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旧式婚礼,基本上可以指自周以来直至民国时期的婚礼,基本上是按照《礼记·婚仪》所规定的原则进行的,它的程序可概括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从这六个步骤的程序内容来看,它仍属于婚姻准备阶段的礼俗,因为只有这六个步骤中最后一个程序结束的时候,才意味着婚姻庆典的正式开始,因这六个婚姻礼俗程序延续的太漫长,但有的年轻人却还不知晓,我们有必要一一介绍给大家。
纳采
在传统的婚嫁礼俗中,“纳采”是婚聘程序“六礼”中的第一礼,是“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即男方请人向女方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相同于如今的“提亲”、“说媒”。纳采是需要携带礼品的。
“纳采”即男方向女家初交一点信任,表示求亲的诚意,而这个信物必须是大雁,为什么非用雁呢?因为雁是候鸟,往来有时,象征着守信用,而且大雁失去配偶便不再成双,“奠雁”以示忠贞。
《礼仪·士婚礼》记录了与此相关的礼仪:女家主人筵于户西,男家使者恭谨入告,“主人穿宾服迎于门外,再拜而宾不答拜,揖让以入,三揖至于阶。纳采以雁为贽。”
《礼仪·士婚礼》说,纳采用雁为礼物的原因,是因为它善于顺应天时而行。
其实用雁为信物更有其从一而终誓不再嫁娶之义。当然这不只是指女子对男子的忠贞不渝,也指男子对女子始终不弃。这是指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人。我国周代在纳采用雁之前,公卿纳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以后才一律改用雁。因为在小农经济社会保持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乃是社会的需要。这种情况在《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觳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瞰日!”这是恋爱中的女子和情人发下的誓言。不消说男人在求爱、婚姻过程中也必然是信誓旦旦,白头偕老,这是结婚男女乃至整个家族、社会一致的要求,所以各阶层的婚礼都统一于纳采用雁,可见寓意之强烈。而且古代要求一律用活雁,但雁有季节限制,不好捕捉,所以后世有以鹅代替的,也有用木雁代替的。事实上,纳采也不全用雁,到汉代发展至30种之多,见《通典》引《百官六礼辞》。其中有羊、酒、粳米、稷米、嘉禾、长命缕、鱼……舍利兽、鸳鸯等各取婚后夫妇合好,幸福富裕、子孙昌盛之意。
如今,纳采程序已被“提亲”所取代,繁杂的程序、礼物也被简化了,这其中的原因多半是因为男女恋爱自主,“介绍”“说媒”只是形式而已了。
问名
纳采被女方接受了,接下来就是婚仪的第二步——问名。
问名是求婚的男子在纳采之后请媒人向女方问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纳采完了,男方便请媒人再返女家,向主人问名,但问女名,而不及男名,因为男名在纳采时已先通知,故问名是男方专问女名,更重要的是问生辰八字,宋以前问名于纳采同时进行,但后世亦常有男方特向女子讨生辰年月日庚贴,女方用红帖将生辰书好,交与媒人带回,男家请阴阳先生合婚,要把庚帖压灶王像前三日,等到没发生什么意外灾祸之后,将合婚结果通知女方,婚姻之约就算订下了,接下来要行纳吉礼。
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一事不合,也不成婚事。问名的内容还包括要问清女子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
问名也携礼物,古礼同样用雁。
现如今,问名的程序也基本在婚姻礼俗中被取消了,因为现代男女相爱已不再在乎年龄,更不再乎所谓的“生辰八字”了,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虽也有重视“问名”的,但已是极少数了。
纳吉
纳吉是问名之后的程序,在两者之间有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合婚。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合婚。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关,倘若其他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但八字不合,也只好做罢。
如果纳吉也顺利通过,婚姻之事便基本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既具有婚书的效力,婚姻关系的更改就不是随便的事了,此后,虽然尚未举行婚礼,可逢年过节,男方都要给女方送礼。
纳吉这一婚姻礼俗程序到了民国基本就演变成了“合婚”。
进行合婚时男女双方各用一张红纸做成的折子,上书生辰八字,然后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俗称“批八字”。
请先生“批八字”在我国各民族的婚俗中大多都有,他们认为男女双方属相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在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所谓“十二属相相合”的说法,这也代表了相当地区的礼俗习惯。
