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3700000013

第13章 秦汉汉族风俗文化(1)

一、秦汉汉族风俗文化的历史背景

1.秦汉汉族风俗文化的时空范围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始自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皇朝,终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共441年。秦汉时期,从总体上说,统一是时代发展的主流,但其间也出现过短暂的混乱和分裂。秦王朝,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到公元前207年冬子婴“奉天子玺符”降刘邦,共享国14年。秦帝国灭亡后,反秦势力分裂成楚、汉两大军事集团,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在“泛水之阳”称帝,建立了汉朝,是为西汉。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代,建立新朝。在推翻新莽政权的斗争中汉宗室刘秀脱颖而出,陆续剪除诸雄,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是为东汉。公元190年,董卓进京,废少立献,各地割据势力趁势而起,东汉帝国土崩瓦解,名存实亡,整个社会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淖之中。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东汉帝国正式灭亡,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的国土疆域,汉武帝时东北与三韩接壤于朝鲜半岛中部,北至阴山、长城与匈奴、乌桓接壤,西北拥有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地,西南有四川盆地和哀劳山东北之云贵高原,南有岭南、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中部地。秦汉时期汉族风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大体以此为限。

2.秦汉时期的社会特点

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特别重要的时期,从秦始皇统一,再经西汉、东汉两代共400多年的发展,为我中华民族在民族、疆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对汉族的形成及此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察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齐国,完成统一大业,称始皇帝。全国统一后,秦积极开拓疆土,北伐匈奴,东击辽东,南降百越,西南制服巴蜀、笮、夜郎、滇等族,把“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1]的广袤疆土基本置于一个政权的统属之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局面。为了确保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巩固,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构建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从朝廷到地方的一整套专制主义官僚体系,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在广修驰道加强域内联系的同时,又修筑长城以防御匈奴的侵扰。秦朝政权虽然由于劳役繁苛、刑法严酷和文化思想方面的专制,而导致秦祚短暂,传之二世,即被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所推翻,但秦朝所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本格局,却一直得到后世的继承。即使后来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几个分裂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一方面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以减轻农民负担的方式来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则通过削夺王国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经过汉初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势强盛,在政治上,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在军事上连续击败匈奴,收复秦故地,并控制了河西走廊,基本解除了匈奴人对中原农业区的威胁;在外交上打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在文化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大一统”的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第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在秦汉时代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与域外民族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往,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在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外向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如“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2],影响所及也只限于周边。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不仅与周边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氐、羌、越等的交往十分频繁,而且与中亚、西亚各民族也建立了联系。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西域文明便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人中国。汉代文化的影响也远及亚洲西部,并伸延到欧洲。多方面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成为秦汉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又一显着特点。

第三,汉民族的初步形成。

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作为当时全国人数最多、居住区域最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华夏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因汉王朝的强大影响而逐渐形成汉族。

汉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代,以诸夏部族为主的中原民族,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长期的生产生活,特别是文化认同,逐步在黄河流域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民族:华夏族。秦汉的统一,以及后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融会合流,为华夏族向汉族转化提供了基础。在统一的国度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3],不仅使原先分裂成七国的华夏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由分散到统一,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而且使原先属于“诸夷”的楚、巴蜀、吴越的大部,以及东瓯、闽越、南越、骆越、南蛮、西羌等的一部,也先后于汉时逐渐融入其中,从而发展成一个整体民族。

秦灭六国,完成北方诸夏的统一,秦的声威飞扬四域;四域各国则称秦境内统一的华夏民族为“秦人”。秦朝断祚,又迅速被更为强大的汉朝所代。汉王朝在通西域、伐匈奴、征朝鲜、降南越、收闽越、服西南夷的过程中,与周边民族和邻国的进行了频繁而广泛的交往。于是,四域各国则改称汉境之内的人为“汉人”。经过西汉、东汉四百余年的发展,“汉人”便成了当时汉朝境内主导民族的族称。从此,“汉族”也就成了以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族称,历二千余年,直至现在而不改。

