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8100000033

第33章 民国汉族风俗(15)

民国时期建房,仍有讲究风水朝向,重视奠基仪式、举行上梁典礼等传统的俗信。江南人在建房前一般请阴阳先生用八卦盘选择宅地,定出朝向。据说,宅地左有水称为玄武,这是最贵之地。民间认为,宅地东有流水达江海者主吉,东有大路者主贫,北有大路者主凶,南有大路者主富。这些说法的原因大概是,东为陶朱之地,有流水达江海,进入买卖兴隆之地,则财源茂盛达三江;东有大路为涉财;北为寇方,有大路则凶多吉少;南为阳,有大路则富贵。住宅基地如东高西低则生气降基,东低西高则不富则豪,前高后低主寡妇孤儿,后高前低主多牛马。住宅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佳,阳光充足。大门定向以东为佳,所谓“紫气东来”,所以大门多在左首,称为青龙。如果大门定在右首,则称为白虎,这是不吉利的。宅地选定后,房主以三牲和香火祭拜。住宅开工前多书写红条幅压在宅地上,条幅的内容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人们认为如此则在建房时不会出事故。刘克宗等:《江南风俗》,第138~13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另外,建房禁忌“门对门”、“门对弄”和“屋脊对门”等,凡有此者则俗称“相冲”,即有相克之意,往往在门框上挂米筛、镜子、八卦图或书写“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字样以辟邪。遇到邻家屋檐正对本家,在屋面放“瓦砾将军”(一靓是姜太公钓鱼泥瓦像)或种屋葱,因“葱”与“冲”谐音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136页。

福建人在建房时求实避虚,忌宅大门小或门大宅小,忌在屋场空间上场院大于室屋,忌院墙残缺,忌井灶不全。并以宅小人多和六畜多,宅门大小适中,院墙完整,井灶齐全,宅中水渎向东南流为理想住宅。贵州平坝人建房有宜有忌,十分讲究。如落脚柱数宜单忌双(三、五、七、九为单,四、六、八、十为双),正房间数亦然(宜三间、五间、七间,忌双数,尤忌两间式,但厢房、对厅可以不忌)。地基宜步步高,忌步步低(俗称“牛吃水”)。正房宜高于左右厢,忌平齐(俗称“客欺主”)。两厢宜在正房前,忌在正房后(俗称“鬼推车”。如两厢后有正房则不忌)。天井宜正方形,俗称“一颗印”,或宜横长形,俗称“马槽形”,取万马归槽之意。忌直长形,俗称“棺材形”)。朝门与大门宜各稍偏左、右,忌正对。屋外壁侧面忌开门,俗称“白虎开口”,等等。《平坝县志》,贵阳文通书局1932年版。

民国时期,建房仍为人生喜事之一,南方有“上梁”之俗,届时亲友们往往要挑一担礼物前往祝贺。礼物以糕粽团为主,这里取上梁时高中团圆之意。礼物中还有茶食、水果、鸡鸭等物。建房者的亲友们宁可典衣质物,也要挑着礼物前往祝贺。江浙人在上房梁时有抛梁的习俗,抛梁即泥木匠从房梁上向四面抛撒糕粽团,使下面的观众争相抢拾。所以上房梁时不仅贺者盈门,而且观众成群,糕粽团满天纷飞,势若雹雨,热闹异常。泥木匠在房梁上疯狂地挥舞双臂边抛连喊:“抛梁抛仔高,子子孙孙中阁老。”成群的观众在“糕林粽雨”中奋勇争先,虽被糕粽团击中面部也毫无退让之意。浙江宁波上梁的时间一般定在“月圆”、“涨潮”的时辰为吉利,取其合家团圆、钱财如潮水涨进之意。梁的两头缠红布,欲称“缠梁红”。小型银钉、银梯置正栋上,在宁波话中“银”与“人”谐音,取其人丁兴旺,人丁节节高升之意。上梁前,木匠要唱“上梁歌”,俗称“浇梁”,主人家用红纸包钱送给工匠,工匠手拿酒壶,一边洒酒浇梁,一边唱:

浇梁烧到青龙头,下代子孙会翻头;

浇梁烧到青龙中,下代子孙做总统;

浇梁烧到青龙脚,下代子孙会发迹;

