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7900000042

第42章 藏富:富民与强县(2)

上夫岭下村属于桐琴镇管辖范围,这几年,桐琴镇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桐琴镇所辖的各个村都因为工业的发展获益匪浅。尤其是紧挨桐琴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具有地理优势,交通便捷,农民纷纷从事二、三产业。许多村的村民正向东皋村那样,从农民变为“市民”。然而,还有一部分比较偏僻的村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对此,桐琴镇充分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发挥工业的余热,支援山区人民进行村庄交通、集体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让远离镇区的农民同样享受到工业镇带来的实惠。其中,上夫岭下村就是靠工业反哺农业发展起来的村庄代表。对于这一点,上夫岭下村的金主任感慨颇深,他说道:

在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村的经济跟外面一样也发展了。我们的发展主要是靠桐琴镇有这么好的党委、政府,那么好的领导班子,在他们的带领之下,我们那么穷的穷山沟也能通上那么宽畅的道路,投资100多万块。政府有好的计划,好的领导,他们懂得招商引资,以工补农,壮大镇里的经济,使外面的工业带动了我们村。

这几年我们村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有很大的变化。去年基本上由镇政府投资了100万元搞道路,现在又通上了公交车,都是直达的,方便广大农户出外去经商、打工。

像我们村,村集体经济连1000块都没有。从镇政府、党委这届班子上任后,他们看到我们这个落后的山村,他们就把外面得来的钱,投入到我们这个边远的山区,不光是我们这个村,跟我们一样也很落后的隔壁村,在政府帮助下也铺上了水泥路。以前我们村连办公场所也没有的,这也是政府搞的,这个房子(村委会办公场所)有100来年了,以前是很乱的,原来都快废弃了的,后来把办公场所搞好,还搞了老人活动中心。整修这个办公场所镇政府投资了1万块。

政府给贫困户有补贴的,象低保户对象有7、8户,20多人口,低保户每月每人得钱。贫困户一年不定期的有补助60元、80、100元不等。

我们以前交通很不方便的,我们的田离这里有7里路,1990年做了机耕路,1998年又加宽了。去年镇政府帮建了6米宽的硬化道路。全村70%是彩电,是有线电视的。有线电视(要交的)12块也是镇政府投资,是前年投资的。

陪同我们前来采访的桐琴镇金副镇长也对此做了补充:

刚才金主任讲以工补农主要是镇里的,现在这几年工业经济发展了以后,城建也发展了,土地转用有一笔钱镇里拿出来,像这笔钱投入我们这个村里整个交通建设、办公场所投资。象刚才金主任讲的,象这条路,就是投资了108万。这个108万基本上都是我们镇里投资的。这些钱拿出来补贴都是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跟那个城建发展来补贴的。

正是由于政府以工补农的思想和行动,过去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开始蒸蒸日上,村民的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既改善了村庄的硬件环境,为村民节约了开支。更重要的是公路开通后,便利的交通条件,给上夫岭下村带来了致富的契机。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这条通往外面世界的水泥路,应该说是上夫岭下村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首先,处于山区的上夫岭下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村里种植1000多亩的毛竹林,平均每人起码有3亩左右。毛竹长笋的时候就收毛竹笋,其余的就是砍了毛竹卖出去,这样的话,一个村毛竹的收入有六七十万。交通条件改善后,人们开始进行毛竹加工,提高了毛竹的产值。手工业加工最早从1996年开始。如今,村里有十多家毛竹加工厂,一般加工扫把、椅子、竹篮子和竹床等等,然后把加工成品拿到市场上去卖,收入可观。每家小手工业工厂一年产值有十多万元,此外,还有加工电动工具配件的。

除了做竹制加工外,还有些村民出去到桐琴镇工业园区打工,或者做生意来增加收入,这也是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好处。路修好后,村里人到镇里打工,可以当天来回上下班,他们说骑摩托车才十几分钟的路程。如今,村里有五十个左右的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此外,村里还有极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耕地不多,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左右,种水稻也只是自给自足。从2004年开始,村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为3200多元。正如该村的金主任所说,这些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桐琴镇党委、政府对他们执行的一系列以工补农的政策。

四、幸福走进千万家:以三个农民家庭为例

1.卖菜大王

桐琴镇东皋村的程江,今年43岁,一家三口人,儿子在外面读大学。程江是靠卖菜起家的,村主任安排我们在村委会办公室座谈,原来程江就在村委大楼下的菜市场卖菜,这时是下午七点多钟,想必程师傅一天的工作也快要结束了,问起我们的谈话是否影响他的工作,他说不会。这样笔者就较心安理得地跟他聊起家常来:

罗彩娟(以下简称罗):您好!请您谈一下你们家的发家史。

程江(以下简称程):我家里以前都是种田,世代都种田的,改革开放以后就弄点小菜卖卖,做点小生意。做了有14年的生意,1982年9月分田到户的时候就开始做小买卖,刚开始是开小吃店,做了两三年就改行卖菜。1991年办的那个市场。

以前种田的时候一年种的都不够吃,那个时候我们是6口之家,兄弟姐妹4个,都不够吃,年年都向国家借储备粮。粮食都吃不够。我们这里什么都不种,就种粮食。那个时候是集体的,所以蔬菜、水果也很少有人种,基本上都没人种。那时集体的就以水稻为主,小麦和油菜也种得很少。这样其它经济作物都没有。

罗:那么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程:分田到户以后就逐年逐年的比以前好多了。每年增加。可以说是三年翻一番,就靠卖菜。年收入有四五万。刚开始的时候是没那么好的了,就是搞了开发以后,外来人口多了,既然一个人他在这里了,那他的吃喝拉撒就一定在这里了,他样样都在这里的,消费都会在这里,生意就会好,生意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开始弱的时候也没那么好,一天能卖一两百的毛利,但现在一天都是两三千块的营业额。

罗:具体一天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程:我起床很早的,凌晨一点半起床,两点种就开车去进货,到武义或永康去批发,五点钟回来就开始卖菜,卖到晚上7点钟,我中午是回去休息的。下午是妻子在那里卖菜。反正我都是中午12点回去睡觉,然后下午4点起来。晚上到8点多就收摊。一年到头都是这样,有钱赚就不怕辛苦的。

罗:一直种田怎么会想到开饭店,资金怎么解决的?

程:资金一开始是很少的。就是一点点的,可以贷款的,那个时候太穷了,人就想改变一下了,所以就想做点生意了。以前饭都不够吃,根本就是年年欠债。那个时候是肯定没钱了。

罗:后来怎么从开饭店转到卖菜了呢?

程:我知道做饭店要债难,很多吃了白吃的,有些人吃了说没钱,像有些债是要不回来的。在市场卖菜一般是不会有人欠钱的,而且开饭店还要跟人家吵架,这个帐很难要的,很多也不是很难要,但是一年到头你碰到几个这样的就很头疼了。开饭店也是很辛苦的,还是卖菜好一点,接下来就改行卖菜了。一天卖菜的数量是1000斤是最起码的,反正蔬菜随季节变化来卖。因为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在厂里打工的多,种蔬菜的很少,都是买菜吃了。

现在我们家住新村,新房五层,地皮是自己买的,110个平方,是统一规划。2003年买的地皮,花了三十万买的地皮。现在花了大概58万。贷款的。贷款贷了九万。

家里还有田,免费给别人种的。我是啥都买,只有蔬菜我是不买的。旧村还有房子的。我旧村的房子还有我老爸老妈,还有154个平方是空在那里的,再有50来个平方是老爹老妈住的。还有两百来个平方。旧村的房子就是出租的。每个月一间房有80元。新房就跟妻子住,因为儿子在外读书。收入就是卖菜、租房,租房得的钱都是给父母的。

罗:你们家都有什么家电?

程:家电基本上都有了。彩电、空调、冰箱、微波炉、小家电都有的。就是没有轿车。摩托车有,拖拉机也有的。都是一年一年添置的。

罗:你们三口之家怎么想买那么大的房子?

程:钱留下来也没什么,趁年纪轻的时候盖点房子,以后新区要开发的时候,到时以后还可以做一点小买卖。因为那个可以算是店面房,以后年纪大了可以自己留一点,到时可以出租,那就可以做养老金。收点房租,老了可以花花。反正现在辛苦一点还吃得消。

平时靠两个大型拖拉机去进货。大的开支主要是供应儿子读书,一年要2万多元,学杂费、书费就要16500元,他读浙工大自动化专业。他一个月还要1000元零花钱。一年要20000多,这是最大的开支。现在都不去旅游,以前还去,现在这两年没去,盖房子嘛。从来没去杭州看过孩子,这工作停不了的,所以都没空去的。

不说远的,以前吃都不够吃,现在吃什么都得了,也没什么好吃的了。基本上都说普通话,跟外乡人也是讲普通话的。

亲戚都是做买卖的。我的姐姐是做粮食的。我老婆那边的亲戚,卖家用电器的有,卖装潢材料的有,这些都有。亲戚也都在方圆十里之内。真正种田的很少,都是做小买卖,或者到厂里上班的。家里的米都是买的。

