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武义在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上,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从1995年开始开发有机茶以来,武义县已经发展了有机牛肉、有机菊米、有机竹笋、有机苦丁茶、有机砖茶等6个有机食品,11个省级以上绿色农产品或国家绿色食品,7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5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这当中,武义的有机茶和高山蔬菜已经成为武义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最成功的实践。
在武义新闻网上曾经有一篇名为《出身讲究的有机茶》的记者报道,生动形象地对武义有机农业的代表产品“有机茶”的“健康”品质进行了描述。比如,有机茶园的选址是要“头上有顶帽子,腰上有根带子,脚下有双靴子”,即周边都要有树木包围,这样的植被分布,旁边不能有生活区、工厂。绝对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或者杀虫剂,转而依靠生物和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也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代之以老茶树枯枝回放,或者使用菜饼肥以及经过认证的商品有机肥来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茶叶加工的每一道程序都严格控制,以保证有机茶的清洁化生产。另外,在出厂前还要对每一批茶叶送到金华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武义检查站检测。随后检查员单独在成品茶中随机取了一份样品,送到了农业部设在杭州的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了检测。最后,每箱茶叶出厂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批号,可以追查到每一箱茶叶是生产的时间以及出产的茶园,对产品能够实施有效的追溯。
由此可见,武义的有机茶作为从种植到加工到最后的上市,都严格按照“有机”的要求做到无污染、高品质,迎合了人们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需求,因而也成为世界茶叶市场的“宠儿”,得到了武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机茶有相似之处的高山蔬菜严格按照生态要求,使产品满足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需求,也为武义打开了农产品的广阔市场。
其次,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逐渐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业开发和生态工程、科技工程相结合,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资源配置,从而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现在,武义在充分利用本地丰富资源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在武义44省道沿线初步形成了百里生态农业长廊。从十里岗到王宅两边低丘上建成了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在王宅、白姆一带形成了万亩无公害茭白基地,俞源一带5000亩有机茶示范基地正在抓紧建设,坦洪、桃溪两边的高山上建立了万亩无公害高山蔬菜基地,桃溪至柳城两边旱地上建立了万亩蚕桑基地。这条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一片蔚为壮观的绿色海洋,不仅成为推动了武义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优化武义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此番景象,容易令人联想到西欧等发达地区成片规模农业。总的来说,武义的生态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传统的农业走向生态的农业,对于武义这个农业大县而言,是质的改变和飞跃,也是武义生态家园建设的重要因子。
3.生态工业:无污创环保
当今,“生态”所要涵盖的还要包括工业,工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否则,工业就会成为生态的最大破坏者。
武义工业的起步比较晚,1998年以前都是以国营企业为主,包括棉纺、化工、水泥、农业机械,民营企业规模都很小,数量也不多。总体上来说,工业对于武义的环境的影响并不严重。从1999年开始引进第一批永康企业,到2001年正式开始工业大开放,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武义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变后发为优势,从一开始就避免以牺牲环境来换发展的道路。
笔者对原武义经济开发主任进行了访谈,就武义在今天发展工业过程中如何做到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进行了交流。此间,笔者常常为当中一些做法的智慧所感动:
我们的工业开发,基本上是在保护原有地貌基础上进行的,山、河流我们都不去破坏它们,要尽量保护好原状。因为生态这个方面是基础,如果破坏了,以后永远都弥补不了。所以我们工业这个大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建设就是能够保持原状的,就尽量保持。这就是我们第一个要做到的。
第二个就是在我们工业区内,禁止进入污染企业。我们建立工业园区后,就强调不能只求效益不讲环境,不然的话,最后就会影响到我们整体的投资环境。最典型的就是2000年我们拒绝了温州的一批企业。这批企业大概有五十多家,是制皮革的。当时温州为了提高它自己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想把这批企业向外转移,想整体搬迁到武义来,建立一个温州工业城。当时提出的五十家企业规划用地是四千亩,年产值是20个亿,税收是8000万。但是最终考虑到我们武义这个环境,考虑到我们的提出的是生态立县,我们就拒绝了。这批企业后来迁到了丽水去,去年我们到丽水去看了这批企业,一看就四五十个烟囱在冒黑烟,整个天空都灰的,看不见蓝色。丽水的老百姓都闹了几次了,所以丽水现在就知道这个苦了。那我们当时的选择就是正确的。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
第三个就是我们提出要建设花园式的工厂。这是2001年提出的,那时我们就要求每个工厂先规划,要企业的效果图,我们限定绿化面积不低于用地面积的35%,因为我们也考虑到企业也是一个小社会,它有个好的环境,对企业各方面都好。后来国家对于企业绿化用地面积进行了控制,降到了20%。有说土地绿化要控制在20%以下,现在是国家有关规定变了武义也下降到20%的面积。这里的企业不达到这个指标的话是通不过去的。一审他绿化率就有记录。建筑面积要45%上,绿化率35%以上。我们的企业基本上都达到这个标准。去看一下“正点”、“美特”,都是很漂亮的花园企业。2002年至今,已有30多家企业荣获了县“花园式企业”称号。
其他方面的,像我们现在在做清洁生产试点工程,对于4家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像“三美化工”就已经试点成功了。40家生产门业的企业,现在有15家开始这样子的污染监控生产。
这些举措而今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呢?对于武义的工业而言,走生态工业的道路,使得武义的工业发展前途非常看好。一句话,越环保,企业发展就越健康。因为发展环保生态的工业非但不会受到国家的限制,而且还受到鼓励。一旦生态的工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就有利于清洁工业的进一步聚集,形成更大的规模。如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得武义的工业和生态环境能真正取得协调发展,也为武义生态家园的建设解决了后顾之忧。
上述林业、农业、工业上的各种努力对于武义生态家园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几乎是要包罗万象的。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等方面都是需要一起配合规划建立的。比如,就武义目前兴起的旅游业而言,该产业就是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最佳产业。“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在为武义经济增收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保护了武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并使得当地人们进一步参与到环境保护上来,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生态效益型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此外,生态家园的建设最后还要落脚到生态人居上。武义自古便有像俞源和郭洞这样的生态人居的典范,现在,为了建设一个真正全面的生态人居的武义,武义以城和乡为目标,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活动。县城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山立城中,江水穿城过”的精品生态城的面貌;农村在省级生态县的建设过程中,整个人居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到2005年,武义县被评为市级生态建设先进单位,12个乡镇通过市级生态乡镇创建,大溪口乡通过了省级生态乡验收,58个村被命名为县级生态村。农村的传统面貌因此而起到很大的改变。在发达国家所见到的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在中国的大地武义县逐渐开始呈现。
