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梦想,中国人的风俗就是希望圆梦。我们惊奇地发现,武义新农村建设正是我们追寻的新乡土中国的梦想,尽管她只是一个雏型,但却为人们画出了一幅新乡土中国的速写图像。
一、圆梦: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田野
在武义调研中,我们一行人于7月20日下午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俞源太极星像村考察,只见村内一片繁忙,搭台的搭台,摆摊的摆摊……笔者在俞源词堂门口的小杂货店里休息喝茶时,问老板娘今天为什么人这么多,这么热闹?她说:“今天是圆梦节啊!”真巧!我们带着新乡土中国的梦想来到武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初到俞源,竟碰上了圆梦节,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好兆头,我们这次对武义新农村建设经验的考察一定会获得成功。
可能也是“天意”吧!7月26日,《今日武义》发表了何惠写的《到洞主庙圆上一“梦”》,借一个法国姑娘到俞源洞主庙圆梦的故事,把俞源圆梦节的来龙去脉作了交代,转引如下:
身材修长、蓝眼睛、金色秀发的法国姑娘伊美莉站在人群攒动中格外引人注目。听说俞源村这几天有个圆梦节,伊美莉在武义籍留法同学的陪同下,7月20日,兴致勃勃地赶到洞主庙,希望圆上她的“少女梦”。
每年农历6月26日是洞主庙圆梦节,也是俞源村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7月20日即农历6月25日,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百姓从四乡八邻赶来。他们扶老携幼,个个争先恐后,目的是晚上能抢个好位置,或就地盘坐或席地而卧,希望能尽早圆个好梦。这天晚上,除武义当地百姓外,还有来自周边县、市的群众,俞源大街小巷上车水马龙,古戏台上古乐喧天,台下欢声笑语。据统计,仅这一天就聚集了四五千人。
撂下工作,放下农活,与不通言语者席地而坐,跟陌生人并肩而卧,亲朋好友、同学情人来此相传。仅仅一个村级节日,竟然如此吸引人,洞主庙的文化魅力来自哪里?
俞源村洞主庙始建于南宋,距今750余年。坐落于翠竹茂密、果木飘香的九龙山下,两条小溪汇合于庙前,潺潺而过。庙宇分正殿、清幽阁、两厢及附屋,共40间,造型精巧,古朴端庄。殿旁有高大的古樟树,傍着古树有梦仙桥。洞主庙素有“洞天清幽,避暑仙府”之美称,更以圆梦胜地闻名遐迩。洞主庙又是如何而建?一是传说当年俞源经常受洪水侵袭,民不聊生,为减少洪灾,借治水功臣李冰之神威治水而建。据《俞氏宗谱》记载,原为两个庙,后来合二为一。如今,洞主庙里既立有沉香神位,又保存着李冰治水的石碑,而农历6月26日恰是李冰的生日。
为纪念李冰,每年这一天,当地百姓杀猪宰羊,来到庙里祭拜,以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同时,村里还要请剧团连续三天四夜演古装戏,称为“六月戏”。神奇的是,每年这三天里,总要下一场雨即使久旱年份也不例外。至今仍是不解之谜。7月20日这天下午,果然又是一场喜雨。
久旱逢甘霖,百姓梦想成真。洞主庙从此吸引了成千上万百姓前来顶礼膜拜。据《宣平县志》记载:清嘉庆初,武义书生项秉谦圆梦,斋戒诚心,梦见瓶插萱花六枚,友悼樵解曰:萱,宣也;瓶,平也;六年秩满君其司铎宣平乎!后为项秉谦果然以拔贡为宣平教谕,意如先兆。传说归传说,数百年以业,洞主庙圆梦灵验的例子还真不少哩。
如今的圆梦者,已很少单单为求甘霖而来,更多的人都是怀着各自美好的愿望,或祈祷平安、健康、财富……法国姑娘伊美莉高兴地说:“来到这里,我要祈求上帝护佑我中国之行快乐、顺利,祝愿我的中国籍同学越长越漂亮。
笔者不惜篇幅转引《到洞主庙圆上一“梦”》,其实是有用意的,一是武义情结使然,圆梦节是武义本土民间文化,能展示则尽量展示,让人们多层面地感受武义文化的魅力;二是“草船借箭”的写作策略,想借此“圆”我们“新乡土中国的梦想”。
有梦就想圆,无巧不成书,到俞源正好碰上圆梦节,我们一行8人,用《金华日报》报导《武义新农村建设吸引人类学专家》一文中的话来说,是2个教授、4个博士生、2个硕士生上山下乡搞调研,在武义干部的有力配合下,经过近一个月的田野工作,走访了县直机关各部门;农村方面考察了新宅陈弄村、俞源九龙山村、桐琴东皋村、上夫岭下村、履坦杨岸村、熟溪街道项山干村、泉溪官田村、柳城祉村等村庄,以及桐琴镇;工业方面考察了三美化工、恒友机电、张氏包装、武精机器、圣奇运动器械、杨岸铅笔等企业;教育方面考察了武义一中、三中、金穗民族中学、继续教育中心、熟溪小学、明招小学、柳城小学、壶山小学、实验小学、职业技术学校、武阳幼儿园、壶山幼儿园等学校;旅游方面考察了郭洞、俞源、小黄山、白水瀑、清风寨、延福寺、明招寺、清水湾温泉、溪里温泉等景点;并在农民和工人中分别做了1000份问卷调查。通过与武义方方面面的亲密接触,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我们惊奇地发现武义新农村建设的图像,正是我们梦中追寻的新乡土中国的雏型。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田野圆了我们追求新乡土中国的梦。
二、追述:新乡土中国梦的轨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给我们勾勒了旧时代乡土中国的图像:
——“乡土本色”描绘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乡下人”的“命根”,“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描绘了“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差序格局”描绘了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描绘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家庭”描绘了在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男女有别”描绘了“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描绘了“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无讼”描绘了在乡土社会里,“作刀笔吏”是“没有地位的”;
——“无为政治”描绘了“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长老统治”描绘了在我们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微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此像,但都不确当。”这就叫“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描绘了“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名灾的分离”描绘了“名灾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化迁建率而增加”;
——“从欲望到需要”描绘了“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位——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从费先生所勾勒的乡土中国的图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悟到,这幅图像实际上是传统中国的素描,正如费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言: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存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确实,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并不像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那样,是对一个以村为范围的乡土中国的具体考察和研究,但却是对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入木三分的剖析。这种剖析是建立在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洞悉之上的,它实际上是认识和了解旧时代乡土中国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