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放逐山林的山鸡:斜阳岛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不过方式不同于陆上的家中笼养,饲料促长,而是在山岭上置窝于固定地点,把鸡放逐于山岭灌林中,在每天的傍晚才拿食物上山喂养。这就使得他们所养的鸡具有山鸡的味道。听说,广西电视台有人去岛上拍摄节目时,他们就很赞赏斜阳山鸡,个大,口味脆美香甜,吃后回味无穷。要卖到十几二十块钱一斤呢。
(3)功能各异的屠宰:一般岛上的肉猪和肉鸡大抵留节日或重大的迎神赛会杀祭或平常仪礼之用。也有数量多而拿到市场出卖的,不过没纯粹出于市场交换目的而养家禽的。肉猪也是为防备台风袭岛造成交通瘫痪而致物流不通时改善营养结构而用的。届时在村内屠宰,不过大多是四五个人合伙宰杀,因为要杀一头即使只有一百来斤或两百来斤的肉猪,也常会卖不完,这就得有几个人一起分担亏本的责任——摊分剩余的猪肉。
4.残缺的商业经营
(1)惟一的店铺
斜阳岛上只有一户陈姓人家开了一个小卖部。它刚好位于“7”字形村落拐角,是一间约12平方米的普通瓦房,没有专门的统一货架,货物的摆放没有陆上商店的整齐、清洁。货品也不是很丰富,大多摆些香皂、牙膏、洗衣粉、糖果、酒盐酱醋等日用品,品种很不齐全。这些商品多是储备期较长。进货频率一般不比陆上几天一次的高,价位则比陆上稍高几分或一两毛左右。可能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顾客所购物品有限及没有形成竞争机制所致。再者,一般进货得有交通船行走,或哪一家的渔船去涠洲岛时方可搭便船前行,但如此一来,岛民宁可让人在涠洲或北海代为批量购买——这已形成了一种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的互动代购模式,而很少甚至不愿到小卖部去购买。
(2)古朴的市场
斜阳岛上要说有市场的话,那也是不固定的自发市场,并没有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因素。其中主要有极不固定且很少发生的猪肉市场。一般要在台风来临、多日不走交通船、岛民访问(人类学意义上)市镇频率几乎等于零,抑或节日等诸如此类特殊情形下基于改变营养结构才会有几个人合买某户人家的一头肉猪宰杀并于村中央设陋铺摆卖,这就形成了这里所说的原始猪肉市场。
斜阳岛上有许多户人家养牛,按平均数来算,每户大概有两头牛左右,有的会有一群,带牛犊约四五头。而养羊的只有杨桂军一家,约有一百只左右。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等牛羊长大后,只能遥望北海或广东外地的商人开大船过岛来收购。不过外地商人大多是在外面做工的岛民介绍过来的,这样这些拥有中间人身份的岛民会从中得到中介费。因此商人们有可能会把价位故意压低,从中谋利。
二、朴素滞后:斜阳岛疍民的经济生活
过去岛上疍民生活很是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解放后岛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对陆上来说,不稳定性、朴素性、保守性、滞后性是其现在生活的显着特征。或许,生活上的不稳定性是因浅海作业多受天气和运气等因素影响使然,朴素性是原始的作业使然,保守性是封闭的孤岛环境使然,滞后性是前面三者之综合使然。
1.崇简尚朴的服饰习俗
岛民着装尚朴、宽松、方便,且以短袖衬衣或普通T恤居多,少有时髦的衣饰。特别是炎夏季节,男子大多光膀,着简朴短裤,在家更是多赤脚,或穿拖鞋。妇女也少有带耳环或手镯之类的饰物。小孩则是穿小T恤衫和小短裤、小凉鞋。大人出外作业多半戴席编帽或典型的疍家帽,即一种用竹编成的帽檐深而下弯的帽子,用一根绳子连过下巴一绑就可防风吹落,这是至今沿海或内河疍民仍普遍带的帽子。相比之下,旧时几年都少得做新衣,穿的多是破破烂烂、缝缝补补的衣服,现在陆上的普通服饰早就传入岛上了。有钱一点的,家中男女老少都可穿上稍为时髦的衣服。
2.早粥晚饭的饮食习惯
岛上居民过去多吃番薯粥,少有米饭,生活很艰苦。如今境况已有很大改善。一般是一日三餐,早上和中午两餐喝白粥,若家中有岛外的客人,一般早餐就会稍为讲究一点。如笔者住在村支书邓勇家,每天一大早邓嫂就已经准备好了自制的凉粉、凉茶等解暑的点心或饮料。但早餐和午餐多以咸鱼为菜,晚上以白米饭为主食,平常为咸鱼一盘、素菜一份,(多为冬瓜、大白菜或萝卜),再加一个便汤,若有人出涠洲镇或北海市,菜会丰富一点,会添加一份肉(多为猪肉),素菜品种也会更改,不过除了当天晚上可吃叶类新鲜青菜外,其余多为耐储的菜类。