3.秦汉汉族风俗的文化环境

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下,以汉族为主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也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秦以前的中国文化,因地理或民族的障碍,各地区相差悬殊。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居住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诸民族,在文化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就风俗习惯而言,南方的“断发文身”、“披发左衽”,明显与中原的“宽袍博带”、“束发冠巾”迥异;在宗教信仰方面,殷人崇拜“帝”的一元神宗教观念和周人关于“天”的观念,在殷、周遗民中仍居统治地位,而秦国则信奉着原始的、多元的拜物教。至于文字更是如此。同样一个字,各国有不同写法,甚至一国之内也有不同的样式。

秦统一后,在思想文化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书同文,行同伦”[4]等措施。“书同文”即是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罢不与秦文合者”[5]。秦始皇又令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体编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范本,在全国推行。与此同时,广大民众又创造出更加简便的“隶书”,也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化的字体。“行同伦”则反映了思想和心理素质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规定全国只能“以吏为师”,推进了统一的步伐,而这些,又促进了各区域文化的互相汇聚和融合。到了汉代,自汉武帝起,更是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各地区的人民在心理素质、道德风尚乃至生活习俗等方面,逐渐趋于一致,终于形成了以原来的中原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汉文化。

秦汉时期的汉族风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了它的整合、成形,并发展和变迁的。

二、秦汉汉族风俗文化的变迁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整齐划一,风俗文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整合、规范、定型和健康发展的时期。通观秦汉风俗,大体上可以梳理出以下三条发展变迁的脉络。

1.趋向统一

先秦时期,除中原风俗外,我国境内存在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风俗文化圈,如燕赵风俗、齐鲁风俗、巴蜀风俗、吴越风俗和荆楚风俗等,其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如战国时期,“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6]。秦王朝建立后,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7],其风俗文化千差万别。由于“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秦朝采用严刑峻法来纠肃风气,清除恶俗。如针对会稽一带的淫乱风气,秦始皇专门勒石宣布:“夫为寄豭,杀之无罪”,“妻为逃嫁,子不得母”[8],等等。使社会风俗初步出现了“统一”的趋

汉王朝建立后,同样强调“整齐风俗”。与秦代不同的是,汉代注重以经易俗,力图将风俗文化“统一”于儒家规范的框架之内。如婚姻风俗,汉代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仪采用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纳入儒家规范。服饰风俗,汉儒则根据经学思想强调衣着的尊卑等级,如董仲舒和班固都提出:“王者必复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表德劝善,别尊卑也。”[9]在出行的方面,王莽曾“奏为男女异路之制”[10],显然是由《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拢枷,不同中栉,不亲授”发展而来。

在以经易俗的同时,汉代统治者亦采取政权干涉方式对社会风俗加以整饬。如江南“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11],北方儒者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即“移书属县,晓谕百姓,民不得有出门之祀。督课部吏,张设罪罚。犯,尉以下。巫祝依托鬼神,恐怖愚民,皆按论之,有屠生辄行罚”。以行政方法来禁绝“淫祀”。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代各地的风俗文化开始出现趋同的态势。尽管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经学亦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统一各地的生活习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以及其他的礼仪习俗,均呈现出大同小异的形态。

当然,秦汉时期社会风俗的“统一”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当时汉族社会的风俗文化,在保持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各地的风俗、习惯在具体的细节方面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如代(代州)、石(石邑)之地“人民矜傥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齐地“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12],等等。

2.以礼制俗

秦王朝兼并六国,在秦国风俗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六国的礼仪,形成“秦礼”,用以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矫正各地风俗。[13]汉代,从汉元帝始,掀起了一股恢复三代“古礼”的浪潮,确定“三纲五常”为中国封建礼制和伦理规范、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明确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社会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别。《白虎通·礼乐篇》曰:“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家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明有亲也。”