团团浇转一盆花,宁波要算第一家。

然后抛上梁馒头。上梁时主人家要办上梁酒,木匠、石匠、帮工及亲戚朋友,工匠桌以石匠为大,坐上横头。主人身穿整洁衣服,给作头师傅斟酒。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四、交通风俗

如果说在“衣”、“食”、“住”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亦即交通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

1.肩舆风俗式微

清代的达官贵人、士绅商贾多以肩舆代步。到了清末,从西方传的马车开始代替肩舆。“京官惟大学士间有乘轿者,余俱改用马车”《公余日录》卷二。此外,人力车、脚踏车、摩托车(汽车)也有始穿行于街道。民初,车舆制度废除,仪仗冷落,封建官威,扫地殆尽。有的城市,“肩舆除中国医生及出殡迎娶外,一无所用,故本业肩舆者,咸改他业矣”周振鹤:《苏州风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82~83页。轿子在民国时期存在的历史并不长。这在小城市是如此,在大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据有人统计,上海有营业执照的轿子,在1910年为331个,到1919年就只剩16个。许多地方轿子成了人们打趣的对象,而完全失去贵族老爷身份的象征意义。

2.黄包车流行于都市

人力车在轿子继续发挥着代步工具的作用,及其影响在逐渐减弱之时,清末时期传入中国的人力车逐渐流行起来。人力车,不少地方称之为东洋车,据说是在1874年3月24日由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输入到中国来的。最初的人力车,两个大轮为木制,车身很高,车中仅可坐一人或两人。后来,经过国人改装,人力车变成了黄包车。比之于人力车,黄包车因改用了橡胶轮胎,放宽,改低了车身,安装了油布车篷,变得舒适实惠了些。民国人力车的流行之因,一方面是对它作了改良,另一方面与送客当时的路况有关。民初各大中城市在改造旧城中虽也修了些马路,但当时的路况远非适于行驶较商速的机动车。上海“至光绪三十年(1907年),沿铺筑马路,南市始有东洋车。人力车始皆铁轮,民国初有橡皮黄包车,而铁轮车遂淘汰净尽。(民国)十二年始有脚踏黄包车,驾车者乘脚踏车于前,而后系黄包车”《上海县志》,民国25年铅印本。北京“当民国元年,人力车行之于市者,多为高大铁色木轮,小轮车已不多见,胶皮轮则仅东交民巷内间有三四辆耳。岂知(民国)四五年间,胶轮车之车居然盈街皆是,而所谓铁轮者,则转瞬淘汰尽矣。盖此数年之内,制车之厂,到外设立,成品之多,令人骇异。迨(民国)七八两年,两新旧各车,合赁用、私用以计,殆不下七百万辆(“百”疑为“八”之误,原文如此——引者)。至于轿车、大车,既系旧式不适用,当然日形减少”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京兆》。据载,抗战前,南京的人力车有11180辆,常熟也有700多辆。在农村,则流行以独轮车运送客人。

3.现代化交通工具流行

民国时期,除了非机动车作为市内公共交通的工具外,还有很多的机动车担负着市内客运任务。其中,最早的发展最快的大概要数电车。到1926年,全国拥有电车的城市有上海、香港、天津、北京、大连、抚顺。正在修筑或计划修筑电车的城市有广州、沈阳、哈尔滨、杭州、常州、江阴、宜兴等地。最初的电车,非常简陋。由于乘客稀少,也无人有胆量在车子行进途中跳上跳下,所以车子连铁栅护栏的设备也没有。可是到后来,人们感到电车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乘客便逐渐拥挤起来,于是,铁栅栏装起来了,拖车挂起来了,其他一些措施也应运而生了。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叶,上海的电车生意已相当发达了。

此外,民国时期新兴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还有火车和飞机等。科技的发展将此期间的交通风俗真正引入了现代化的路子。与此前的同类风俗有了根本上的区别。对此,白寿彝先生有过明确的阐述:“中国的新交通(按指民国政府成立后)和以前不同之点:第一,为交通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和风力。第二,为交通组织之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和以前专为军事政治上的便利而设的交通事业不同。这两点,是现代中国交通和以前交通之根本歧异”。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影印本,第212页。伴随着新的交通工具的不断涌现,社会风尚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蒲圻乡土志·人文》第21章《风俗》。