自己做生意就比较自由一点,打工的就是没那么自由,收入厂里也有几千块一个月的。

有十来年不种田了。菜不新鲜了,第二天就卖便宜一点的。菜这东西,好的就卖贵一点,差一点的,打工的收入不多的,只要便宜一点,他也就会要的。我们的价格比县城的高。起码高20%。那也没办法,他们不可能买点蔬菜要到外边去买啊,我们这里的蔬菜越是农村越贵,县城便宜,但省城更便宜。有时我们去杭州、金华去进货的。现在是大城市供应小城市,以前是小城市供应大城市。国家有补助,另外人家是搞大批量的,它们种出来的又便宜,又好。高山蔬菜也有的,它们也拉到武义县城,我们也去要的。肉类我们不卖,只卖蔬菜。卖蔬菜不准经营肉类。我们主要供应开发区的食堂,他们每天要买的,都要普通的菜,一个食堂一天要一两百,不同种类的,大一点的食堂两三百的一天。每天批进来的菜,基本上都要卖掉。食堂供应他们的收入固定有三四百。有七八个食堂是固定的,还有学校,如果学校不放假那就还有两个学校。

一个月都没有休息的,一年到头就是休息两天,休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其实讲累是以前累,现在这种累就是时间长,不是去抬、去背、去挑,也没那么累的。那时的累和现在的累不一样,晚饭的时候看看电视就睡觉了。

基本上没有淡旺季分。就是什么季节卖什么季节的菜。因为我们这里种菜的人少,所以没有淡旺季之分。竞争是肯定有的。做生意都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动力了。主要是靠信誉,不能短斤少两,不能以次充好。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要是你一天赶跑一个顾客,那一百天后你就不用做生意了的。

困难好象也没什么困难,卖蔬菜好象就是很容易的东西。现在都是用电子称。七八年前就开始用电子称。以前用手称、后来用担称,再后来就用电子称。

罗:你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吗?

程:反正我想想是可以的,生活上没有什么烦恼,反正房子有了,儿子以后出去了,以后就是考虑买个车就好。可能做几年年纪大了也要改行的,改就改个早上不要那么早的,就是其它的小买卖的。等儿子的工作安排好了,自己就要改行做个轻松点的。

从谈话中,笔者不仅为程师傅的乐观、上进的思想所感动。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出程师傅的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说完,卖菜大王程江师傅露出欣慰的笑容,幸福之感洋溢在他的笑容之中。象村里其他村民一样,程师傅正展望着美好的明天。

2.种植大户

来到陈弄村邱官寿家,笔者一眼就看到他家的墙壁上张贴的一张奖状,是宣武乡授予他“2000年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大户”的奖励。对此,笔者愈加感到好奇,对于他怎么发展高山蔬菜的过程想要一探究竟。

邱官寿告诉笔者,他家1998年就开始种高山蔬菜了,那时村里只有两三个人种,他是村里最早开始种植高山蔬菜的那批人家。那年只种四季豆,因为当时大莱村有人收购四季豆。1999年,村里有30多户人家也纷纷种植四季豆了。到2000年,邱官寿拓展了种植规模,种了三四亩的高山蔬菜,是村里种植最多的一户。他说:

我们以前种四季豆都是自己吃吃,也没有管理,肥料也没有这样用,也没有这样花精力的,四季豆就是自己吃的,一个星期不理,它就黄了。那时我们讲这个东西是不好种的。以后有了金老师和乡镇领导的帮助,派人来指导我们,所以我们现在四季豆一下子种下去管理好的话六七十天就可以成果,管理不好的话也是没有的了。到2000年的时候就是上级党委重视,有这个技术指导我们的产量就增加了很多。1998年开始种到现在都没有停下来过。那个时候种的就只是四季豆,现在我们还种蕃茄,茄子,好几种蔬菜种起来。

(家里)有五个人,儿子、媳妇在外面,儿子媳妇是做饮食的,一年也十几万。好几年回来一次,就是我和老伴两个人在这里。劳力是有的,就是有点紧张,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早上4点钟就起床了,烧饭吃了,五点钟就走了,因为这个采四季豆都是上午的,下午就不收购了的。下午就是管理四季豆,要打药,要除草的,要摘叶子的。这个种高山蔬菜的时候比较长,五、六、七、八、九这几个月都比较忙。要到十一月以后,就开始割稻子,收完稻子,稻草割回家以后才会空闲一点,那时候就种一点罗卜,现在就种四季豆。

通过这几年种植高山蔬菜,邱官寿家的收入比以前高出百分之七十,从开始种到现在每年都有增加。虽然他在村里年纪算是比较大的了,但收入水平还属于较高的层次。每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为了给笔者更直观的认识,邱官寿拿出自己家出售高山蔬菜的帐本来,笔者翻看了他家去年七八月份的四季豆和茄子收入情况,邱官寿家去年仅八月份的四季豆收入就达1818.8元。而7月20日到8月21日的茄子收入达300多元。高山蔬菜的收入非常可观。说到愿望,邱官寿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武义县城建房子。照此发展趋势,笔者相信,他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3.家庭作坊

