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皮客则于此日气侯,占一冬寒暖,以望皮衣能售高价,《帝京岁时纪胜》曰:“皮客于九月晦,聚众商治酌陈肴侯至三更交子,则为冬朔。望西北风急烈,则卜冬令严寒,皮革得价,交相酬酢,尽欢达旦。”
十月十五日,道家称之“下元节”。北京“庵观寺院课经安期起,至次年正月二十五日,百日期满。夜悬天灯,黄幅大书:冬季唪经祝国裕民百日期场。嗜佛之家,送香烛献斋供者络绎。”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杭州此日妇女“吃三官素者甚多,且悬一灯,上书三官大帝字样,城隍山上有三官庙,所祀者天、地、水府之神也,或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当之。”
十月二十五日,《津门纪略》曰:天津“为皮袄生日,俗谓是日晴则一冬冷,言其寒也。是日阴则一冬温,言其暖也。”
2.冬至新出“九九消寒图”
十一月冬至为清代朝廷郊天的节日,在北京,《帝京岁时纪胜》曰:“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薄,题名满幅。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钝夏至面之遣意也。”
自冬至起,京师士庶有画《九九消寒图》之俗,同书又月:“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傍一联聊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谚云: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着衣单。”天津,据《津门纪略》记载,“冬至日,同城官绅互相庆贺曰拜冬,是日食馄钝,绘九九消寒图以消寒。”
民间还以冬至日晴雨卜年时气侯,“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日晴,则主年夜雨雪,道途泥泞,谚云干净冬至邋遢年。”顾禄:《清嘉录》卷十《十月》。
3.腊月廿四成为“小年夜”
十二月初一日,南方农村有“跳灶王”习俗,《清嘉录》曰:“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至,谓之跳灶王”;又有“跳钟馗”,“丐者衣怀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时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北京等地,“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庙,合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津门纪略》载曰:天津一带“初八日作佛会,清晨又施豆者。先于夜间跪佛前,每捻一豆,念佛一声,持饲行人,曰接援豆。以米、豆、杂枣、栗、果仁煮粥,曰腊八粥。”
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夜,要过小年。过小年乃是为了提前过年,提前驱灾免难,招财纳吉,清人笔记中有关于安庆相城(今属安徽)人过小年的记载:“二十四晚,设酒醴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面,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夜无异,土人谓之小年。”南方苏州则于是夜送灶,《清嘉录》曰:“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图86)。祭完灶,过完小年,各地即准备辞旧迎新,各家各户陆续张贴春联。贴春联也叫“贴春贴”。此俗源自古代的桃符。春联的正式命名源自明代,至清时春联习俗已具规模,有专门书写春联的书家,还有为书家写春联而设的市肆书棚。清人记载了这一情景:“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清季京城人家得春联后,要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之后,“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由于其中带有祈求神灵的意义,因此,在粘挂前必须举行净手、焚香、放鞭炮等仪式,以示对贴春联的恭敬。民间春联用纸,多用红纸,以图吉庆。
腊月二十五,清人承前之俗,仍要举行驱邪除秽的祭祀活动,但其中已加进了祈秋的含义。这一日多举行“照田财”(亦叫“照田蚕”)除秽祈秋活动。“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间,云祈有秋,焰高者稔,谓之照田财。”顾禄:《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
除秽习俗的又一做法是“扫年”,祭罢灶神便陆续开始,家家都要将房里房外彻底打扫一遍,家内摆设、衣物、被褥也要全部清晰一番,最晚者也要在除夕完成;有记载说:“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4.除日节俗更丰
在福建、台湾等地区,各家要在除夕日的上午赶做“门头纸”。这种纸是用黄纸折叠而成的长条形,外包一层金纸,两端各贴一红纸圈。因“扫年”已罢,故除夕午后,便在两扇门的左右各贴一张,象征封门,实际上就是将秽气截于门外,直至正月初五祈神招财之后,才将这封撕下,然后带至野外空旷处焚化,并烧香祭拜,以谢门神之功德。