生活节奏的加快,呼唤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同时又改变了人们固有的交通观念和一定区域内“行”的习俗。华北铁路沿线各县,县志中几乎都记载了“脚踏车增多”。如北宁铁路过境的昌黎县,“脚踏车,城镇集市多有驾驭者”《昌黎县志·民俗志》,民国22年铅印本。平汉铁路边上的望都县,“近年脚踏轮盛行,商人及各机关多用之”《望都县志·民俗志》,民国23年铅印本。《元氏县志》也云:“自京汉路通,外货之销售日多,凡出行,近时无论士商,必脚踏自行车,故睚行车销路,有一日千里之势”《元氏县志》,1933年铅印本。高邑县志也说:“近来脚踏车渐多,购用者约有一千三百辆,费省行速,商民便之,然悉属舶来品(德国货最多,日本次之,英国又次之)”《高邑县志·风俗志》,民国30年铅印本。

快速而又准时的交通工具,按钟点启程,“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严昌洪:《西俗东渐记》,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迫使人们遵守时间,这就为民国风俗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第四节)民国汉族礼仪风俗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各种人生礼仪风俗演绎得十分完备。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封建帝制的被推翻,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的提倡,以及西方文明的不断进入和传播,在城市和知识界传统的人生礼仪风俗得到扬弃,新式礼俗逐渐形成;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则旧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人们从诞生到成年,从婚姻到丧葬,仍然要通过父辈、祖辈所经历过的礼仪之“节”。新旧交替和交错是民国时期人生礼仪风俗的主要特色。

一、育诞风俗

1.祈子之俗未有更张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上,均有“撒帐”之俗,虽撒的果品虽各地不尽相同,但其中所寄寓的“祈子”之意却是一致的如红枣,取“早生”之意。栗子,谐“利子之音。桂圆取“尊贵”之意。花生象征花开富贵早结子。石榴,象征多子,如此等等。云南撒帐指要用松子、瓜子、莲子、白果子、枣子。等“五子”所包含的是“五子登科”的祝吉之语。在民国旧式婚礼的“撒帐”仪式上,还有杂撒香烟的。香烟即机制纸烟,系民国时新流行的烟品。此时进入婚姻礼俗,则含有“香大绵延”的祀吉意味。

另外,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婚礼上,又有“传袋”之俗,新娘从轿里出来后,要从一个个米袋上走过。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曰:“新妇进门,以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米袋,日步步高、代代好”。其真实意义是为了祝吉求子。婚礼上除传席和撒帐外,民国时期还有一些祝吉求子的小插曲,比如剪石榴、葫芦窗花,贴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年画;吊双筷子,讨“快(生)子”的吉兆;煮个半生不熟的“汤心鸡蛋”给新娘吃,赚她说“生”字等。又有摸秋习俗。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曰:“中秋。乡村愚妇,有夜分私取园瓜,谓之摸秋,以兆生子。”安徽芜湖则有清明吃瓜祈子之举,认为恰逢三月初三的清明为真清明,这天,乏嗣人家整煮南瓜,于午时出锅,放在案上,夫妻并坐,同时举筷,尽量多吃,必然得子。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安徽》,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3页。

湖南衡阳则在中秋晚上送子,送的是冬瓜。这瓜是几天前在菜园子里偷来的,并且用彩色绘成面具,用衣服裹成人形,由年长命好的老人抱着,爆竹噼啪地送去。送到家里时,把冬瓜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老人念祝吉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据说,不孕妇女吃了冬瓜就能怀孕。江苏淮安在元宵节之后到二月二之前这些天送子,送的是小红灯或者从特定地方取来的砖块。“灯”与“丁”音近,取添丁生男之意;砖块代表“璋”,祝福得“弄璋之喜”。送子的时候也要“锣鼓喧腾,乐声大作”,送去的灯或砖挂在床头。迎到孩子的人家都要设宴款待亲友乡邻,得子之后还要重礼答谢送子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江苏》,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91~92页。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湖南长沙还有“麒麟送子”之俗,每当耍龙灯的到主家时,要加送礼物,这样,人们就将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边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就算是麒麟送子。为了求致子嗣,人们不只偷、抢,还有“鞭笞求子”。这种习俗在福建闽侯叫“拍喜”。“拍喜”在每年正月十五进行:“乡民娶妇,至次年正月十五,亲邻持竹杖觅新妇打之,谓之拍喜。随拍随问:新娘有喜未?应曰:有,则挟竹杖往他家。设畏羞或倔强不答,则连打连问以逼之,必使答应而后已。妇呼号痛苦,至于身无完肤不恤也。如未经受胎,则此后届期,仍不能免,生子后方脱此厄。故每当元宵节,举乡奔走若狂,竹杖纵横,与火把灯球相挤。”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福建》,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70~71页。

