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螺取珠。每年的十月中旬开始就是当地开螺取珠的时候,这个过程一直会持续到十一月份。这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在忙着开螺,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场面颇为壮观。同时也有很多的广东人来到黄稍村收购珍珠。2004年听说珍珠的价格卖得不错,有两千左右一斤,村里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个案2(实地调查)
内容:开螺取珠。
时间:2004年10月5日下午3点。
地点:黄稍村
笔者到赖支书家的时候,看到在院里聚着很多大人和小孩,这些人都是支书家了亲戚或是邻居过来帮忙杀珍珠的。支书早上开船出海把珍珠螺运回来后,他们就过来帮忙了。
他们围着一筐一筐的珍珠螺坐在一起紧张的工作着。一般来说是三个人作为一个小组,其中分工各有不同,一个人负责开螺,一人负责取珍珠,还有一人负责把螺肉从珍珠螺里取出来。
负责开螺的人左手戴着手套,这样是为了防止被珍珠螺表面的刺或是螺刀割伤手。右手拿着长约8厘米的螺刀,刀锋和刀柄各有4cm长。这种刀过去都是自家拿块铁自制,而现在可以在市场上花一元钱买到。开螺时也是有些技巧的,用刀片顺着螺贝顶端最薄的地方切进去,然后顺势把刀片尽可能贴向珍珠螺的一边,用力把刀柄向侧旋转90°,螺贝就被打开了,这样可以保证把螺肉都挤到另一边。
取珍珠的时候,用姆指从螺的顶端伸到螺肉里摸出珍珠来,并不是每个珍珠螺都有珍珠。取出的珍珠放到一个小碗里,然后把珍珠螺放到另外一个塑料盆里。第三个人则会把螺肉从珍珠螺里分出来,然后放在另外一个的塑料盆里。
不时有街坊邻居会过来要些螺肉回去吃,听说以前珍珠价钱高的时候,都是把螺肉拿来送给亲戚朋友,而现在不同,很多家庭都拿来卖钱了,一般生螺肉是四五元一斤,晒干了的是十多元一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收回点成本。
“在非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大多以互惠为基本原则,人们工作并不是希望即刻得到报酬,而是双方记在心里,日后受情的一方找个机会回礼。同样,促使大家在一起劳动的因素可能和我们不同。雇工对雇主的责任、怕得不到工钱或被开除的畏惧心里,并不是促使他们干活的主要动力。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动力是勤劳的习惯,是同伴对懒惰的责备;和大家一起干活时的歌声和谈笑减轻了他们的辛苦,带来娱乐的气氛也使他们更愿意干活。”[2](P58,60)在这次调查过程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过来帮赖支书开螺的人他们并不期望从中得到金钱这样的报酬,要说有报酬的话,可能就是干活过程中的一顿饭或是日后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忙,这样的回报显然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大家的彼此交流无形中加强了邻里融洽的关系。
(5)珍珠养殖业的一点变化。据当地人的介绍,计划经济时代的珍珠养殖业主要是由国有企业经营。当地的村民大多都过着在养殖场上班领工资的生活。但这样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末这些国有养殖场纷纷倒闭,取而代之的是每家每户个体养殖模式。进入九十年代,这种模式达到了顶峰并且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当时全村村民中有90%的人从事珍珠养殖,92,93年的时候,珍珠的收购价格达到了8000元一斤。那时珍珠养殖大户一年的收入五十万甚至百万也不奇怪,村里80%的楼房都是靠那时养殖珍珠赚钱盖起来的。而现在情况远远不如过去了,究竟发生那些变化,也许从以下个案中可以得到答案。
个案3(个人访谈)
对象:杨先城,男,38岁。
时间:2004年7月15日早。
地点:黄稍村杨家
“并不是每个养珍珠的人都可以赚钱的,每一年都是有些赚钱,有些亏本。一方面和插螺工人的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也有来自自然的原因。像在海边几乎年年都会有台风,如果台风是在十级以下就不会对珍珠造成损失,十级以上的话珍珠笼就会全部被打翻。另外就是水质和气候的影响,由于近年来有些人炸鱼和毒鱼,还有过多的人同时一起养珍珠,造成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原来养一万螺可以产出三四斤的珍珠,而现在只能产一到两斤,而且珍珠的质量没有以前那么好。
去年碰上了台风,再加上珍珠价格一年不如一年,一斤珍珠只买一千左右,而一斤珍珠的成本就大概是一千五,所以去年我投资了两万多结果还亏了一万。2004年我把家里的老本都投资进去了,如果还是像去年那样,那全家人就没饭吃了。这也是没办法,一家五口人的开支很大,大女儿正在南康中学读高中,二女儿在读初中,小儿子在读小学,他们光是学费一年就是两千。