除夕夜向亲友辞岁,祀祖供神,合家团坐喝分岁酒,分压岁钱,聚坐守岁等是清代汉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习俗。如天津地区“除夕迎神,祀祖先,拜尊长,曰辞岁,是夜不寐,曰守岁,爆竹声彻夜不断。”北京等地,“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屏对,插芝麻秸,立将军炭,合家团拜”,“吃荤素细馅水饺儿”,“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曰守岁。”(图87)南方苏州一带,“卑幼行礼于尊长以别岁,俗称辞岁;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安灶神马于灶陉之龛,祭以酒果、糕、饵,谓之接灶”等等。但各地又因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风尚习俗。
南方,苏杭一带除夕要给亲朋“送年盘”,“岁晚,亲朋互以豚蹄、青鱼、果品之属相馈问,谓之送年盘”;新妇给公婆送“过年鞋”,“新妇度岁,必先日整治洁履,至是以献于舅姑,谓之过年鞋”;守岁时要点“守岁烛”,“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要给小孩分“压岁盘”,“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赉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与吉利,为信念休徵”;分岁筵中必有一道“安乐菜”,“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下筋必先此品”;要吃“暖锅”,“黏夜祀先分岁,筵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则置以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室内要装饰“老虎柏子花”,“年夜,像生花铺以柏叶点铜绿,并剪彩绒为虎形,扎成小朵,名曰老虎花;有旁缀小虎者,曰子孙老虎;或剪人物为寿星、和合、招财进宝、麒麟送子之类,多取吉谶,号为柏子花,闺阁中买以相馈贻,并为新年小儿女助妆”;守岁守到半夜时分,则要“易门神”等。顾禄:《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
(第六节)清代前期汉族信仰风俗
一、宗教信仰风俗
1.国家宗法性宗教风俗的延续
有清一代,国家宗法性宗教祭祀活动则日臻完善。国家宗法性宗教祭祀虽控制在满族贵族手里,但清承明制,其祭祀仅仅从形式到内容全是汉族传统的。而且在重大的祭祀仪典中也多有汉族官员参加,并对汉族社会的神祗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清代的宗法性祭祀,祀分三等,即环圜丘(天)、方泽(地)、祈谷、雩祀、太庙、社稷为大祀;日、月、历代帝王、先师孔子、关帝、文昌帝君、先农、先蚕、天神、地祗、太岁为中祀;先医、北极佑胜真君、东岳、都城隍、火神、龙神、河神、仓神、门神、圣贤忠良祠等为群祀。
至于清代地方官府举行的一些祭礼,则和汉族传统风俗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联系。这种地方官府举行的宗法性宗教的祭祀活动常见的有:
社稷之祀:自京师以至直省府、州、县皆设社稷坛,府称某府社、稷,州、县则称某州、县社、稷。俗称曰祭土神与谷神,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有司祭于坛,为民祈报。
先农之祀:直省祭先农,清初未举行。雍正时因天子藉田产嘉禾,乃下令耕藉祭,普及各地,守土者允宜遵行,“俾知稼穑艰难,察地力肥浇,量天时晴雨,以养民务本。”此后直至晚清,在直省及所属府、州、县、卫,各立先农坛和藉田,每年春,长官率属祭先农神,行九推礼。
神祗之祀:各府、州、县建有神祗坛,每岁春秋仲月,有司致祭境内山川及风、云、雷、雨诸神。
祀孔:各府、州、县设文庙祀先师孔子及其门徒。各省督、抚、学政于每岁春秋二仲上丁率属致祭。同治初,颁从祀先儒位次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为大祀,行三跪九拜礼,愈益隆重。
祭关圣:各地设有关帝庙,祭祀关公,起义为崇尚忠义与勇武的楷模。直省关帝庙一岁三祭,用太牢。先期承祭官要致斋,不理刑名政务,前殿由印官主祭,后店供关于曾、祖、父,由丞、史主祭。咸丰年间升为中祀,行礼三跪九叩。
文昌帝君之祀典亦在咸丰时升为中祀。直省文昌庙有司以时飨祀,以祠庙者,设位公所祭之。祭毕,撤位随祝帛送燎。
祀城隍神:各府、州、县都建有城隍庙,其规模与各级官府衙门等同。每月朔望和城隍诞辰,地方官都要到城隍庙拈香。有特别刑事案件无法审讯者或祈雨、求晴、禳灾,亦恒祈于城隍。
祀厉:各府、州、县设厉坛于城北郊,每岁清明、七月十五、十月朔,祭本境无祀鬼神。
此外,各地御灾扞患有功德于民者,则赐封号,建专祠,所在有司序祀如典。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在各地增加此类祭祀甚多。还有各种名宦祠、贤良祠、名臣祠、忠节祠(昭忠祠)等等,悉颁于有司,春秋岁荐。
上述官方祭祀的神有不少在民间也有较大影响。如孔子,读书士子亦常往祭拜;关帝更是民众普遍信奉的神;城隍庙不仅终年香火不断,而且在神诞日还要举行迎神赛会,抬城隍神像游行街市,热闹非凡;许多地方将先农之祭与迎春、祀芒神、鞭春牛结合起来,并演戏,唱劝农歌,赏老农力田者以草帽。至于各地专祠,大多成为民众烧香求神之所。
2.佛道信仰的传承和基督信仰传入
