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干部,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和俗语“破罐子破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慎始”似平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在莫泊桑的小说《小酒桶》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女主人公马格格瓦,将其田庄以每月250金法郎至她寿终的价格卖给一个叫汲可的老板。汲可为了让她早死,想出一条诡计:办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拿出“十足的陈酒”白兰地,请马格格瓦做客。原本滴酒不沾的马格格瓦,在汲可连劝带哄下终于连饮三杯。此后,汲可又常给她送酒,使她染上了酒瘾,终于在一天晚上醉倒雪地冻死了。
这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汲可”和“马格格瓦”。成克杰不是在“十足的陈酒”面前染上“酒瘾”而成为“巨贪”的吗?胡长清、李嘉廷不是像“马格格瓦”那样在“汲可”们的连劝带哄下“失足”的吗?可以说,所有的贪官、赃官都在重蹈马格格瓦不“慎始”的覆辙。应该说,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胆大妄为的。他们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有的还以“就干这一次”为托词原谅自己。还有一些人,开始时并不认为事情很严重,觉得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殊不知,如此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旦醒悟,却已不能自拔。
欲善终,当慎始。无数的教训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永葆本色,不能不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
枕边哲理
即使你活在愉悦顺遂的境遇中,你也会遇到要克服的困难。
能力不够,最好远离是非
春秋时楚国丞相孙叔敖身患重病,即将死去。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大王屡次想要给封地,我都没有接受。因为这样一来,等我死后大王就会对你进行封赏。到那时你一定不能接受那些肥沃的土地。我知道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那里土地贫瘠而且名声很坏。楚越两国的人都认为那儿有鬼神作祟,视为不祥,所以你所能长期保有的,只能是那块土地。”
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要封给他的儿子一块肥沃富饶的土地。孙叔敖的儿子坚决不肯接受,只要求分得寝丘那一块地就满足了。此后果如孙叔敖所言,这块地因为大家都看不上,没有人来争夺,他的子孙也因此保得了长久的平安。
孙叔敖知道自己死后,子孙就失去了庇佑,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远离是非之地,远离争夺的焦点,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这是他的远见之明。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你能力不够,最好远离是非。
在这个社会上,人们争夺最激烈的,说白了就是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控制权。官位是社会资源,金钱也是社会资源。如果你自认不是一个强者,没有那样的铁腕和硬心肠,那么,我劝你还是学一门技艺比较好,拥有一技之长,等于端着一个安身立命的铁饭碗啊。
这个技艺,是指成为一个某方面的专家,比如医生、教师、画家、工程师等。两弹元勋钱学森,当年在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迫切想回国,报效国家。美国方面百般阻挠,放言:“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国,他至少抵得上五个师!”瞧,一位专家的价值如此之大,不逊于王侯啊。
有才能的人往往清高,这是因为他有一技之长,不用看人脸色。虽然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有“手艺”,还是饿不着的。这倒是一个能获得自尊的生存方式。
枕边哲理
一个人要么掌握很好的专业技能,要么掌握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本领。这二者都是生财之道。
不要对别人抱过高的期望
总有些老人对地铁里不让座的年轻人怒目而视。他们觉得自己岁数大,理应受到照顾,面对残酷的现实,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他们分明在期待。没这种期待的老人则抱着“一路站过去”的念头走进地铁。
公司里也一样,期待与失望的矛盾冲突不断。上司会一边充满期待地向手下职员布置任务,一边盘算:“应该能到这个程度吧。”职员也会像上司一样,一边做事一边估摸着:“做到这个程度的话,组长该如何报答我呢?”矛盾就在彼此期待和失望的冲突中交织而成。
一天,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看牙医。见护士们毫不上心,于是朋友将他认识院长的隐情直言相告。不料此言一出,护士脸上立即“多云转阴”。朋友不解,赶忙询问缘由。片刻的沉默后,一个护士终于开口说道:“干多少活儿总要给多少钱嘛!”
因为对工资的不满,让只是朋友的我们受到“爱屋及乌”式的待遇。
于是,和这个院长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我们将护士们的不满告诉了他。不料,他听了以后,这样答道:“哎呀,起码给多少钱也得做多少活儿才对啊!”
瞬间想到了护士与院长之间矛盾的根源——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我们对别人发火,究其缘由,也不过是期待能在他身上得到某种回应。不然的话,何必要那样去做呢?
