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黄维民:《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农业经济》,2003年12月。
105陈育宁:《日本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日本岛根县农村问题考察》,《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
106.张季风:《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107.冯开文:《借鉴与反思——日本农协近况及其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03年6月。
108.陈静:《日本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对我省的启示》,《经济视角》,2002年12月。
109.高强:《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发展》,《世界农业》,2002年第7期。
110.李景明:《日本农村可再生能源印象》,《可再生能源》,2002年第3期。
111.李子蓉:《日本农村工业与泉州乡镇企业比较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2期。
112.赵国如、刘雪姣《“县域经济”破解“三农”新思维》,《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第四期。
113.朱孔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发思考》,《金融经济》。
114.殷树荣、李新颜:《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特区经济》,2006年3月。
115王彦武:《发展县域经济的分析与思考》,《江汉论坛》,2004.08。
116.龚涛、沈梅、李雄平:《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与方向探讨——以姚安县为例》,《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117.李玉峻:《发展县域经济的途径》,《北方经济》2006年第1期。
118.孙晓燕、孔岩、侯雪临:《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核心效力的培育》,《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下旬刊)。
119.张庆传、滕帆:《发展浙江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商场现代化》,2005年12月(中)。
120.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21.邹家明、刘彦:《关于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商业研究》,2005/17。
121.刘慧敏:《关于用“大战略观”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上旬刊)。
122.陶晓燕、朱九龙、王世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商业研究》,2004年第22。
123.县域经济课题组(成员:刘润葵、王世凤、周红芳,彭仕平、季涛、左文):《科学发展观下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对策》,《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54。
124.付廷臣:《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1月第25卷第6期。
125蔡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商业研究》2005/24总第332期。
126.江激宇、叶依广、许多:《区域集群战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种思路》,《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8期。
127.周金堂:《试论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1月第1期。
128.朱孔来、倪书俊:《试论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
129.魏秀芬、于战平:《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农村经营管理》20053。
130.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经济纵横》2005年第8期。
131.熊冬洋:《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经济论坛》,2005-20。
132.蔡坚、龙潭:《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及其评价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月。
133.刘霖、秦宛顺:《县域经济的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兼论政府层级效应与“温州模式”》,《统计研究》,2005年第1期。
134.王朝彬、王力:《县域经济的系统论分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26卷第1期。
135谢豪斌:《县域经济的运行特征及战略定位》,《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第1期。
136.许宝健:《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4期。
137.谢小康:《县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选择》,《南方经济》200511。
138.欧阳功林:《县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转换》,《决策参考》2004年第4期。
139.廖婴露:《县域经济发展与二元结构转化的互动机制》,《经济纵横》2006年第1期。
140.郑学、孙健敏:《县域经济发展与县级党政领导正职的胜任力模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141.张家鎏、王小刚、罗仲平、李代军:《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极的理论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4期。
142.张占仓:《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四点论”》,《经济经纬》,2004年第5期。
143.邢志广、李果:《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
144.闫赵兵:《县域经济及其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经济师》,2005年第11期。
145黄红发、庄绪策:《县域经济民营化:成绩、问题与对策——以湖北省汉川市为例》,《观察思考》2005年6月。
146.章猛进:《县域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求是杂志》,2005年第22期。
147.杨小川:《县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南方农村》,2005年第6期。
148.王国敏、周庆元:《县域经济:一个不能忽视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1月。
149.田静:《县域经济与城市化的相关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1月第21卷第1期。
150.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财经研究》,2006年3月,第32卷第3期。
151.刘以安、宁宣熙:《县域经济增长:非经济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52.王海敏、陈钰芬、翁梅烨:《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统计与决策》2006年1月(下)。
153.饶芬:《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涵义及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企业经济》,2005年12月。
154.刘以安、宁宣熙:《中心城市扩张的梯度效应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调研?探索》,2005第11期。
155李树基、朱智文:《壮大县域经济破解“三农”问题——县域经济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56.罗秀珍、吴杰:《走向市场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年12月(中)。
157.陈大鹏:《城乡融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大西安都市区的构建》,《咸阳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20卷第2期。
158.魏清泉:《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经济结构与城乡关系的改变》,《城市研究》,1998年第2期(总第69期)。
159.罗新阳:《城乡融合:和谐社会的根基》,《中国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60.周毅:《城镇化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
161.胡立强:《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城郊特色农业》,《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1期。
162.阮连法:《论在住宅业开发中对城乡融合区土地的利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30卷第3期。
162.卜树春:《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路遥小说创作的精神特征》,《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2期。
163.蔡玲:《双向流动就业:走向城乡融合的小康之路》,《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3期。
