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相信自己
千里马也有停下脚步休息的时刻,大力士也有抬不动大山的时候——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在临近极限的时刻,朋友的鼓励、亲人的安慰或许都不如自己内心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只要坚持,极限也可以突破,等待你的,就是渴望已久的成功。[HT]
皮特里:我看不见方向,但我的腿还在向前
早期的奥运会不像现在,有如此多的职业运动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律师、牙医、小学教员,还有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的从事糖果生意的马拉松运动员。在平时,他们默默无闻地生活,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到了比赛场上,他们就变成了大力士、常胜将军,成了我们的偶像。
1908年的英国伦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有16个国家的56名运动员参赛。身着19号运动衫的意大利糖果商皮特里,从比赛一开始就跑在前面。他身材矮小,但步伐轻快。经过40多公里的拉锯跑之后,他第一个进入了运动场。
刚步入会场的皮特里筋疲力尽,几乎可以说到了神志不清的地步。他先是跑错了方向,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位,后来又因为疲劳过度,几次摔倒在地,但每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用尽全力向前冲。体育场上的皮特里就像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走几步就会摔倒;又像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酒徒,每一步都东倒西歪,让观众看得心惊胆战。
眼看离终点只有最后15米,他又一次倒下了,这次他看上去似乎再也起不来了。这时,跑在第二名的美国运动员海斯追了上来。全场观众都焦急万分,两位好心的医生忍不住架着皮特里,让他第一个走到了终点。
由于借助了他人的力量,皮特里被取消了获金牌的资格,金牌属于海斯。但是赛后,英国王后被皮特里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特别赠送给他一只金杯。[HT]
叔本华说过:“意志是唯一不会耗竭的力量,也是人应当永远具备的力量。”意志力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我们必须注重个人意志力的培养。
像皮特里这样,在意志恍惚的时候,还能够坚持向前冲,正是依靠内心的意志力。每一个试过马拉松的人都能够体会到那种呼吸不畅、疼痛难忍的感受,有很多人因为身体吃不消而放弃,能够坚持下来的,不论成绩如何,都是了不起的人。
青少年朋友平日里做练习,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果有参考答案,很多人会忍不住走这条“捷径”,也有人会放弃思考,觉得自己找不到思路。其实,做题的方法就是一种思维,如果不去想,就永远想不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式,就是和皮特里一样,坚持下去。
故事链接
1908年,伦敦第一次举办了奥运会。本来,该届奥运会定在意大利的罗马举行,但维苏威火山的突然爆发,让罗马无缘举办奥运会。在刚成立不久的国际奥委会左右为难之际,伦敦接办了该届奥运会。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1948年,在停办了两届之后,人们想重新举办奥运会。当时整个欧洲一片废墟,这时伦敦人再次站了出来,获得了第二次主办奥运会的机会。
2012年,英国伦敦将举办第30届夏季奥运会,这成为所有英国人的骄傲。
张宁:从不放弃我的奥运梦想
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扎实的功底是将来夺冠的基础,因此很多人从小就开始刻苦训练。像女子体操那样的项目,20岁的程菲就已经是“大龄”了,30几岁,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都是应该退役的年纪,如果在30几岁还没有拿过大奖,很多人都认为这意味着其体育生涯以失败告终。但是羽毛球运动员张宁,却在她33岁的时候,在北京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了第27枚金牌。
1975年,张宁出生在辽宁。2004年,29岁的张宁首次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在羽毛球界,像张宁这样岁数大、成绩一般的运动员,早就自谋生路了,但张宁依然坚持在国家队里默默打拼。在雅典奥运会之前,由于伤病的困扰,张宁不被外界看好。
