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工:《补史记·三后本纪》上说是女娲氏末年的诸侯。《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注:“共丁,官名,名伯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子孙任智刑事以强,故与颛项争位。不周山,在西北也。”缘底:因何。峨峨:形容天柱的巍峨。〔2〕女娲:《三皇本纪》载,女娲氏风姓,蛇身人首,在伏羲之后,为三皇之一。天柱折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见《三皇本纪》。却将此石投闲处,据《铅山县志》卷一,积翠岩断玉峡有石屹立,名擎天柱,又名状元峰。北宋状元刘几在此曾读书。被女娲遗弃的这块石头应即擎天柱。〔3〕野烟荒草路,积翠岩无人问津,一向十分荒凉。而这块石头在此又极为寂寞,这与作者被投闲置散的身份颇相吻合,所以用拄杖看石的行动写对此石遭遇的同情。〔4〕倚苍苔:倚靠长满苍苔的石头。摩挲(mósuō):用手抚摩。王安石《谢公墩》诗:“摩挲苍苔石,点检屐齿痕。”作者满怀同情伤感地抚摩这块长满苍苔的石头,问它经历了千秋万代多少风雨的摧残侵蚀。〔5〕韩愈《石鼓歌》:“牧儿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敲火:敲击石头取火。敲火、磨角,是说此石受尽了磨难。〔6〕这两句转写积翠岩。积翠岩像千丈屏风,突然屹立面前。霍然:突然。甘甜的泉水有一滴锵然一声落下来。锵然,水滴落地的清脆声。据《铅山县志》载,积翠岩石中有胆泉涌出,这是写胆泉水声。作者注意力全集中在柱石上,所以被泉水声音惊觉,感到积翠岩仿佛突然出现在面前。〔7〕结亭:即构建亭屋,亭有四壁。三四五:即三五个。〔8〕会相:应须。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暖热:温暖使之热。暖为动词。白居易《别毡帐火炉》诗:“复此火炉红,雪中相暖热。”按:据《铅山县志》和《江西通志》卷一二七,积翠岩清风峡中“空嵌崭岩,寒气逼人”,“清风透体,六月如秋”。这句词是为处于寒冷环境下的石头着想,说应当带领歌儿舞女,前来庆贺,让石头也感到温暖。〔9〕以石头比喻寒士。遇:指遭遇赏识者。汉董仲舒有《士不遇赋》,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陶潜有《感士不遇赋》。
贺新郎
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
听我三章约(用《世说》语)〔1〕:有谈功谈名者舞〔2〕,谈经深酌〔3〕。作赋相如亲涤器〔4〕,识字子云投阁〔5〕。算枉把精神费却〔6〕。此会不如公荣者〔7〕,莫呼来政尔妨人乐〔8〕。医俗士,苦无药〔9〕。当年众鸟看孤鹗〔10〕。意飘然横空直把,曹吞刘攫〔11〕。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12〕。似剪尽还生僧发〔13〕。自断此生天休问〔14〕,倩何人说与乘轩鹤〔15〕?吾有志,在丘壑。
【题解】
韩仲止,名淲,韩元吉之子,上饶著名诗人。韩仲止高风亮节,一为京官,终身不出,贫穷不改志节,深为当时人士称赞。判院,原为判官告院或礼仪院、登闻鼓院的简称,但北宋称判院者都是高官,南宋以后,把上述院署的低级官吏也尊称为判院。称韩仲止为判院,大概是后来编词集的人增加的。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韩仲止尚未有这一官职。作者作此词前曾写下数首《贺新郎》同韵的词,韩仲止来瓢泉相访,这是在酒席上用同样的韵写的。作者这一时期饱受俗客骚扰之苦,在一首《夜游宫。苦俗客》的词中写道:“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干罪过你。”作者本来是功名之士,不争取功名,如何能够实现恢复失地的理想呢?然而在庆元党禁以来,作者却极力反对功名,其实就是反对谄媚韩侂胄,反对实行党禁学禁。这首词上片提到的约法三章,其中功名是韩伲胄用以拉拢学士大夫的手段,经学应指理学,是韩侂胄严厉打击的对象,作者对韩促胄所倡议和禁止的事都表示明确的反对意见,其实就是他反对党争反对学禁态度的明确表达。而下片更是把自己的这种意识通过词句直接传达给韩侂胄党人。全词通篇议论,大量用典,不枯燥,不僵硬,风趣入妙,浑然天成,是散文化写法的一个成功范例。
【注释】
〔1〕《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入关后,苦秦法苛刻,与父老约法,只有三章。此句自注这里的“三章约”出自《世说》。按:《世说新语·排调》载:“魏长齐雅有体量,而才学非所经。初宦当出,虞存嘲之曰:‘与卿约法三章: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虞存为魏长齐设立的三章,有明显的嘲弄意味。〔2〕在席间谈功论名者罚以跳舞。庆元党禁时期,“自朱熹获罪,党禁益哗,稍称善类,斥逐无遗。”(见《两朝纲目备要》卷六)所以作者对这一时期热衷功名者给予极大的鄙视。〔3〕谈论经书的罚以多饮酒。深酌:指饮一满杯。这里的经书指儒家经典。庆元党禁以来,受理学影响,六经等书成为禁忌。《两朝纲目备要》卷四庆元二年进士试载:“是科取士,稍涉义理,悉见黜落。《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矣。”〔4〕《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裤,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司马相如善作赋,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名篇。〔5〕《汉书·扬雄传》:“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僻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至,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王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盏尝从雄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净,作符命。’”子云是扬雄字。杜甫《醉时歌》:“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这两句借杜诗,说谈功谈名谈经的危害。〔6〕算:是。枉把精神费却:白费心力。