我早就不想养珍珠,可是做点别的也不可能。养虾之类的要求成本大,技术高,肯定做不了。想抓鱼也不行,因为鱼已经很少了,不像以前,大概在80年代末的时候我出来做海时,一个晚上出去可以抓到两三百斤鱼,每个人能得两百块,而现在能赚几十块钱就不错了。现在就盼着奥运会,希望到时珍珠的价格能有所回升。
现在全村从事珍珠养殖的人有70%左右,比起1993、1994年前后少了很多,那时全村有90%的人养珍珠。有些人是因为珍珠养殖太辛苦,如果家里有些资金就做点小生意而不做这一行了。另外就是有些人是由于出现了经济上的纠纷而没有钱在继续养殖。管理妇女工作的陈主任就是因为有一年把养好的珍珠给朋友拿去卖,可是朋友说亏本了,结果三万多元的珍珠一分钱也没有收回来,从此以后也就没有钱再投资。当然也有很多人养珍珠赚了大钱,他们有些是在这里盖楼房,有些是到合浦或是北海买房子,不过一到村里举办什么大型的活动,或是碰到灾害需要他们帮助时,他们都会慷慨解囊。像这里的中学和小学都是村民捐钱建起来的。”
如果说城市人谋生更多是依附在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那么从以上个案中,不难发现村民的生活是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然的变化将决定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个角度看,珍珠的养殖又像是一场人与自然之间的赌博,在这当中村民的生活比起内地的农村有更多不确定的因素,要么可以赚很多钱,要么亏得血本无归。一部分人由于有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条件,可以选择其他行业,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珍珠养殖不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行业,而是一场你不得不继续的冒险游戏。
2.其他养殖。这里主要指虾苗,食用螺,鱼苗等养殖业,应该说从事这类养殖业的人不是很多。从以下访谈中,或许可以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个案4(个人访谈)
对象:谢庆国,男,38岁。
时间:2004年7月15日早9:00。
地点:黄稍村谢家
“我主要是养殖橡皮螺,养这种螺只要把螺苗放在深海区,让它它自然生长就可以了,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这一行。一方面,由于是在深海区养,所以要办滩涂证,一般是100元一亩。但如果你只能100元办一亩的话,那就挣不到什么钱。可是如果有关系的话,花一百亩的钱办下1000亩,这样的话才有做头。另一方面,为了防偷,养这种螺必须要花钱请人帮看螺场,大概是每个人一个月五百左右吧,我请了2个人帮我看螺。有时会碰到一些人开船过来偷螺,看螺人发现后阻止也不听,可以说就是抢螺了。在这种情况下,当你知道后,必须有能力叫派出所或叫上一帮村里人马上赶到现场,抓住抢螺人,罚他们的款,没收他们的船。他们知道了厉害,以后才不敢再动你的螺。
这种螺在禁渔期或是过年的时候可以卖到30多块一斤,主要是卖到北海市的饭店里,所以这个时候,都会抓一些来卖。
现在很少有人养虾苗了,因为市场需求少,而其他地方养的人又太多,买不起价钱。还有就是养虾苗要求投资多,技术高,稍微没有养好的话,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死亡,养虾的时候为了防止虾苗生病,都会放一些抗生素之类的药,可是有时这个度很难把握。放少了起不到防病的作用,放多了又通过不了卫生部门的检查。有一年这里出口一批虾苗到日本,可是就是因为虾体内抗生素含量超标,不能过关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现在海边有很多荒废了虾苗池。”
从以上个案中,不难发现,尽管食用螺的养殖以及虾苗养殖有高利润,可是由于风险大,投资多,要求技术高以及需要种种的社会资源作为后盾,普通的老百姓显然无力从事此行业。
3.浅海作业。浅海作业主要包括打鱼和挖沙虫、红虫等生产活动。据当地人介绍,过去这里很多人靠抓鱼为生,在89~93年,渔船达到1000只,几乎每一户都有一只。由于鱼虾只有到了晚上才出来找东西吃,所以大家都是半夜出海抓鱼。有时就算是下着大雨也要出海,从凌晨三点出海到第二天下午的三点才能回来。一般一个月可以出去十五到二十天左右,这主要是根据天气来定,如果碰上台风天气就不能出去那么多次了。一旦出海打鱼的话就没有什么空闲时间。因为每天抓完鱼回来就已经是第二天清晨了,随便吃点东西就马上睡觉,睡到下午起来吃完晚饭,休息一下又要马上出海。由于鱼少,有时一个晚上能抓到几十斤就很不错了,有时只能抓到几斤,其中有些是很小的鱼,价钱是非常的低,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在专门靠抓鱼为生。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严禁炸鱼,毒鱼,电鱼,一经抓获,罚款五千并且要没收船只。另外也规定了六月到八月是休鱼期,以便鱼类的繁殖。