如果男女双方的命相、属相都合,婚事才能初步定下来。如果男女属相不合,则这门婚事告吹。就这样,不知葬送了多少良缘。一般情况下,算命先生根据男方和女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写出鉴定,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并将这些东西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这个红纸折子,俗称“龙凤帖”。在传统婚制中,这个“龙凤帖”特别重要,它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书。只有取得了它,才算完成了合婚手续。晚清时期,只有通过命馆合婚,取得上述“龙凤帖”,才算履行了结婚手续。民国时期,受西方婚姻方式的影响,政府明令男女结婚必须到民政局去办结婚证书。因此,合婚只是民间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规定,并不受政府法律保护,“龙凤帖”成为民间的婚书。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取得民间俗定的“龙凤帖”,比得到政府的结婚证书更重要。
纳征
纳征也叫纳币。“纳币”之说起于春秋之时,意即纳聘的财币。也就是说男女双方缔婚之后,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礼,后世称为“下彩礼”。男女双方订下婚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征是成的意思,意即纳征顺利,婚事也就成了。春秋时纳征直称纳币。纳币以玄细缣、束帛和俪皮(两张鹿皮)为礼物,《财礼·地官·媒氏》说:“凡嫁子取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五两,即五匹,每匹二端,每端二丈,共十端帛。即五匹帛为一束,但每匹帛的卷法是两端对卷,一束共合为十端,为双数(礼品计双为吉)。同样,俪皮也是双数,皮指鹿皮。
古时婚礼为什么纳征用玄纁、束帛、俪皮呢?当与其时主要生产方式为狩猎和农耕分不开的,它代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玄纁、俪皮不但是当时衣饰的贵重用品,而且都当作币帛使用的。所以男子向女子求婚送去这些聘礼实是上好的礼物,它不仅保存有狩猎时代男子射猎的“勇敢和技艺”,还有男子接受劳动考验,维持家庭生活能力的社会功能。
纳征中的聘礼随着时代的更替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讲究,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被称做是“过大礼”的纳征,被当做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程序。当男家去女方送礼时,须选偶数的吉日,所带的聘礼多而贵重,需两个人扛抬,上有礼单,还要有吹鼓手随行,礼单的书写也颇有讲究,比如鸡鸭写为“德禽四翼”,金镯写成“金镯成双”等。
接过聘礼的女家,要取出男家所送聘礼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方做为答礼,然后宴请男方。
请期
送完聘礼经过一段时期,男方选择好结婚吉期,备礼到女家,告知娶期,并有商量、征得同意的意思。
《仪礼·士婚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主人致辞之后,媒人告以婚期。”
请期相当于后来的“下日子”“选日子”等等,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婚仪的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动,形式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与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
请期多是口头进行的,也有用书面告知的,后来的世族大家或小康之家,大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就是所说的下婚书。
亲迎
经男女两家同意结婚日期之后,男方备礼上门迎亲。
它是六礼中最重要最繁琐的礼俗程序。亲迎之义一则承继母系氏族社会尊重母亲,尊重妇女之义;实则说明当时已进入父系社会,婚姻关系由从妻居转向从夫居,以男性为主的婚制,已为既成事实,表现出男子强烈要求妻子来归的愿望。
自周秦以来从帝王到百姓都十分重视亲迎之礼。“亲迎”,在形式上也表示男子对未来妻子的欢迎和重视,表达极欲得之的爱慕之心;同时也有利于婚后夫妇之间恩爱和好,使嫁女之家感到光荣。亲迎也被看作是夫妻关系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在当时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礼数,就是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子可以改嫁,然而一举行了亲迎之礼而后夫死,按礼俗,妻子就义必“从一而终”了。所以后世亦重“亲迎”之礼,直至今日。
古时婚仪是在夜间举行,故婚字古作昏,“以昏为期”。古人认为夫为阳,妇为阴,昼为阳,夜为阴,视婚礼为阴礼,故穿黑色衣服,不用乐,以示幽阴之义。
还有一种礼俗,即:古人娶亲不贺,“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都不表现出大喜庆大欢乐的气氛。许多研究者指出这实际上反映出上古抢婚的遗风:“上古杂婚时代,有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家人不备。今以士婚礼观之,犹有摽掠之遗义。”
