣时的花朵,饱满丰腴,接着又把春比拟为放荡不归的轻薄子,难以久留,可以说是自辟意境,想象奇特,写法创新,独具一格。作者以写作雄壮豪放之词著称,但此词绮丽婉转,即使与晏几道、秦观等善写秾纤绵密小词的大家比,也毫不逊色。清代个别词家说此词的比喻“殊觉纤陋”,恐怕是因其非作者本色而做出的妄加非难的轻率之语。
【注释】
〔1〕昨日春:指暮春,百花盛开,春光正艳。以十三岁小女的绣品为喻,是说初学刺绣,所绣花朵往往肥大,借指春日的华丽丰腴。〔2〕甚:为什么。雨僝风僽:指暮春的犴风急雨。僝僽(chán zhòu),摧残折磨的意思,分开用原意不变。〔3〕向:把。地衣:指地毡。红绉:形容地毡的颜色和形状,绉指绉纹。〔4〕荡子:放浪不羁的子弟,轻薄:指在外拈花惹草。这是比喻春天逝去不返。〔5〕醇酎(zhòu):醇厚的酒。一江醇酎,指初夏水涨,江水呈浓绿色,如酿成的醇酒。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相来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1〕。
甚矣吾衰矣〔2〕。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3〕。问何物能令公喜〔4〕?我见青山多妩媚〔5〕,料青山见我应如是〔6〕。情与貌,略相似〔7〕。一樽搔首东窗里〔8〕。想渊明《停》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9〕,岂识浊醪妙理〔10〕?回首叫云飞风起〔11〕。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12〕!知我者,二三子〔13〕。
【题解】
这首词作于嘉泰元年(1201)春。据词题所载,铅山县的园亭,作者都已经为之赋写了《贺新郎》词。今保留在词集中的就有五、六首之多,其中就包括庆元六年夏秋问为赵晋臣题写的积翠岩一阕。因此,本词自应作于其后,即本年的春间。词题说,作者一日独坐隐湖山上的停云堂,看到周围的山水是那样怡人悦目,好像溪山也想要作者援引前例为它赋写一首《贺新郎》词,作者受到感染,于是再用停云的寓意,效陶渊明思亲友,为作此词。这是作者本人十分得意的一篇词作,上片写作者虽然道不行,交游零落,却不再为人间万事空垂三千丈的白发,而与青山情投意合的心态,章法顿挫富于变化,笔调委婉,寓刚于柔。下片又借陶渊明痛惜亲友、自伤孤寂的诗意,严词斥责江左的一批热衷名利的小人,其实这仍然是以古喻今,对庆元嘉泰间政治的否定和不满。同时,作者还痛感知音的稀少,而发出了“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豪壮言词,以此表达心中极度的愤慨和狂放。与上片相比,下片结构层次更加跌宕起伏,变化无常,收束自如。全词突出表现了作者善于调动散文语言的功力。所用《论语》、史传、古诗的原文,略加改动入词,就能达到妥贴、自然,无斧凿痕迹,一经运用便得风流的境界,足见笔力的峭拔。
【注释】
〔1〕陶渊明写《停云》诗,是冈乱世中亲友皆离自己而从政,感慨道既不同,孤立无援,因而有“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句(“愿言”,意即“所愿”)。〔2〕《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注语认为,甚矣吾衰矣,是说“吾衰老甚矣”。梦见周公,言“欲行其道也”。〔3〕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白发空垂三千丈:是说白白地愁白了三千丈的白发。一笑句:是说从此笑对人间万事,不再为世事而忧愁。〔4〕《世说新语·宠礼》:“王恂、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恂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恂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原文的“公”,指桓温。何物:什么。词中的“公”,是作者自称。〔5〕《新唐书·魏征传》:“帝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妩媚:美好动人。〔6〕料想青山见我应当也同我见到青山那样。意即:我在青山眼中也同样妩媚。〔7〕感情和相貌,都大抵相似。这句说青山是自己的知己。〔8〕陶渊明《停云》诗:“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有酒有酒,静寄东窗。”〔9〕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江左沉酣求名者,江东一些求取功名的人,即使在沉醉中也不忘功名。〔10〕浊醪:浊酒。妙理:至妙的理论。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浮沉。”〔11〕《汉书·高帝纪》:“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2〕《南史·张融传》:“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13〕《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二三子,指两三个孔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