〔7〕《世说新语·简傲》:“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刘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得不饮,不如公荣者不可不饮,惟公荣可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当指所谓俗客。〔8〕用嵇康语:见《晋书·向秀传》:“始,(向)秀欲注(《庄子》),嵇康曰:‘此书讵复须注?正是妨人作乐耳。’”〔9〕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十俗不可医。”〔10〕《后汉书·祢衡传》:“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惟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上疏荐之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逞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馀。’”鸷(zhì)鸟,猛禽。鹗(è),雕类猛禽,性凶猛。鸷鸟累百,不如一鹗,百只猛禽不如一只鹗,这是两汉时期的谚语,《汉书》、《后汉书》多次引用。〔11〕飘然横空,写鹗横空出世的雄姿。直把曹吞刘攫,祢衡当后汉时,以才学傲世,先后辱骂曹操,侮慢刘表,这是以横空鹗比喻祢衡吞曹攫刘的气概,转而自比。当年,既是指后汉时,也是自比少年时。攫(jué):抓,夺。〔12〕两句说老来在山中,只有穷愁为伴。有脚:喻穷愁前来作伴。五代王仁裕人称有脚阳春。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下。〔13〕言穷愁没有穷尽,如僧人不断长出头发。〔14〕杜甫《杜曲三章》诗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自断此生,指生活不靠别人。天:天帝,转指朝廷。〔15〕《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周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轩,指轩车,大夫所乘。倩何人说与乘轩鹤:请什么人向乘轩车的鹤说明呢。乘轩鹤当喻朝中得道的小人。
雨中花慢
登新楼,有怀赵昌甫、徐斯远、
韩仲止、吴子似、杨民瞻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1〕,佳人偃蹇谁留〔2〕?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3〕。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4〕。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5〕,诗《发秦州》〔6〕。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怎奈向儿曹抵死〔7〕,唤不回头〔8〕!石卧山前认虎〔9〕,蚁喧床下闻牛〔10〕。为谁西望〔11〕,凭栏一饷,却下层楼?
【题解】
这是庆元六年(1200)的作品。题中作者所登的新楼不详,不知是否建在期思。赵昌甫诸人,都是作者寓居带湖以来上饶、玉山、铅山的诗友,年龄都比作者小。其中吴子似不是铅山人,当时正任铅山县尉。杨民瞻,则是作者的门下弟子,寓居上饶带湖之北,作者寓居带湖时常有词作赠予。这首词的主题是登新楼思念友人,但在怀友的同时,因有感于当时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于是对知识分子人群中不顾个人廉耻的种种反常现象,加以斥责和嘲讽,表达了作者的坚定的政治立场、为人行事的正义感,以及对友人的无限期望。作者笔下带有感情,对友人的勉励温婉淳存,十分感人;对丑恶现象的讥弹,则犀利刚劲,力透纸背。
【注释】
〔1〕杜甫《秋述》文:“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两句言友人旧日遇雨常来,今日遇雨不来,体现作者的孤独。〔2〕佳人:喻友人。偃蹇:高傲意。〔3〕芋:芋头,栗:栗子。杜甫《南邻》诗:“锦里先生乌角巾,同收芋栗未全贫。”〔4〕《汉书·郑当时传》:“下邦翟公为廷尉,宾客亦填门。及废职,门外可设雀罗。后复为廷尉,客欲往,翟公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穷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落落:不合的样子。吾道长悠悠:杜甫《发秦州》诗:“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5〕《汉书·扬雄传》:“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6〕杜甫有《发秦州》诗,自注:“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按杜甫此诗,仅言秦州可去,同谷可居,有“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句。以上两句是惊讶当世的怪现象。扬雄《反离骚》嘲屈原“不能回复旧都,何必湘渊与涛濑”,其实是借嘲讽屈原为自己趋炎附势、投靠王莽辩解,显然喻指当时美化韩侂胄的怪论。而发秦州则借喻某些人违背初衷,变节投靠当权者。〔7〕怎奈向:怎奈何。儿曹:儿辈,对当时追求功名的人的蔑称。抵死:至死,到底。〔8〕《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七:“雪窦禅师尝作谒云:‘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9〕《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石卧山前认虎,即把山前的卧石当成老虎。〔10〕《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按:这两句是说热衷功名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自我折磨。〔11〕西望:喻思念友人。韩愈《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咏》之《西山》:“新月迎宵挂,澄云到晚留。为遮西望眼,终是懒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