2.怀孕俗信城乡有别

民国时期,在民间还有许多男女预测的方法和有关俗信,如“酸儿辣女”这是中国民间流行相当普遍的预测男女的俗信,是说任娠期孕妇喜食酸物,预兆生男,喜食辣物,预兆生女。因此,常有人为了生男而把所有种类的酸性食物弄给孕妇吃。“儿勤女懒”,所怀为男,孕妇勤快,所怀为女,孕妇疏赖;“儿带母愁”,孕妇常常面带愁容,则所怀为男;“女儿打扮娘”,视妇女面部变化较大,则所怀为女,如此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近乎卜筮、博戏的预测男女的方法,诸如:元宵节,新婚夫妇(孕或未孕)同时点燃正月初二从女家带回的红、白并蒂莲灯,看哪盏先灭。若白灯先熄,兆生男孩,红灯先熄则主生女。将冬至节汤圆就着火烤,如果汤圆胀而不裂则生男,如胀而破裂则生女。这种方法也可用其他类似食品作道具。将随机放在筛子里的米圆每次取出两颗的,一直取到最后,剩单生男,剩双生女。除米圆外,豆、枣甚至牙签、筷子、扑克牌等都可充任这种“游戏”中的角色。

民间还有“转胎”之俗。《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曰:江苏青浦黄渡镇,“妇人怀孕,倘将雄黄精佩在身畔,云可转女为男。”此外,还有为生男孩而让孕妇多看男娃娃的绘画,多接触男孩,多吃公鸡及其他雄性动物的肉食,听男人唱的歌等习俗。

3.产俗多禁忌

如民国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女产子如过鬼门关,故临产时有许多辟邪驱秽之俗。如院门上挂弓箭的习俗,以求抵御、射杀各种邪祟,祓除它们的阻障,使婴儿顺利降生;在陕北,由婆婆在房门贴上老虎剪纸,据说有了老虎把门,妖魔就不敢进屋摄走娃娃了。此类驱邪产俗不仅盛行于民间,皇室、豪门大族也未能免俗。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诞生时,“为了迎接圣人,陶氏命人将孔府所有门户层层打开,从内宅一直到孔府大门,甚至连威严的重光门也不例外地打开了,并且在门上挂着弓箭。偏巧母亲又难产,有人提议……要开正南门,后来不知是谁的主意,说是内宅后面花园地势高,压着前面,必须将前面的地势抬高,小公爷才好出来,于是把一块写关鲁班高八丈的大木牌挂在后堂楼的角门上,而且还据说是挂上这块大木牌以后,小弟德成才落生。”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

同类推荐
  • 三国演义语典

    三国演义语典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明清以来民间文人陆续创作传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五部古典通俗章回小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经典著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精彩场景描写,无不借助语言手段的写景、写意、写真、写实、写照,描摹人物性格鲜明,描摹故事生动传神,描摹情节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以及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描述,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口耳相传,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论语一日一读

    论语一日一读

    本书以随笔和札记的形式来解读论语,针对当前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人处世、工作求学、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的目标和价值等等,提出了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解决方法和参考思路。
  •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

    反映了楚人特有的葬俗和文化心理,它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辉耀华夏的荆楚文化的代表。
  •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教育部推荐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以通俗的语言,逐句为我们解读了这部经典,并用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全书分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知礼仪敬父母、认识我们的世界、经典的永恒绽放、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少壮多努力这六章。
  •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地处中原,峻峰林立的少林胜地嵩山,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地质学上称之为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即五个时期的地质现象在嵩山表露齐全。嵩山不仅经历了地球40亿年来演变的轨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各朝各代的兴衰。它集山岳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于一身,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之地。本书带你一起领略嵩山山峰之秀美,历史之厚重。
热门推荐
  • 星火帝国

