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濒临灭绝的蕨类植物
光叶蕨
光叶蕨的现状是濒危种。本种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团牛坪,1984年再度前往该地时,发现由于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完全改变,该种仪极少数存于灌丛下,陷于绝灭境地。
濒临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木,高40厘米左右,根状茎粗短,横卧,仪先端及叶柄基部略被一、二枚深棕色披针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有褐棕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呈褐棕色,向上为禾杆色,光滑,上面有一条纵沟达达叶轴;叶片长30~35厘米,宽5~8厘米,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30对左有,近对生,平展,无柄,下部多对向下逐渐缩短,基部一对最小,长6~12柄,三角状犷,钝头;中部羽片长2.5~4厘米,宽8~10毫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较下侧为宽,截形,与叶并行,下侧楔形,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裂片10对左存,长网形,钝头,顶缘有疏圆齿,或两侧略反卷而为全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3~5对,上先出,斜向;叶坚纸质,干时褐绿色,光滑。孢子囊群圆形,仅生于裂片基部的上侧小脉,每裂片一枚,沿羽两侧各1行,靠近羽轴,通常羽轴下侧下部的裂片不育;囊群盖扁网形,灰绿色,薄膜质,半下位,老明消失;孢子卵为网形,不透明,表面被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生长于四川天全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海拔约2450米。
生长特性
分布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地处“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终年潮湿多雾,雨水多,口照少。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温28℃,极端最低气温-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85%~90%;全年雾日达280天以上:日照时数不足1000小时。土壤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光叶蕨生于阴坡林下,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种为包槲柯、扁刺锥、珙桐、香桦、糙皮桦、水青树、连香树、疏花械、川滇长尾械等。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玉龙蕨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网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主要生长在高山冻荒漠带,常见于冰川边缘或雪线附近,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暖季(7~8月)地表解冻后可在短期内迅速生长。
玉龙蕨为中国特产品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玉龙蕨分布于四川(木里、稻城)、云南(丽江、中甸)、西藏(波密)。
濒危等级:一级
生存现状
玉龙蕨属我国特有物种。产白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区毗邻的高山上,常生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零星分布。
形态特征
玉龙蕨是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和叶轴密被覆瓦状鳞片;鳞片大,卵状披针形,棕色或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羽片卵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钝头,基部圆截形,几无柄,边缘常向下反卷,两面密被小鳞片,鳞片披针形,长渐尖头,边缘具细齿状长睫毛。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一行;无盖。
玉龙蕨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北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旬及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地带。
生长特性
本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玉龙蕨才茁壮成长。
对开蕨
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种,仪产于长白山南簏和西侧局部地区,并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危险,属稀有种。其分布区域气候温凉、潮湿,十壤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生。本种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濒危等级:二级
生存现状