在村里有人是专门从事收鱼的买卖。收鱼的地点是在海边的一间木头和砖瓦搭建的一间屋子里进行,渔民们把打上来的鱼拉到这里,收鱼人称好斤两后就把鱼放到一个装有一大块冰的蓝色塑料桶里。现在打的鱼大部分都是沙钻鱼,这种鱼收来的价格大约是十元一斤。收完鱼后,马上开车到合浦,把鱼卖给那些商贩,那里的价格大约在十二三元左右,如果在北海卖的话大概是十五元左右。少的时候一天只能收到二十斤左右的鱼,而多的时候可以收到好几百斤。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生产活动是挖沙虫和红虫。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在海滩上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许多人,大多数是小孩和妇女,男性少一些,毕竟这个劳动比起出海打鱼轻松了许多。他们都带着草帽,拿着一个用塑料线、泡沫自制的小桶。所使用的工具是自己用木头和铁块做的,他们也把它叫铲,可是这种铲和我们平时劳动用的不太一样。一般的铁铲的铲面是正方形的,而这种铲的铲面是一条长约30公分,宽四五公分的铁条,像是长矛一样,这也许是为了在挖的时候尽可能的铲到最深处,这样才有可能挖到沙虫。在铁条与木头交接的地方,向右横出一块十公分左右长的铁片,这个是用来把脚放在上面发力的。
有的人挖纸钱贝,这种贝很便宜,只卖7毛钱一斤。有的人是挖用来做鱼饵的红虫,收购的价格是18元。从早上6点挖到中午有时也挖不到1斤,因为挖的人很多,而且这种虫只有像蚯蚓那么大。最难的就是挖沙虫,要挖到很深才会有。而且在烈日下,一挖就几个小时。沙虫的数量近年来急剧下降,沙虫价格涨得非常快,一条像中指大小的沙虫已经涨到1块一条,如果一天能挖到十几二十条,就已经很不错了,有时只能挖到4、5条,有时一天一条也挖不到,那这样就一分钱收入都没有了,可见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
4.农业种植。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木薯,地瓜,花生,原来还种甘蔗,可现在很少人种了,因为有一年甘蔗种得太多,好多都坏在地里和公路两旁,而且这两年收甘蔗的人也很少。这其中尤以木薯种植最为普遍,几乎家家都种,村庄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一望无垠的木薯地。
木薯的种植过程大概是:每年二月或三月开始播种,播种时间大概十天左右,这要根据各家的种植面积而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概是每隔一个月去锄草一次,刚播种的时候,经济条件好的可以施点肥,这样的话木薯会长得比较好。施肥在2月~10月之间只需浇三次即可,分别是植种、八月和十月,以1亩来计算,每次施肥大概要3袋或4袋化肥,平均每包化肥25元,这样下来成本就要2百多,所以按一亩收1000斤,每一斤木薯收购的价格是四角的话,也就只赚200多块。有些人可能种十亩,那就可以赚多点。
个案5(实地调查)
内容:木薯种植。
时间:2004年7月25日下午五点半。
地点:黄稍村木薯地
今天和房东叶阿姨一起到她的木薯地施肥和锄草。叶阿姨种的薯地在黄稍中学的门口,原来她有很多亩地,可是现在家里人手不够,她一个人种太辛苦,所以就把它分给其他亲戚了,现在种一点主要是留给自己吃的。
我们来到木薯地是下午5点半,当时太阳还很大,可是在绿油油的地里,有很多来做农活的人。叶阿姨告诉我,之所以这么多人都种木薯,一来这里的气候比较适合种,而且每一年人都会有人来收,所以收入也比较稳定;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种木薯,而假如唯你种了其他的东西,那就很容易被偷,但现在家家都有木薯,别人就不会偷你的,这个听起来倒是比较新鲜,没想到是这样防止小偷的。
叶阿姨的木薯有十二行,不到一亩,但每次来锄草施肥都要连续干几天。施肥时要先把肥料倒在一个塑料桶里,然后由另外一个人用铁铲在木薯之间的土壤上铲开一个小口,然后抓一把肥料撒到土里,最后再把铲开的小口用土盖上,然后依次进行下去。刚撒完一行我们就满头大汗了。木薯现在长得差不多有人那么高了,在地里呆久了,感觉就像在蒸笼里一样,浑身都被汗侵湿了。
给木薯施完肥后就开始锄草,主要是把木薯周围的杂草去掉,以免它吸收过多肥料而影响了木薯的生长。叶阿姨告诉笔者,过去很多人是用粪便来施肥的,但是如果木薯种在离便池很远的地方,挑起来就很辛苦。而肥料就轻松许多,所以现在大部分人都愿意买肥料。
在黄稍村,几乎家家都种木薯,除了自己家里人吃之外,还会有很多厂家来收木薯回去做饼干之类的食品。对于穷人来说,木薯不仅是一家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而且有时也是他们满足温饱的主要粮食。而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来说,种木薯更多是成了妇女们一种劳动锻炼的方式。然而,每当碰上台风或是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常常使木薯大面积的死亡,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木薯种植业,利用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应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