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会对孩子发火。而父母给的零花钱少或参加不了运动会,孩子一样会不高兴。手下职员业绩平平,就对手下发怒。认真工作却没有得到认可,手下职员一样会恼火。朋友没有按时赴约我们会生气,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期待他会守约。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也就不会愤怒了。
回过头来想想,对方发火其实是现实与他的期待有差距。到底在期待什么,很难说清楚,不过不满意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我们而言,解开人际关系枷锁的,难道不就是那把确认期待内容的钥匙吗?对别人亦是如此。
其实,判断一个人精神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最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对别人有多大的期待。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如果期待别人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会将力所能及的事情推给别人,进而把自己该做的事也推掉。最终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环境,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权利,其实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了无痕迹。不过在这短暂的岁月里,与其去期待别人,不如期待着自己能被别人所期待。
枕边哲理
与其被人选择不如选择别人,与其感激别人不如被人感激。
拍马屁,终究不如有实力
看见上司叼根烟就立刻打上火,老板从车上下来就立刻上前开车门,看见上司打了条新领带就称赞:“这可真是上等货。”当你看见周围同事这么做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这时候,每个人的反应都差不多:“真是马屁精,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恶心!”但是,当周围这种拍马屁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也很难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最后,连你也会和大家一样,成为迎奉拍马的人。
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会受到影响,依然坚持不迎奉拍马。这种人中有二种。一种是头脑很单纯的人,他认为:“这简直太无聊了。”或是“这么麻烦的事就免了吧!”于是即使别人再怎么拍马,他仍然故我。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硬汉,这种人可是很麻烦的人。
“经理真是个公私不分的人,利用公司的交际费享用私人的嗜好。如果我想要受到他的提拔,就必须与他同流合污,但这实在不是我做得出来的。”你或许就是这种人,经常为了这种事情而气愤或烦恼。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这种性格的人,大可不必勉强自己加入迎奉拍马的行列。假使你为了讨好上司而忍着自己心中的不屑与气愤,采取所谓的“屈辱的行动”,上司也还是不会高兴,因为你这种不满的情绪,还是会表现在你的行动之中,使得言行举止看起来极不自然。更何况有些人本来就很擅长谄媚这一套功夫,和他们比起来,你的所作所为,反而让人觉得“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此一来,你排除万难,克服自己心理障碍所做的努力,非但一点效果都没有,反而落人笑柄。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呢?这说起来未免太过于教条化,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定则,那就是靠实力取胜。
不要羡慕那些走旁门左道而暂时得到利益的人。
如果你看见旁人占了上风,你就坐立不安而图谋与之较高低,这么一来你将终日与人竞争而不得安宁。这些讨巧的欺骗伎俩,只能用在情急之下,绝不可以成为常态,惟有真正的实力才经得起考验。
枕边哲理
奉承者总是靠听他话的人来养活自己的。
生活需要“长线”
正确面对现实,切不可见异思迁,竭泽而渔,这样并不会捞到好处,因为谁也不比你傻。
许多时候,我们会听见许多人在抱怨:我们那个老板太抠门了,只给我们开这点儿工资,公司一年赚那么多钱,全是他一个人的,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干的活对得起这些钱就行了。或者是:经理干的活也不比我多多少啊,可他的薪水比我高出一大块,他拿的多,就该干的多嘛,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点我都不干。
不可否认,在一个单位或组织中,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付给员工的薪水或其他奖励也有不公平之处,要知道这是难免的。但在所有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中,上述这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我是在为老板工作,薪水一定要和我的工作等价交换(超额当然更好),也就是说,你在用钱来购买我的劳动,你出什么样的价钱,我就提供什么样的质量。
这种想法有以下几个错误:
首先,工作的目的与回报并不只是薪水。人需要工作,需要社会归属与认同,而且一个人的才干只有在工作的磨练中才有可能长进,也只有用积极愉快的心态去工作,才能在自身进步与工作成绩中获得一种成就感的享受,如果你对工作环境与报酬不满意,完全可以与老板沟通或另谋高职。消极抵抗的做法只能是自毁前程:自己业务没有进步,工作不认真负责,当然不会招人喜欢。
其次,在衡量一个人工作成果时,也许会有暂时的标准差异,但不可能长久失衡。也许从一开始,老板并没有意识到或发现你的能力,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而给你定了一份较低的薪水标准。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消极怠工,那么你的实力大部分被你冰冻起来浪费掉了,你的薪水也很难有提高的可能,因为老板还在想:这小子就这么两下子,他对公司的贡献比给他的薪水还低呢。
几年前在某个大学的毕业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总裁Brian Dyson说了一段有关工作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话:
“想象生活是一场比赛,你必须同时去接五个球,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然而你不可让任何一个球落地。你很快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它掉下来,它会再弹回去,而其他四个球: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是玻璃制的,如果你让这四个球其中任何一个落下来,它们会磨损、受损,甚至会粉碎,而一旦落下,它们将不再和以前一样。”
你必须知道这些事在生活中没法求得平衡,而且,不要认为你应该与其他人做比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枕边哲理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斤斤计较的人最痛苦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恕、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钱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担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过他了。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先生的确修炼得颇有涵养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枕边哲理
凡应人接物,胸中要有分晓,外面须存宽厚。
做人多点人情味
北宋名臣张咏,官至吏部尚书。一次,他办完公事回到后厅,见后厅的一名守卫正在熟睡。张咏就把他叫醒,和气地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啊?”果然,那人闷闷不乐地说:“我母亲病了很久,哥哥外出很久了也没有音信。”张咏派人调查,证实说的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