短叶黄杉属稀有种。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仅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和西侧的局部地区,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的危险。(图片67)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疏被鳞片,鳞片淡棕色,长8~11毫米,宽约1毫米,线状披针形,全缘;叶片长15~45厘米,宽3.5~5厘米,阔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略变狭,深心形两侧圆耳状下垂,中肋明显,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与叶柄同色,侧脉不明显,二回二叉,从中肋向两侧平展,顶端有膨大的水囊,不达叶缘;鲜叶稍呈肉质,干后薄纸质,上面绝色,光滑,下面淡黄绿色,疏生淡棕色小鳞片。孢子囊群成对地生于每两组侧肪的相邻小肪的一侧,通常仅分布于叶片中部以,叶片下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淡棕色,全缘,两端略弯向叶肉,并和相邻的一条靠合,成对地相向开口,形如长梭状;孢子圆肾形,周壁具网状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对歼蕨分布于我国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抚松及桦甸等地。生于海拔700~750米的阔叶林中。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特性
对开蕨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潮湿,年平均温6.2℃,年降水量946毫米。土壤呈酸性反应,暗棕色森林土。生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下的腐殖质层中,具有喜阴、喜湿等特点。
荷叶铁线蕨
荷叶铁线蕨是铁线蕨科铁线蕨属草本植物。多年生蕨类,高5~2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圆肾形,宽2~6厘米,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米处温暖、湿润且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本变种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在亚洲大陆首次发现。
生存现状
荷叶铁线蕨是濒危种生于海拔约200米的湿润且没有荫蔽的岩面薄土层上、石缝或草丛中。仅发现于四川省万县和石柱县的局部地区,由于开辟公路及采挖作药用,现数量极少,仅残存于少数岩缝或岩面的薄土层上及杂草丛中,已陷入濒临火绝的境地。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征
荷叶铁线蕨植株高5~2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密被披针形鳞片和多细胞的细长矛毛。叶簇生;叶柄长3~l4厘米,粗0.5~1.5毫米。深栗色,基部密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和矛毛,干后易被擦落;叶片圆肾形,直径2~6厘米,叶柄着生处有一深缺刻,但无垂耳,叶片上面以叶柄着生处为巾心,形成1~3个环纹,叶片的边缘有圆钝齿,长孢子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而齿不明显,绝质或坚纸质,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色较淡,疏被棕色多细胞的长柔毛,天然干枯后呈褐棕色或灰绿色;叶肪白叶柄着生处向四周辐射,多回二歧分叉,两面均可见。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囊群盖同形,全缘,彼此接近或偶有间隔。
地理分布
荷叶铁铁线蕨产于四川万县武陵区,新张、小沱区、杉树坪和石柱县局部地区有分布,海拔约205米。
生长特性
荷ul铁线蕨生于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面薄土层上、石缝或草丛中。喜中性略偏碱性的基质土。早春发叶,7月后形成孢子囊群,8~9月孢子陆续成熟。
二、濒临灭绝的杉类植物
百山祖冷杉
物种现状
百山祖冷杉系近年来在我国东部中亚热带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由于当地群众有烧垦的习惯,自然植被多被烧毁,分布范围狭窄,加以本种开花结实的周期长,天然更新能力弱,仅见于浙江南部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现仅存5株,1988年被世界受危胁植物委员会评为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其中一株衰弱,一株生长不良。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
常绿乔木,具平展、轮生的枝条,高17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黄色,不规则块状开裂;小枝对生,1年生枝,淡黄色或灰黄色,无毛或凹槽中有疏毛;冬芽卵圆形,有树脂,芽鳞淡黄褐色,宿存。叶呈螺旋状排列,在小枝上面辐射伸展或不规则两列,中央的叶较短,小枝下面的叶呈梳状,线形,长1~4.2厘米,宽2.5~3.5毫米,先端有凹下,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去年生枝叶腋;雄球花下垂;雌球花下睡;雌球花直立,有多数螺旋状排列的球鳞与苞鳞,苞鳞大,每一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枚胚珠。球果直立,网柱形,有短梗,长7~12厘米,直径3.5~4厘米,成熟时淡褐色或淡褐黄色;种鳞呈扇状四边形,长1.8~2.5厘米,宽2.5~3厘米;苞鳞窄,长1.6~2.3厘米,中部收缩,上部圆,宽7~8毫米,先端露出,反曲,具突起的短刺状;成熟后种鳞、苞鳞从宿存的中轴上脱落;种子倒三角形,长约1厘米,具宽阔的膜质种翅,种翅为倒三角形,长1.6~2.2厘米,宽9~12毫米。
生态和特性
盯山祖冷杉产地位于东部亚热带高山地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湿度大、降水多、云雾重。年平均温8~9℃,极端最低-15℃;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相对湿度92%成土母质多为凝灰岩、流纹岩之风化物,土壤为黄棕壤,呈酸性,pH值4.5,有机质含量3.5%。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伴生植物主要有亮叶水青冈,林下木为百山祖玉山竹和华赤竹。本种幼树极耐阴,但生长不良。大树枝条常向光面屈曲。结实周期4~5年,多数种子发育不良,5月开花,11月球果成熟。
梵净山冷杉