有清一代,在汉族居住区,主要流行着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信仰。佛教在清前期被统治阶级所提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帝都喜欢讲禅理,雍正帝还曾亲自编写《御选语录》、《拣魔辨异录》等佛书。因此,佛教在汉族地区广大民间得以广泛传播,信佛成为汉族社会普遍流行的信仰风俗。在民间除了出家为僧为尼的男女佛教徒之外,还有许多民众虽然形式上没有出家为僧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是佛的善男信女。这些人平日素食,每月初一和十五礼佛、诵经,对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信仰极笃。道教在清代虽然不被统治阶级重视,但在汉族民间有很大影响。如北京白云观正月二十九庙会期间,求神赐福之人不绝于途。
在中国称基督教派系之一的罗马公教为天主教,新教为耶稣教。清初,由于一些耶稣会传教士利用他们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清朝中央政府中任职,为清朝皇帝办理外交,绘制地图,制造枪炮;加之基督教宣传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世间一切苦难都是人们自己犯罪的结果,人们必须忍受一切苦难,依靠救世主为人赎罪,才能求得死后永生。只有一切服从神的安排,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就要受到末日审判,被抛入地狱。因此,民间一些人经外国传教士宣传,便加入了天主教。康熙年间,全国28各城市设有天主教堂,教徒达十几万人,信天主教的人要遵守教规,信仰上帝,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并接受洗礼,做礼拜。
3.民间宗教信仰影响深广
清代影响最为深广的当为民间宗教。民间宗教也称秘密宗教,有许多名称。清前期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有白莲教、八卦教、弘阳教、黄天教、无为教、在理教等。
白莲教在元朝时就流行民间,奉无生老母为创始主,宣称无生老母派弥勒佛等神佛下凡,将迷失在红尘中的教徒收回真空家乡。清前期白莲教在民间广为流传,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流民和城市贫民,以至于一些胥吏、差役和下层知识分子都成了白莲教教徒。信奉白莲教的人要念佛持戒,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以便往西方净土。
八卦教也称天理教,教徒信奉“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并在白绢上书写这八个字,供奉在暗室里,朝夕拜诵。每天早晨还要朝太阳礼拜念经,祈避刀兵水火之灾。八卦教徒在入教时,要随力献钱粮,称为“种福钱”和“根基钱”。每年清明、中秋节,也要捐献钱粮,称为“跟帐钱”。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民间信仰八卦教的人非常多。
弘阳教原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教义和白莲教相同。教徒以下层劳动群众为主,其中多有妇女,特别是寡妇。他们无依无靠,入教后供茶行医,为之治病。教徒平时没什么活动,只是在如来佛、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诞辰或为人办丧事时,才举行活动,念经卷。此外,也进行一些如治病、施药、舍粥等社会公益事业。
黄天教原来也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教义除和白莲教的相同外,还偏重于阴阳、日月、宫卦、丹药、钱汞,采补、调息、性命、长生、无为等道教内容,并根据这些加以渲染。京城附近和山西省北部民间多信奉黄天教,许多农村都修建小型庙宇,庙内设普明佛。教徒平日在家供奉牌位,日行烧香、打坐、念咒等修持仪节,节日则到庙中举行佛事,念经祈祷。
无为教也称罗教,原是白莲教最大的支派,在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民间广为流行,还曾延及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该教宣传从者都可以成佛的思想,创造了“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它以世界将临末日,归真家乡、真父母为号召,吸收男女老幼入教。罗教的教徒也有运河两岸的漕运水手。教徒一般在庵堂中供奉罗祖像,以及五部六册等经卷。这些庵堂大都是漕运水手宿脚之地,也是残疾衰老的教徒赖以存活和死后得以安葬的场所。
在理教是无为教的分支,乾隆年间开始盛行。京师、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江西以及东北等地民间多有人信奉。该教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教义和戒律,特别强调戒绝烟酒。此外,也强调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戒杀、戒淫、戒妄,只准行善不许做恶。该教宣传平时默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真言,不出声,这样就可以求顺。遇大灾大难只要面向东南大喊三声,即可逢凶化吉。男教徒称大众,女的称二众。每年腊月初八,都要在聚集地“公所”搭设天棚,张灯结彩,举行名为摆斋的仪式,届时可以吸收新教徒,吃素席,舍“结缘豆”等。
二、俗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