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有了费先生这本经典《乡土中国》,从这本书正式出版的1947年以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一直在追寻着新的乡土中国。
笔者从1961年进入中南民族大学,师从着名人类学家岑家梧先生学习历史,1965年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乡平寨从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初次从城市到乡村,第一次与侗族农民亲密接触,不仅感受到了一次异文化的震撼,也产生了对新乡土中国的追寻,当时在平寨与侗族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荒种油茶,筑坝修电站,甚至要改变他们没有使用厕所的习惯,而策划兴建了平寨的第一个厕所,当时还颇有激情地写了一篇题目为《平寨新风》的文章寄给《广西日报》,表达了笔者对新乡土中国的一种追求。
1965年大学毕业,“打起背包就出发”成了武义一中的一名教师。刚到武义,见到武义贫穷、落后的样子,住在巷子深处的县招待所,满巷的狗叫使我心感恐惧,晚上连大门也不敢出去。后来读到孟浩然的《夜宿武阳川》“风物是秦余”的句子,笔者觉得那时的心情与孟浩然是相近的,因为笔者觉得当时的武义真是还不如广西的三江。虽然1965年8月笔者在杭州等分配时,省人事厅的人说,武义是浙江少数民族地区。但我到武义后,一点少数民族的气息都没有感受到,倒被武义的贫穷和落后震撼了,汉族农村还有这么落后,这么贫穷的乡土社会!
这种感受在笔者1985年3月离开武义时一直都没有改变。别的姑且不说,就是县城壶山镇,人们使用的公厕是大粪坑上用木头做的连体坐便器。当时武义一中的木制连体坐便器长达十几米,十几二十个人一溜烟地坐在一起大便,现在想来可能也是一道绝妙的风景线。而我居住过的一中三层楼教工宿舍、房管会上水巷宿舍、一直到笔者离开武义时住了近10年的大桥头宿舍都没有卫生间,除了上公厕以外,就是使用马桶,于是,每天清晨或傍晚在熟溪边洗马桶也成了武义的一道风景线。
在武义工作20年,确实跑了不少乡村,桐琴、东皋、泉溪、项店、茭道、邰宅、白溪、寺后、履坦、桃溪滩、王宅、挑溪、云华、柳城、大源、新塘、新宅等都留下了笔者的脚印。想起有一年步行从柳城云华再到俞源,哪里有古文化村的感觉,有的只是落后与贫穷;还有一年冬天到以科学种田称着的新安江移民村去调查,当晚住在农民家中,盖着又硬又油腻的被子,整晚都没暖和过,根本没有睡着。后来风闻项店千丈岩青年敢闯队在高山战天斗地,大受感动,自己带菜带着学生上了千丈岩去学习。但是,20年的岁月,笔者所见到的只是武义的山越来越荒,武义的水越来越少,无论去新宅,还是进宣平,汽车一路开去见到的大多是荒山秃岭,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凡岭脚的风水林,那时,这一片风水林真是显得特别可爱,特别为凡岭脚的农民所感动,他们保护环境真有能耐啊!
说实在的1985年离开武义时,确实是带着新乡土中国的美梦破灭了的感觉而怆然南下的。那时仅凭笔者曾经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了一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感受,就带着妻子和孩子毅然地去了广西。
在广西又是一个20年,在这20年中,由于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心中对新乡土中国的追寻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20世纪80年代末,被贺县南乡镇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吸引,经过一年左右断断续续的田野考察,与同事合着了《南乡春色——一个壮族乡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南乡壮族400年前落户贺州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变迁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为南乡壮族为构建新乡土中国所作的努力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此后,由于科研工作的使然,笔者先后考察过广西和新疆大部分农村,以及青海、甘肃、宁夏、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福建的许多农村,所到之处要么是贫穷、落后,与旧传统的乡土中国没有什么二致的地方;要么是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环境的破坏更严重了。在这种状况下,笔者对新乡土中国的追求,导致了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为主题的确定,在论坛讨论中学者们对新乡土中国的构建,离土与守土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正是在笔者对新乡土中国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在对新乡土中国之梦越做越浓之时,2006年5月1日,武义新农村建设一下子闯入了笔者的眼帘,刻入了笔者的脑中,为武义的惊人变化感到震撼,认定这就是笔者心中的新乡土中国!
三、图像:新乡土中国的雏型
武义新农村建设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新乡土中国的图像呢?
所谓图像,指的是文化图像,这是李亦园先生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创造,他的名着《文化图像》,给读者大手笔地勾勒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武义的新农村建设则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给我们勾勒了新乡土中国的图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武义新农村建设在生态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包括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的生态家园系统图;在农业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由杂交稻和有机茶为农业产业带,以及蜜梨、高山蔬菜、畜禽、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茭白、笋竹两用林、瓜果等产业链多样化的特色农业;在工业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与永康五金城已初步融为一体的桐琴五金机械工业园区,以及武义开发区、凤凰山、白洋、深塘、王宅等工业区;滨江、古马山、黄龙、金岩山、熟溪东南、履坦岗头、柳城等工业小区构成的工业园区分布图;在旅游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温泉、山水、古文化建构成的风景画;在城乡一体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县城开始走向城市化的图境,“江水穿城过,三山立城中”更是一幅美伦美奂的山水城市风俗画。这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建设的武义新农村建设展示在人们面前,冲击着人们视觉的系列画卷。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武义新农村建设在政府服务方面,给人们描绘了转变职能,从管理走向高效服务,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历史图画;在教育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众人拾柴”办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壮观画面;在扶贫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山上五百年,山下三五年”,下山脱贫的感人画像;在民主管理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在中国村级权力架构中,与党支部、村委会并列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勃然兴起的动人画面;在文化方面,给人描绘了一幅从文化底蕴沉厚积淀中激发出来的武义新精神的形象图。这就是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武义新农村建设展示在人们面前,冲击着人们视觉的又一系列画卷。
武义人与自然协调平衡,人与人沟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系列画卷,谁看了都会感到振奋!都会感到这才像是中国农民应该过的幸福生活!所以,笔者从看到这幅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眼,在第一时间就被她吸引了,激动了,由衷地感到这就是笔者心中的新乡土中国的图像。
正如前已述及,新农村建设从城乡融合的理论高度上去解读,它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的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武义的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开了个好头,在城乡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任重而道远,这在武义的干部和人民心中都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如果说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是新乡土中国的图像,那么,其还仅仅是新乡土中国的一幅速写草稿,要将其画成新乡土中国的历史画卷,还需要人们付出更多更大更艰巨的努力。但方向已经摆正,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打通,只要坚持下去,武义版的新乡土中国画卷一定能画成、一定能画好。武义人民一定会在自己的土地上画出的最新最美的新乡土中国的图画,贡献给中国新农村建设,贡献给城乡融合、贡献给“全球社会”!
正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城乡融合的伟大事业,当惊世界殊!
2006年8月17日草成于武义
2006年8月23日第一次修改于武义
2006年9月21日第二次修改于北京
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定稿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