    星火帝国

    荣耀的燧火点亮星空,不朽的意志贯彻诸天。面对自由和生存,钢铁的意志再也不会妥协。坚韧的铁拳撕开囚笼,荣耀的狂啸震慑天穹。让人类的意志,挥洒在星河的尽头。这是天才和强权争锋的时代。这是荣耀和卑微豪赌的时代。当一切的正义寄居在黑黝黝的炮筒之中,那只有星际主炮的怒吼才能撕碎恶毒的阴谋。风起携着人类所有的意志,带着一往无前的气魄,狠狠撕开这个充满黑暗的大星河时代!
  • 我家女仆是只喵

    我家女仆是只喵

    宅男萧曚(xiāoméng)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他不爱学习,但却是个学霸。萧曚喜欢二次元、喜欢小说。在那一天晚上,他正在网上看番。正当萧曚洗漱完回房间准备睡觉的时候,他却发现床上多了一只干干净净的小黑猫……
  • 隋的天下

    隋的天下

    开皇二十年,一个少年自边荒而出,历经阴谋与背叛,爱恨与情仇,铁血与沙场的他。在这极度繁华而又璀璨落幕的大业年间又该何去何从?关中隐雄李渊,瓦岗枭雄李密,江都奸雄王世充,河北狡雄窦建德……还有那力敌万人的绝世猛将,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裴行俨……在这乱世与英雄辈出的隋的天下又将是谁的天下?
  • 吾为僵

    吾为僵

    一只弱小的僵尸在修真界的生存之路,且看他如何能在漫天修士的世界里生存,最后走上巅峰。
  • 空间之农女逍遥

    空间之农女逍遥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明明我已经死了,一挣眼不是阎王殿,反而是一破破烂烂的家里,一抬手看到的是一瘦瘦的小屁孩小手,这是要吓死人的。这个家里穷的只剩人了,好在有爹娘疼,哥哥姐姐爱。一家人齐心协力,开开心心的就不信过不上好日子,何况还有万能金手指空间作弊呢,那些恶毒炮灰,小瘪三的,来一个灭一个。敢让本姐姐过的不开心,本姐姐就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南有乔木,可休思

    南有乔木,可休思

    “有人说,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十九岁那年,她撒了一个大谎。三十一岁那年,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女子。有些爱,宛若星辰,只可远观;有匪君子,天罗地网。有些情,宛若狂风,只可相迎;窈窕淑女,日暮途穷。
  • 穿越医女倾乱世:逃宫孽妃

    穿越医女倾乱世:逃宫孽妃

    医科娇女,穿越到血腥战场,她沦为他的阶下囚,做手术救治将士,却被他视为禁脔,一道圣旨,她成为他的贱婢,第一天即被强迫侍寝,招致嫔妃陷害,后宫盛传她是妖孽,只因她用剖腹产救下他第一个皇子,赐封贵嫔,他是五国最无情,最残酷的君王,从不曾为女人动情,与他立下约定,一纸免罪诏书,隐藏着玄机,红绡帐中,被他夺去初夜,她只是他无数女人中的一个,尊严被他踩在脚下……本以为,付出真情能换得他回心,却因他妻子安排一场注定失败的手术,成为罪人,妖孽出,国必亡,她要被推上火刑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世殇之风华录

    一世殇之风华录

    PS:因为有节章跟段落被网站吞了,作者现在在核对中,更新缓慢了TT见谅TT晋绥年间,乱世烽烟,上传得龙鹭之得天下,下传得凤翎之坐天下,而相遇,不过就是冤家路窄。人说情敌见面分外眼红,谁岂知,一场雨云情敌化作鸳鸯梦。九天哗乱,诸神四起争夺无休不止。一杯毒酒,一场火海,往事不过随风而散。熟悉的名字,陌生的脸庞,已死之人重现人间,是诈死失忆,还是借尸还魂……“在下虺龙水东华,敢问公子,如何称呼?”“我凤明玥,字、无双”
  • 科学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科学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所覆盖。故而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控制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一个基本环节。对于海洋,虽然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它的广阔,却无法看到其深层的东西,而海洋的内部则包罗万象,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科学与海洋》教我们利用科学来探索海洋,从科学的角度领略海洋的神秘风光。
  • 回到小渔村

    回到小渔村

    一个绝世高手都是从零开始的,一般的故事却又都发生在村落这种温馨却与世无争的地方,回到起点,从头开始,武侠世界又充斥着校园会是什么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