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1〕。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2〕。破敌金城雷过耳〔3〕,谈兵玉帐冰生颊〔4〕。想王郎结发赋从戎〔5〕,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樽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6〕。马革裹尸当自誓〔7〕,蛾眉伐性休重说〔8〕。但从今记取楚楼风〔9〕,裴台月〔10〕。
【题解】
作者淳熙六年(1179)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湖南安抚使,送人赴汉水上游为官,因作此词。所送者已不可考。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二之二四,有“淳熙七年十一月四日,诏兴元府韩炳除直秘阁,以炳久镇边关,兵民便安,故有是命”的记载。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为利州东路首府,既然说韩炳“久镇边关”,则一定是淳熙六年到任。韩炳生平不可考,不知他在此之前的经历。虽然此人似乎是作者相送者,但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还有一人是郭杲,于淳熙六年知襄阳府(今湖北襄阳,南宋时为京西南路首府)。襄阳也是汉水上游重镇,郭杲是将家子,其父郭浩,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此人颇符合词中的赠行者,惟不知郭杲淳熙六年的仕历,无法确定就是此人。这首词是临别赠言,所送者是一位前往边疆卫国的“故人”,作者热情讴歌了故人的前辈在抗金战场上的功绩,赞扬其传承了先辈遗志,从戎守边,并以“马革裹尸”、以身许国相勖勉。词中还鼓励故人抛弃儿女私情,表现出壮士赴边的英雄气概来,是一首慷慨悲歌之作。
【注释】
〔1〕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西南,流经湖北入长江。南宋初年,金军一度攻人汉水上游,与宋军在这一带发生激战。据《宋史·高宗纪》,绍兴三年、四年,宋军于汉中西金牛岭及金州一带击败入侵金军,绍兴十年又在汉水上游与金军作战。而郭浩自绍兴六年七月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十年又兼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宋金议和后,汉中属南宋利州东路。时间既久,所以词中说“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髭胡,胡人多须髯,因称髭胡。〔2〕飞将:指行动敏捷作战勇猛的将领。汉代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而后汉吕布、北周韩果、唐初单雄信都号称飞将,吕布、单雄信匹夫之勇,不足以当飞将之名,而韩果,史称其骁雄善骑射,兼有权略。胡人惮果劲健,号为飞将。〔3〕金城:喻城池坚固。汉贾谊《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雷过耳:雷声在耳边响过,此句比喻在短时间内攻破敌人固守的城池。〔4〕玉帐:指主将的营帐。《说郛》本《云谷杂记·玉帐》:“玉帐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叮犯,犹玉帐然。”冰生颊:两面颊感觉寒冷如冰。这是说在军帐中谈论兵事,严肃冷峻。苏轼《浣溪沙》词有“论兵齿颊带风霜”句,与此意义大致相同。〔5〕王郎赋从戎:用王粲赋从军诗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年(216),曹操西征张鲁,侍中王粲作《从军诗》歌颂这次征战事。王粲自建安十三年归曹操已三十二岁。结发:古人男子自童年时开始束发。据《三围志·魏书·王粲传》,王粲字仲宣,童年时即才学出众,为学者蔡邕赞赏。这里的“结发赋从戎”,指自幼从军,随父辈征战。〔6〕汉高祖在汉中,经萧何推荐,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见《汉书·高帝纪》。旌节:指大将的旗帜和符节等仪仗。〔7〕《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马革:马皮。当自誓:应当以此为誓言。〔8〕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意思是长着洁白牙齿、细长眉毛的女人(指美女),是砍伐性命的斧头。休重说:不再提到。这两句的寓意是:壮士出征,应当有誓死卫国的气概,不要儿女情长,贪恋享乐。〔9〕楚楼:在潭州城中。乾道二年(1166),湖南安抚使刘珙在潭州建南、北、楚三楼。与作者同时的诗人张孝祥、杨炎正在诗词中都提到湖南潭州的楚楼。湖北首府江陵虽然也有一座楚楼,但不是这首词中提到的楚楼。〔10〕裴台:原名楚秀亭,在潭州西。唐朝裴休镇守长沙时所建,又名裴公台。见嘉庆《长沙府志》卷二一二。作者的友人张栻在诗中屡次咏唱到裴台。作者在词中叮嘱行者不要忘记在楚楼和裴台度过的美好时光,可见这首词是在潭州送别行人所作。被送者不是在潭州为官,就是曾在潭州逗留一段时间。记取的取字是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