早餐时,一般不会打招呼,除非是客人。在开饭时,一般要等全家人到齐了才入桌共餐。男的大抵坐在一边,这倒不是男尊女卑之故,而是出于共饮烧酒之便,因为岛上的成年男子晚餐时大都要喝烧酒,这与其他地方的疍民一
样,大都是为了壮胆强身健体。不过没有陆上的碰杯和换杯之习,而只是话语上的表示后的自斟自饮。喝酒时尚自量,不会有陆上一些地方劝酒时一醉方休的勉强。但小孩和妇女一般都不喝烧酒,除非是饮料类。若有剩菜,常会留到第二天吃,特别是耐储的青菜和肉类,不象陆上倒给猪、狗吃。剩饭则拿来煮粥。小孩吃饭时碗里不能随便剩饭菜。
节日里,则会多炒几个菜或烹制一些风味食品,改善生活。如春节大多包粽子、做年糕等。
3.自成一体的居住格局
斜阳岛的居住习俗,在村落格局、民居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划一的村落格局
由于斜阳岛四周都是山岭,故房子多背岭面谷而建在岛的中间低谷地带。田地就分布在房子的前面地带。整体建筑为较高的砖瓦排房,这是20世纪60年代政府统一建成而沿住至今的老房子了,故均为陈旧的老房,自己起的新房几乎没有,要是有也只是一个小厨房。厨房就建在房子的前面,虽然是自己建筑的,但也大部分是接连成一排排的。以前喝水要到灶门港口附近去接从崖壁上流下来的水,由于水流如滴,故连夜等水是常有的事,且回来还得小心翼翼地节约使用。后来才挖了井。再后来,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才有自来水。
(2)陈旧不堪的民居
“斜阳人”(自称)过去多住低矮的茅草顶粗糙砖房,故常有淋雨之患,至今,这种房子还存有一间,不过已不住人,而是被当作厨房来用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政府统一为他们建了整齐的砖瓦房,人人都可按人口依瓦行分面积而建房入住,这些房子构成了现在的民居特点,即每一户的房子都连在一起,一般是前后各一排,由于地势和走道之故,形成了五六排整齐的房屋,每排约10间左右。整间房一分为三,入房门正对面为祖宗堂,中间全为宽敞的厅堂,厅堂两边为居室。一般父母居左,子女居右。但只要不下雨,夏天人们大都用网床(蓝色的粗网纲编就在木架上的网床)在院子里睡,夫妻也睡在较宽的网床上,一大排过去,在晚上看起来,很是壮观。
现在私人做房极少数,不过有史以来,在建房时自成一套规则。如建房模式一般是:选房点——定日子——下地基——立门(加祭拜仪式,还放鞭炮)——横梁——上瓦——封顶等等,且大多是请村内善砌砖盖瓦之中青年或亲戚来帮忙,房主请吃中午饭和晚饭。而且据村委主任邓勇之父邓伯说,在建房过程中,有一个内在的神秘法则,做房师傅可以在建房过程中做手脚,而致房屋漏水,据说这是有冤仇之人间接实施报复的一种方式,漏水尚在其次,重者据说这可以让住在屋里的人遭恶运等等。这是房主在选做房师傅时必须留意的地方。
个案2(个人访谈):
对象:邓崇雨,男,78岁,村长邓勇之父。
时间:2000年8月29日。
地点:斜阳岛邓家。
房子是67年建的,68年开始入住。有的68年还不得,总共建了三年时间左右。做屋就圈瓦行,挖地基等等。屋都是一样。以前做的时候屋内的上部留有空间。你自己拿横条来搭做第二层。以前的屋,不知是七几年或八几年,台风都把瓦刮走了。后来私人才买来横条固定屋顶。以前拨钱买的是杂木,我们还到北海上面的木林去搞木材。没有枕木就用杂木。后来台风又把屋顶的瓦木都刮走了。台风很大的,我们还跑到部队那里去和他们一起吃住呢。台风过后,屋顶都给刮烂扫走了,这样才自己出钱,买瓦,换枕木。门前的小屋就是自己出钱做的。现在的横条都是后来钉上去的。有横条就好了,下边的瓦台风就吹不走了。
那时政府分屋地是按人口对瓦数来划分的。先抽签,后排顺序。如我是八个人住的屋,就是八四三十二行瓦,每人四行。屋子分三部分,中间为十三行瓦宽的厅堂,两边就做十行瓦的房间(后来政府又加一行瓦给我,就是三十三行瓦了)。那时我想(堂)宽些可能好点,所以我就缩房间,中间(堂)占十三行瓦了。一般不得做十行或十二行瓦宽的房子。你可以做十一行呀,十三行呀,或者十五行呀等等。你有那么多的行瓦数,怎么个缩法,这就在于你主人来做了。那时是这样,你多少个人,就给你圈量。圈到了就挖墙脚。圈瓦行,圈几多深,几多角度,角度怎么个圈法?自家屋不同公家屋的圈法。公家屋就兴四四方方的,都是九十度角的。我们自家屋的就放斜一点,屋角就不够九十度,现在是八十八度。有的不懂圈,圈屋后背的墙角方方正正的,很宽,不向内沉,就不好,不沉财,不发财,你做得多少钱都不够。住家屋就是这样了。