秦汉礼制文化的扩张不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它还下渗和普及于民间群体,对社会的风俗文化加以控制和约束,并和民众文化结合为一,形成礼俗文化。汉代日常生活和社交方面的风俗习尚,诸如加冠、婚姻、丧葬、乡饮、大射、投壶等习俗,均被置于礼制文化的约束之下。其礼俗程序基本上都依准古时的“三礼”,或稍作损益。虽有一些局部的或细节的增减,但并不改变该礼仪的基本格局和面貌。汉文帝以后,虽废除了臣为君服丧三年的制度,但整个丧葬礼仪的基本程序并无大的变动,如子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制度未有变更,并一直流传到近代。《后汉书·礼志》载曰:天子加冠,“仪从冠礼”;《后汉书·梁后纪》载曰;桓帝大婚,“一如旧典”,可见汉代的成丁、婚姻礼仪风俗仍然因袭、遵循旧礼,受礼制文化的控制。

比之以先秦,秦汉时期礼制文化的生存空间要更为广大。周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制的施行就深度而言,仅及于贵族阶层;就广度而言,仅及于京畿等区域。而汉代儒生和统治者重建礼制,则把加工、改造过的“周礼”变成全国社会普遍遵行的行为规范,并将推行礼制作为巩固“大一统”局面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礼制文化必然通过向民间社会的渗透、普及,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送往迎来、处世为人等生活文化加以严格的约束,不得有所违反。因此,在汉族社会中,某种风俗事象的传布,也必须依附于礼制,方能获得合“法”的地位。比如丧葬,汉代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丧葬风气,即薄葬与厚葬。它们都试图与旧礼制联姻,以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前者如明帝诏禁厚葬即声称:“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后者如原涉为父修墓,则根据《孝经》:“用大治起冢舍,周阁重门。”[14]可见,其薄葬也好,厚葬也好,鼓吹者都努力从“礼”中寻找依据,使之纳入礼制化轨道。

秦汉以降,汉族风俗一直多以礼俗的形式呈现出来,除丧葬礼外,还有婚礼、诞生礼、冠礼、寿礼、祭礼、社交礼及年节中的礼仪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风俗事象中,俗中有礼,礼中有俗,礼俗交融,难以分别。

3.由武而文

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朝与战国相接,汉朝则历秦末之乱及楚汉之争,均于血战中立国。时势造英雄,秦皇、汉武、班超、班勇等皆是当时勇猛剽悍的典型。“驰逐”、“骑射”成为秦汉前期士族阶层日常生活的主要修习科目和娱乐方式,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勇悍、尚武的风俗氛围,时人对于骑射、击剑等武功,总是从小就进行学习训练,即使文臣亦常常能将兵征战。如着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史载“少时好读书,学击剑”[15];陇西地区,“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种、代“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中山“民俗儇急”,“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上谷至辽东,“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扞少虑”,如此等等,均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任侠之风。

当然,秦汉社会风尚并非一成不变地勇悍任侠。随着汉代国力的强盛和社会的稳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施行,以及各地文教事业的发展,儒家礼学思想得以在全国普遍播布,儒家生活风范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并趋向普及,社会民风则由尚武任侠、勇悍急进向儒家式的温良恭谦、舒缓持重转换。

到了东汉时期,“重厚”、“敦朴”、“持重”等儒家风范已在上层社会中取得了优势地位。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汉族社会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至于东汉末年的清议之风,更是将尚文之风发展到极致。

同类推荐
  • 歧亭古镇杏花村

    歧亭古镇杏花村

    “杏花村”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歧亭镇杏花村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本书是一部介绍麻城市歧亭古镇杏花村风土文化的书籍。
  •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用儒家“仁”与“智”的大手笔,为后世勾勒了整套的道德理念与人生规范,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身、处世、施政、生存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有精神意义的指引作用。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述评解读孟子的言行的形式,让读者感悟这位智者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祓除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
  • 民俗文学心理学

    民俗文学心理学

    本书介绍了民俗、文学、心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民俗中的心理学、灵异传奇、作家与文学心灵等内容。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社交礼仪、国学常识、中外未解之谜、文化典故等知识。
热门推荐
  • 浪漫爱情不是这么容易来的