凡此种种都表明,武义的生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来的失衡到现在重新回到平衡,一个生态家园的图像开始展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小溪逐渐汇集成河流的过程,尔后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安排。这个安排,可以用“生态立县”战略来概括:一方面,它的提出是武义生态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一经提出,便又使武义的整个生态建设成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安排。
三、生态立县:生态家园的发展战略
如上所说,武义生态的转向,不能离开“生态立县”这一发展战略。武义在上述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等方面的努力成果,构建了武义生态家园的基本格局。这个基本格局的确立蕴含着理性的思考所做出的历史性的选择,是武义县走“生态立县”之路的基础,同时也是其结果。
1.“生态立县”战略的确立
从建国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中期,武义都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县。且不说在浙江这个相对富裕发达的省份中她居于后位,就是单单和周边的义乌和永康这样的县市相比较,也差距颇大。后发的县往往为了寻求发展、迎头赶上,而在战略上偏重发展工业,把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目标,片面重视经济GDP的增长,环境污染或者破坏则往往会忽略。然而,武义近些年来借助“洼地效应”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却不急不躁,把“生态立县”和“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并列为三大发展战略来考虑,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就力图突破过去老旧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努力达到在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保持或者建设更好的环境,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这一发展战略正是当今新农村建设的立基之举,是时代赋予当今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的任务,是区别于已往的乡村建设的一个最大的要素之一。
除了上述“他山之石”的经验所得以及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乡村建设的要求之外,武义提出“生态立县”战略还有其自身的基础。首先一点就是武义县的后发优势。诚如凡事有利有弊一样,“后发县”所意味的贫穷落后,反过来也保证了相对健康的生态环境。武义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不是很大。武义境内大部分地区都保持比较好的生态面貌。在这种良好的生态基础上走“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显然要比那些环境已经被污染、生态已经被破坏的地区要来得轻松。至少不用另外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去治理环境。站在后发县的位置上,武义已经看到了环境资源这个无形的资产。其次,就本身的生态资源的质量而言,武义走“生态立县”的道路亦是明智之举。尽管历史上武义生态遭到过破坏,但是,相比较周边的市县而言,还是一个生态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
2.“生态立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
因此,在国内外开始纷纷倡导“绿色GDP”,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时,武义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的环境资源等的情况,不失时机,于“十五”计划之初提出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生态立县”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详细的规划,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以及总体目标。武义县于2001年开始设计《武义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于次年送审;2004年,武义县人民政府在《武义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基础上,正式出台了《武义生态县建设规划》(2003-2020),对于武义的生态建设进行了总体的布局。该规划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武义摸索和寻求生态立县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指导武义进一步进行生态家园建设的总的指导纲要。
《规划》指出,武义的生态立县要从国家、浙江省和金华市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和战略部署出发,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于武义县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以生态经济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理论为指导,以增加生态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武义县比较优势,加强对外开放,积极推动跨越式发展,培育以绿色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基础布局,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自然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活力,保障武义县的生态安全,增强生态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把武义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县。
其总体目标是:通过生态县建设的启动、提高、深化三个阶段,至2010年前,全面完成并巩固生态县创建任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将武义县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培育市场化的融资体制,开拓金融资源,依靠体制与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全面增强区域竞争力。按循环经济理念完成对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完成农业的产业化进程。结合城镇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通过多方融资、增加投入,完成一批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工程。全面推进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旅游名县,生态文化特色县”。
在此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教支撑,体制创新的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
诚如武义林业局局长包宏斌所言:“生态是资源,生态是优势,生态是形象,生态是商品,生态是品牌,生态是市场,生态是文化。建设生态县,打造绿色武义,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生态立县”战略的确立,是武义生态家园建设重要举措,也是武义在处理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在制度上的合理安排。
四、生态家园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