关于量墙角,拉线的时候,自己可稍为斜一点点。下墙角的时候,是先从前到后,从左才到右依次挖定角度。中间墙就好比是祖公(放祖上灵位之地),选的石头块块都要相对平整,砌的要密实紧凑,不能留有丝毫裂缝,要不然裂缝对着门口(就不吉利了)。不过现在不砌石,而是砌砖了,如现在的门口,对的是屋里的中间墙,你门口放置的门槛石基本上都要正对屋内的中间墙。现在中间的门口对着外面的路口,你要是门口放置的石头显得对于屋和路不对称,那就不行了。
对于瓦行,下底的墙要对上面的瓦行才得啵,瓦行刚好对着一路墙,墙间有房(墙间合围为房),三间屋就四面墙,砌起来的瓦行刚刚对着底下的墙才得。要不然,墙是减改不了的,你可以往你这边向内超出,却不能往外超出。人家会做屋的,(内行人)来到这里就看得出来了,所以做屋也有一个路规。有的做屋师傅会算计你,比方说,有的如果和你不是那么要好,或以前和你有过节,你去请他来做屋,做到瓦面时,他会整你,让你的屋漏水,漏到床头来。那些泥水师傅要是和你有什么意见的话,他们也会在封顶时故意整你的房屋漏水,漏到床去。你又不会发现。他拿什么来作手脚。我曾问一个姓陈的小伙子,他“老豆”(父亲)是一个工队的,后老豆让他跟着自己学。他说,做时,人家要是与他不合,他就会拿一条索子(绳子),在固定位置绑一个结,等做好行瓦后,批灰的时候,就放绳子下去跟着批灰。石灰要好久才得干,还湿湿的时候,就把绳子拉出来,里边形成一个洞。瓦行的水流到那里时,由于他只拿灰盖住表面,所以水就随着洞流到床来了。你不知内情,就用灰在床围那里补了,殊不知人家是在上面作的手脚。不过那只是小事。
在涠洲“云隐”(谐音)村有一个是他的兄弟,原来和他有意见,后这个兄弟叫人家去帮做屋,他就偷偷地去整人家。到砌石的时候,在第三和第四级间他用妇女的头发来,打一个结,放在里头,那些泥水工也不知道。等到屋做好以后,入住的人就会交上厄运。后来家人买东西去纳仙(作法求卦卜知),过了许多年,到去年吧,才查出来。那作手脚的人真的很坏的。那时他还威胁说,你要是查不出来又怎样?听说最后两方打起来了。原来他们是两兄弟来的,只不过后来屋主与他关系搞得不好而已。
以上个案邓伯表述了斜阳人从60年代至今传统犹存的一些居住规则,包括居住变迁,分配原则,建房法术等,依人口按瓦数定量分配原则或许是基于当时斜阳的具体情况和政府的统一政策,而建房时师傅作法报怨之说,具体做手脚致屋子渗水及其负面例子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不是偷偷作法后真的会给房主带来厄运以达到个人报怨之内在之目的呢?或许这只是斜阳疍民在宗教信仰上的一种反映,是他们利用对某种不可预测之灾难所作的一种合理解释而已。
4、不事铺设的器用
斜阳疍民家中很少置设家具,室中最多是一张床,一挂蚊帐,一张席子,有的还会加一个简单衣柜,大多人则是在室内拉一条线挂衣服。由于是村委自己发电,电压较低,故照明用的多是普通灯泡,瓦数也很低,且每天晚上7点半才发电,到11点半就停电了。卧具跟陆上的差不多,但夏天则习惯于在院子里露天睡网床。网吊床是一种用粗胶丝织成的长网兜,两端系于树根,一般只可睡得一人。网床是一种当地夏天特有的一种睡具,用两根直径约四五厘米的木条平行着作架,架上编织着粗胶丝(编织技术和织网的一样),架的两头各支着两个由两根木条交叉而成的支脚。网床大的和陆上的双人床一样大小,可睡得两个成年人,小则可睡一人,亦有专为老人或小孩而制的网床。只要燥热的晴朗天气,晚上在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就会有一长排的男女老少睡在网床上,看起来很是壮观。
5、落后不便的交通
斜阳岛的最大难题在于交通。过去部队驻扎时建成了灶门港和婆湾港,并修了港口附近到营地的路,后来村中人又铺建了从村中央到两个港口的路,其中到婆湾港口的路全部为水泥路,到灶门港口的只有近村的500米左右为水泥路。还辟开了村后正对的往东部湾去的路。作业交通大多为肩挑,但要是运输较笨重的货物,如石头等,则用仅有的一部约有几十年车龄的老式拖拉机拉运。由于岛上面积较窄,故出海作业多是走路,虽然从村口到港口还要走几十分钟的路,但村民早已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