同类推荐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当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古代人的娱乐和怡情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诗歌,比如戏剧。但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本书就是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古代现场,为你解开影响中国人玩乐的器具和秘诀。本书阅读起来颇为轻松,同时史料准确,故事有趣,可以让你在沉醉于历史的海洋的同时,享受丰盛的知识盛宴。
  • 突围中的农村

    突围中的农村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部引人入胜的书。它呈现的事实,它引发的思考,它展示的人格,都是一般书所难以具备的,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逐字逐句的阅读打动了我,也相信会打动你。这部书对问题的感受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对问题的思考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作者的人格魅力为常人所不及……这本《突围中的农村》(李桂平编写)展现的事实,所引发的思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那些尽管精细却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著作。相信你可以读后收益不少。
  • 私人电影典藏·成长电影

    私人电影典藏·成长电影

    《成长电影》为私人电影典藏系列之一,主要收集了一些经典电影,共收录了100部未成年电影。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冷少夺情:偏爱傀儡新娘

    冷少夺情:偏爱傀儡新娘

    他,将她从国外引回,只为自己处心积虑的报复;她,多遭磨难,只为与家人重逢。当他为他人做嫁衣,却又不甘于心,在爱与恨中追寻,究竟谁得谁失。当背后的恶魔露出爪尖,当一切真相公之于众,她又何去何从。夜月下,他狠狠地攥住她的肩,霸道地宣誓,“安沐然,你逃不掉了。”ps:这次是修改后的昂。
  • 运动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运动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 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穿越之异世少爷的霸道恋爱

    穿越之异世少爷的霸道恋爱

    他到底是谁?她又将如何抉择?这,为何会发生在他(她)们身上,她会等他?还是他早已不在?
  • 我是不平凡的人

    我是不平凡的人

    书籍介绍国际未来最有成就的生物发明家,家电器发明家,环保主义家,有发明神之称的张睿,为了发明环境保护器于3022年四于劳累,年仅22岁。当他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封神大陆的世界里,变成了一个叫做乌贼龙的小孩。在这里人们练习功夫。话说练到顶级也就是一百级时能,能与天同其还可以借助天的力量。这就是神存在的世界。且看这个乌贼龙咋嘛打一片天下。等级分类:入门——初学者——学童——门徒——大门徒——强人——圣王——神人——祖师——终结者入门零级往后每个称号十级..........
  • 无憾

    无憾

    唯有无敌,方能无憾。请叫我钟无憾,我此生无憾。
  • 异界之枪林弹雨

    异界之枪林弹雨

    李浩轩穿越到异界玄幻大陆,这里的强者一掌能覆灭山脉,一刀能斩断江河,一剑能划破九天……天赋出众的人在十三岁就能觉醒魂器,魂器多种多样,有元素类的金木水火土风雷……有妖兽内的巨蟒、毒狼、虎豹、凤凰……有武器类的刀枪剑戟……而来到魂器大陆的李浩轩惊讶的发现,自己觉醒的魂器竟然是一把枪,不是木柄的长枪,而是手枪!最惊人的人,这手枪很能进化!
  • 还没走远的回忆是你的曾几何时

    还没走远的回忆是你的曾几何时

    最令人难过的事莫过于有缘无分,可是欧系若和慕容阳在转了一个圈之后依然陪伴着彼此。有时谁对谁错本就说不清楚,装傻的欧系若却有她的慕容阳微笑纵容,这就是别人羡慕的原因。
  • 逃亡星轨

    逃亡星轨

    林兮棠一直觉得自己称得上是个技术帝霸道总裁,但多年以后她才明白,身边的小伙伴其实一个比一个背景高大上,自己这个霸道总裁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在坑爹小伙伴的鬼(痴)畜(汉)攻势下,林总裁被迫踏上逃亡的道路,她一边嘤嘤嘤哭着喊“不要不要”,一边推倒了整个可知宇宙。
  • 太古仙王

    太古仙王

    身负单异双灵根的徐淼,在村子遭受灭顶之灾后,踏入修真界,历经磨难,只为修仙,却发现成仙才是最大的骗局。仙路断绝,伪仙当道,徐淼的身世终揭开真相,放弃仙格,投身入世,只为应劫而生,护佑芸芸众生。且看徐淼如何突破万难,重掌仙界!
  • 吟动九天

    吟动九天

    天地有玄黄,人类分阴阳。生死有轮回,武道分仙神。寰宇下,一片洪荒浩殇。世间上,情字为之何物。风云再起天骄聚,世人皆为蝼蚁也。一曲吟动夙离歌,一剑挥下毁天地。一刀斩下天涯变,一枪持下扫千军。灭绝天下万族,毁尽沧桑皇海。武动寰宇,倾动九天。舞动绝城,吟动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