在传统的婚俗“六礼”中,亲迎礼俗如细分有几十种之多。主要的有这样一些:
挽面。即按照旧式风俗习惯,新妇拔掉脸部和茸毛,使脸部光彩明亮。
上盖头。男女两家分别在自家同时举行,男方面对祖先灵位,由一位“好命人”从新郎后面给他梳头三次。女方也要在同时用同样的方法举行这种上盖头的加冠礼。
食姐妹桌。女方在出嫁前,在兄弟姐妹间特别举行一次告别宴,兄弟姐妹间在席间说些吉利、祝福的话。
花烛。结婚之日,在婚礼礼堂要设立花烛。
送嫁。女子在出嫁时,行告祖和辞父母之礼,然后由兄弟姐妹送之,一般男女各两人,称之为男高宾、女高宾,又称送舅。
确定婚礼上的角色
中华民族的旧式婚礼与现代婚礼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此,我们重点介绍现代婚礼上的各角色。
婚典上的主事人员一般是从关系非常密切的亲朋中选出的,新郎、新娘一宣布订婚,就得开始与他们保持联系,这样可保证请定的主事人员一旦有变,就能有足够的时间找人替代。服务人员的邀请通常是直接告知。
婚礼的主事人员,最重要的是要事先确定以下人员:
主婚人
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辈、单位领导担任。
证婚人
一般是由两位新人的介绍人或亲朋好友担任,也有的只设主婚人或只设证婚人。
婚礼的司仪
这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人员,婚礼的司仪,即婚礼主持人。婚礼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婚礼的司仪,因此,对婚礼司仪的选择显得特别的重要。一般要找头脑灵活、文化高、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亲友或有经验的同事担任。也有的请专业人士担任司仪。
伴郎与伴娘
一般选择与新娘年龄最接近的姐妹或好友做伴娘。新郎通常选择兄弟或最好的朋友做伴郎。比较正式的做法要求他们是未婚的身份。但当代礼仪中也可以请已婚好友承担这一职责。伴郎伴娘的主要任务是陪伴、辅助新郎新娘。
傧相
请8~14岁的年轻亲属担任小引导或傧相,照应、引领参加婚礼的宾客。男傧相就是从当初抢婚帮手演变而来的。而女傧相在古代是女方的女亲属,原来是来帮助女方抵抗抢亲的,后来演变成了傧相。
接待
除了引导和傧相,还要请几位年纪较长的亲属和朋友担任接待工作或承担其他责任。
花童
为了使婚礼更有气氛,更典雅,婚礼上还应该安排一两个女花童负责递花或献花,在婚典上交换戒指的还有一两位托戒指的男孩以及听差。
其他人员
此外,还应有礼物登记与纪念品发放的负责人;摄影或摄像师;乐队或音响设备的负责人;茶水与酒宴的负责人;汽车司机,等等。
一般农村传统婚礼的主事人员没有城市多样,女家主要是确定伴娘和送新娘的人员,男家主要是确定接新娘的人员。农村的婚典很重视婚宴,是将婚仪和喜宴合一,“拜堂”仪式的主持人一般请族中或村中威望高、办事好的人主持,此外,不论是男家还是女家都会请专在宴席上代主家张罗的人。
寄柬发函
举行婚礼,要邀请亲朋好友及上司、同事、邻里乡亲,通知的文体也叫婚柬或婚帖,是正式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典或婚宴的帖子。过去的婚柬是专请人代写的,现代可到专卖店购买或按自己的要求向专业部门定做。由于时间的宝贵及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有的请柬细致到写上婚典仪式开始的时和分,以免浪费来宾的时间。如果举行婚礼和婚宴的地点不是人们所熟悉的,为了让客人能顺利到达,可派专人在路上和明显处给予指引。有的婚帖上还附上联系电话或手机号码,这样便于收到请柬的人及时回复。接到请柬的亲友,应该及时回复,表示自己的意见,以便主人对参加者情况做出准确的统计。
我国现代有新郎新娘两家合办婚礼的情形,但更多的是双方各办各的,一般的是女家前一天办,男家则在第二天办。由双方各办的婚礼,邀请名单一般是由单方面决定的,由两家合办的婚礼,其名单是由新郎新娘以及双方父母确定的。应该提请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应该邀请的,即使明知他们不能来(比如居丧、外出不能赶回),也应该发出请柬,因为你邀请他,是对他的尊重,是礼数周到的表示,否则会被人挑礼的。而对方尽管不能来,但会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向你表示祝贺。
一般而言,请柬最迟也要提前一星期发出。外埠的更应该提前一些。如果给客人留出的准备时间太紧,不仅有失礼仪,也可能确实给客人造成实际的困难。如果受邀请的人是在同一座城市或相距不远,最好的做法是由新郎或新娘亲自登门送去请柬,以示自己的诚意及对被邀请者的尊重。
下面是几例婚柬的样例:
娶媳宴请客人婚柬:
以上两则是发给赠送贺礼的客人,帖文中的“厚贶”、“厚仪”即指客人赠送的礼品。
年轻的结婚者本人发出的婚柬,多采用横排的款式,而且语言较平易,符合年轻人的特点。
如:
婚柬也可写做信函样式,如:
装饰新房
迎亲,对男方家来说是整个迎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如果婚礼设在家里,除了修饰新房之外,为了给前来贺喜的亲朋设座,招待酒饭,通常要搭喜棚。喜棚是男方办喜事的“门面”,所以一般搭得比较讲究。喜棚大体有两种:一是夏天的凉棚;二是冬天的暖棚。在喜棚的大门丽旁,都要贴上红纸金字或用毛笔写的“嚣”字。
男方不但要准备喜棚,更要准备好新婚夫妇拜天地、坐帐的“喜房”。通常情况下,正厅的东套间当作喜房,届时把所有的玻璃窗都用红纸板或红布帘遮挡起来,房中设“天地桌”,供上“百份”,桌上放着桃木弓、柳木箭、马鞍、新秤杆、花生、苹果等新娘入洞房时礼仪上的用品。为了避凶趋吉,除男方娶亲和女方送亲的女亲戚外,一般人不能随意出入喜房,以防“冲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