梵净山冷杉是常绿乔木,高22米,胸径65厘米。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叶上有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球果呈圆柱状长网形,直立,成熟时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约4厘米。种子长卵圆形,微扁,种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
适宜于夏凉冬冷,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pH值4.5~6.5。耐荫性强,喜冷湿,一般多为纯林,也有混交林。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结实年龄在林缘约40~50年,结实周期4~5年。
仅分布于贵州东北梵净山海拔2100~2300米的地带。是贵州唯一残仔的冷杉属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古气候有科学意义。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
地理分布
冷杉属是北温带阴暗针叶林的建群种类,世界上共有50余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在亚热带陆续发现冷杉属植物3种,是植物界的奇迹。其中贵州的梵净山冷杉,不但为残留的稀有种类,且构成一定小面积的冷杉林。是重大发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后发现的一种冷杉及其形成的冷杉垂直带群落。梵净山冷杉林的发现对植物区系学、植物群落学、植被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冰川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生存现状
梵净山冷杉是濒危种。梵净山冷杉是我国贵州省特有植物,为冷杉属中稀有种类,目前仅在梵净山局部地区发现,由于数量稀少,且系第四纪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2米,胸径65厘米;大枝平展,1年生小枝红褐色,2~3年生小枝深褐色;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成V形凹陷,中央的叶较短,线形,长1~4.3厘米,宽2~3毫米,先端凹缺,上面深绿色,有凹槽,无气孔线,下面有两条粉白色气孔带,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
球果呈圆柱状长圆形,直立,成熟时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约4厘米,具短梗;种鳞肾形,长约1.5厘米,宽1.8~2.2厘米,鳞背露出部分密生短毛;苞鳞长为种鳞的4/5,不露出或微露出,顶端微凹或平截,具长的刺状突尖,顶端边缘有不规则细齿;种子长卵圆形,微扁,长约8毫米,种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连同种子长约1.5厘米。
生态特性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凉冬冷,雨量充沛,云雾多,温度底,霜降频繁,冬季积雪。海拔2200米的烂茶顶年平均温7.3℃,最热月平均温16.2℃,最冷月平均温-2.3℃,年降水量26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92.5%。地形多为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坡向北、北西或北东,坡度一般在50~60度。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土层一般较薄,成土母质为板溪群板岩,表层有机质丰富,腐殖质层厚2~3厘米,有机质含量为17.17%~23.88%,pH值4.5~6.5。梵净山冷杉为阴性树种。耐荫性强,喜冷湿,一般多为纯林,也有混交,主要伴生植物有铁杉、扇叶槭、灯笼花、樱花等。本种叶芽开放迟,一般多在6月开始抽稍,7月顶芽出现,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高生长期较短,林中异龄性大,林层世代明显,结实年龄在林缘约40~50年,结实周期4~5年,果实出籽率少,由于林下荫蔽度大,天然更新出苗不多,生长势差。
元宝山冷杉
生存现状
元宝山冷杉是濒危种,是近来首次在广西境内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之一,仅产于融水县元宝山。为古老的残遗植物,现存百余株,多为百龄以上的林木。由于结实周期较长(3~4年),松鼠为害和林下箭竹密布,天然更新不良,林中很少见到幼树。极需采取保护措施,以利物种的繁衍。
元宝山冷杉是广西特有物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不足900株。在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设置5块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取野外资料,对元宝山冷杉种群进行统计,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并进行种群动态谱分析;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数进行处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冷杉种群幼苗个体比例大,大个体级死亡率较高,个体胸径超过21厘米后,生命期望陡降。谱分析表明,种群的动态过程存在周期性。由于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影响及林窗效应,种群结构有波动性变化过程,元宝山冷杉种群当前仍为稳定型种群,元宝山冷杉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有差异:幼苗,幼树阶段为集群分布;中龄阶段向随机分布发展;大树呈均匀分布,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内小环境的影响。元宝山冷杉濒危的主要原因有:分布范围小,天然更新能力差,幼苗死亡率高,受群落生境限制,动物活动的影响等。
濒危等级:二级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