164.赵庆海、任德会:《谈城乡的空间分离与空间融合》,《岱宗学刊》,2006年3月第10卷第1期。
165仲岩:《探析“城中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思路》,《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1月第23卷第1期。
16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67.刘晨阳、周彤及、傅鸿源:《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11月第14卷第6期。
168.周毅:《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18卷第1期。
169.赵新茹:《城市带: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理论与现代化?学习与借鉴》,1998年7月。
170.徐晓军:《城乡互补的“填充”养老模式探讨》,《人口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128期。
171.谷家栋:《城乡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172.范海燕、李洪山:《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3期。
173.吴群:《城乡互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路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20卷,总第116期。
174.鄢洪斌、袁媛:《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理论及其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7月第7期,总25卷。
175王国敏:《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9月,第9期,总25卷。
176.任平、周介铭、何伟、蒋贵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满意度调查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1月第1期。
177.程启军、杨俊凯:《断裂社会中城乡互动的困境——兼及中国乡村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深度性探讨》,《开发研究》,2003年4月。
178.程启军、徐伟:《断裂与嬗变:城乡互动的结构性和动态性分析》,《天府新论》,2003年第4期(总112期)。
179.严雄飞、谭穗枫:《湖北城镇化战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7月。
180.陈修颖:《基于城乡互动的衡阳市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践》,《地理科学》,2005年6月,第25卷第3期。
181.王成新、姚士谋、王学山:《济南与南京城市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人文地理》,2003年12月,第18卷,第6期。
182.李培祥、李诚固:《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地理科学》,2003年8月,第23卷,第4期。
183.郭素良:《论城乡一体化与网络化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嘉兴市为例》,《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18卷,第2期。
184.段娟、鲁奇、文余源:《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
185王景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形态范例区域差异及应讨论的问题》,《现在经济探讨》,2006年第3期。
186.刘玉:《信息时代城乡互动与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1月。
187.朱传耿、张晓玲:《徐州市发展战略的辨证思考》,《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2期。
188.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29卷第6期。
189.白明英:《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实施战略案例分析——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总第47期。
190.虞杭、杨蔚琪整理:《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资料通讯》2006年第4期。
191.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5卷,第2期。
192.秦光霞:《生态园林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河南冶金》,2001年8月,第4期总第45期。
193.王二红:《论集聚经济规律对我国城乡互动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7月,第26卷第4期。
194.程启军:《市场主导型断结构中城乡互动》,《城市发展研究》12卷,2005年2期。
195田霖、孔喜梅:《“三农”问题新视角,“二次飞跃”寻出路——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模式全国会议综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39卷第1期。
196.涂永珍:《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建设新农村中的“桥梁”作用》,《学习论坛》,2006年5月,第22卷第5期。
197.程同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学刊》,2006年5月,第26卷第3期。
198.孙宝强:《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总第137期。
199.栾珊、王亚辉、周燕:《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视角》,2005年第12期(B)
200.杨玉杰:《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甘肃农业》,2006年第1期,总第234期。
201.程潄兰:《两个趋向: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4月。
202.陈璧显、何正明:《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无锡市农村推进“三大合作”改革的调查和建议》,《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203.曲珍英、王明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
204.王晓慧:《以管理民主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的探索》,2006年7月。
205马振华:《发挥好管理民主载体的作用》,《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2月。
206.彭智勇、王文龙:《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探析》,《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总第131期。
207.陈进:《创新落实“四项民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总第39期。
208.张旺、卞凤玲:《论民主的政治文化涵义》,《理论学刊》,2003年11月,第6期,总第118期。
209.麻雪峰、李培湘:《从民本到民主——制度变革中的文化思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2期。
210.邓芳:《教育——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农业》,2006年7期,总327期。
211.王力东:《加强和改善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第3期。
212.周济:《教育部关于推进农村教育工作的讲话》,《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10期,总第32期。
213.胡凤英:《论构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保障机制》,《镇江高专学报》,2004年7月,第17卷,第3期。
214.蓝建:《农村教育应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一种终生学习的观点》,《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5期。
215程秋莲:《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5期。
216.胡凤英:《理解“重中之重”中的农村成人教育》,《中国农村教育》,2005年1-2。
217.安素霞:《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石》,《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218.李水山、染小伊、刘红斌:《以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指导农村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219.葛新斌:《农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究竟位居何处?——从“分级办学”到“以县为主”的制度变迁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20.任爱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总第101期。
221.付学坤:《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及其规律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总第124期。
222.王勇、安桂华、王强:《生态园林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由之路》,《林业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