    浪漫爱情不是这么容易来的

    一个是校花兼学霸,还是个会女子防身术的人,一个是英俊校草,却因为一人的说词,两人分道扬镳,却在两年之后再度重逢.......
  • 我的门我的窗

    我的门我的窗

    无论现在如何,总要走一条路通往以后,只是不确定是该打开门走出去,还是从窗户翻出去~
  • 豪门恋人:我只谈钱不谈情

    豪门恋人:我只谈钱不谈情

    我总是对别人说“找老公,我只讲究,不将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伞,我宁可被雨淋湿。可是为了那该死的巨额赔偿,我不惜化“讲究”成“将就”,答应了眼前这个集黑心,霸道,缺德于一身豪门恶少,做他的挂名妻子。不过他提出的条件还真够诱惑我的。“我姓钱,我更爱钱!”这是我标志性的口头禅!只是,我明明是为钱而嫁,为何却赔上了一颗真心。当我对他心不设防的时候,他却毫无保留地将我一手推开!“小落,我爱你!”“不好意思,从现在开始本小姐只谈钱不谈情!”
  • 饭桶小王爷记

    饭桶小王爷记

    安南王范敬宣第三子范统自幼聪慧,却在八岁被人暗杀,侥幸不死变成痴呆。十六岁失足掉入自家后院荷花池后感染风寒后被从现在穿越来的范统代替。身为现代人的范统又会在古代翻起多少风浪?能否在古代醉卧美人膝呢?
  • 重生之超级学神

    重生之超级学神

    二十八的林梵因加班意外猝死,后因‘天外飞仙’的超级血脉系统而重生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这里没有喜剧之王周星驰,也没有张学友,刘德华,这样的天王,更没有金庸古龙这样的神级作家。有一个超级系统就等于拥有一个超级大脑,看他如何玩转小说界、影视界、军事领域。
  • 都市特工之独狼

    都市特工之独狼

    面对再凶残的敌人,他也无所畏惧!置身再复杂的社会,他也坦然应对!华夏人缺少血性?他挺身而出!华夏人没有气节?他浩然而立!无论这个社会多么浮躁,多么尔虞我诈,无论多少人为了利益争夺而抛弃原则,依然还有人在坚守!成长,就要精彩!QQ群:399852014
  • 糖尿病保健(家庭医疗保健全书)

    糖尿病保健(家庭医疗保健全书)

    糖尿病是主要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主的一组慢性疾病。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胰岛素供应不足或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发生糖尿病。随着糖尿病得病时间的延长,体内的代谢紊乱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 快穿纪事:黑莲花进化史

    快穿纪事:黑莲花进化史

    说话是温柔柔的,手段是狠辣辣的。表面是任人欺凌的,背后是睚眦必报的。这是一朵被染黑的白莲花变成凶猛食人花的快穿纪事。
  • 异世之楠木独林

    异世之楠木独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妖,万年树精.一次奇遇,他的一个誓言成为了一个种子落在了这片神秘的大陆,成为一个神秘家族的废材公子,就那么的残忍,本命的种子是上一世许下的誓言,是一颗树木的种子,楠木.所以家族基本就是放弃了他,树木所遇要养成的时间需要太久了,千年万年没有谁愿意去等待他的成长,而且树木长大成精又没有多少的力量吧,就这么被嘲笑被放弃,但是仅仅的亲情他还是那么的喜欢,或许会很短暂但是他很珍惜,一世修真,一世成树,那是他所选择的成为站立在这片天空下的不倒,用枝叶为家人撑起整片天空.这是他的愿,他的这一世的念.
  • 青春小说

    青春小说

    青春的色彩 一个一个的短篇小说汇集着色彩斑斓的梦我们的青春 我们自己做主短篇小说 每个小说之间没有联系 内容充满青春动感中学生 大学生总有一些东西能打动我们的心绚丽色彩80后的我们 用泪水跟汗水书写的青春憧憬中的爱情我爱过你 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爱我们在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