但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正是张宁为中国队夺取了女单冠军。如果在赛前说张宁准备拿羽毛球女单冠军,一定有很多人不相信,因为当时比她有名的运动员还有好几位。可是这个大器晚成的辽宁姑娘,还是为我们捧回了这枚沉甸甸的金牌。当时,几位优秀的种子选手纷纷落马,中国队的优势项目奖牌不保,张宁以黑马之姿冲了出来。
“上一届是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自己那时候29岁,对羽毛球界来说,已经该退役了,没想到自己能在那个年龄拿到金牌。当自己还没有完全决定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两年。这两年当中,伤病一直困扰着我。我不断地鼓励自己,要坚持。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我一直很努力地训练。这块金牌对我来说真的来之不易,我为它付出了很多很多。”张宁用第二枚奥运金牌,为自己的羽毛球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HT]
三国枭雄曹操曾说自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的张宁也颇有这样的豪气。当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张宁直言自己的身体像一架不再崭新的机器,零件已经不听使唤了。
当她以接近而立之年的“高龄”在雅典奥运会夺金成功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张宁将带着这份最高荣誉退役。如果当时她“完美退役”,当属无可厚非,以世俗眼光去看,也是最佳选择。但事实是,4年之后,张宁又一次夺得了金牌,成功卫冕。卫冕的岂止是金牌,张宁身上折射出的,是地地道道的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是执著追求的奋斗品质,是追求更大成功的不懈努力,是追求至善至美、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崇高理想。
看比赛的时候,人们往往只为冠军喝彩。在静夜里反思,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恰恰是许许多多蕴涵其中的精神品质。33岁、一身伤病的张宁成功卫冕,就是一个范例。
看完张宁的比赛,也许很多人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我们渐渐明白:奋斗与追求会使人生更完美,会使世界更美丽。
故事链接
羽毛球是我国的优势项目,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英国贵族在中世纪喜欢佩戴有羽毛的礼帽。在一次庆功宴上,士兵们将头顶的羽毛插在香槟酒的木塞上面,相互打来打去,竟让人们玩得更有兴致。于是,这项运动就逐渐流行开来了。
羽毛球从英国传到我国的上海,已经是19世纪末期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很快掌握了要领,并在后来的竞赛中创造了同时升起三面国旗的辉煌。
雷德蒙德:“我不用担架,我要跑完”
当你准备披挂上阵,却发现自己的武器被毁时,你还有勇气奋勇向前吗?在关键时刻失去最重要的“武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尤其是对那些已经磨砺十载,准备为荣誉而战的勇士。或许真的是为了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上帝让雷德蒙德的肌腱在冲刺的时候撕裂,面对这样的打击,他会作出怎样的举动?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诞生了一位英雄,他就是英国男子400米选手雷德蒙德。1988年,雷德蒙德曾因为受伤而在汉城奥运会上退出比赛,此后他经过5次手术,只是为了回到奥运会来拿奖牌。
半决赛那天,雷德蒙德的父亲吉姆和6万多观众一样,坐在离火炬很近的看台上。比赛开始后,雷德蒙德一直领先。但就在离终点还有大概200米时,雷德蒙德听到体内传来不祥的声音,他右大腿的肌肉在瞬间撕裂,他整个人就像中了子弹一样,失去平衡,倒在了赛场上。
父亲看到儿子倒地,就知道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了,他不顾一切地冲向赛场。紧抱着右腿的雷德蒙德,很清楚自己的奥运奖牌梦想已经终结,泪水滑过他的脸颊,滴到跑道上。
医务人员赶到他身边,但雷德蒙德说:“不,我不用担架,我要跑完。”人们看到他慢慢爬起来,开始向终点跳去,全场观众起立为他欢呼。虽然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痛苦,但雷德蒙德没有放弃,父亲吉姆一直站在他身边,扶着他走过终点。在数万观众的欢呼、鼓掌和哭泣声中,雷德蒙德告别了奥运舞台。[HT]
比尔·盖茨认为,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雷德蒙德就是凭借自己的一股韧劲,坚持用一条腿完成了比赛。这场比赛,更像是他在和命运较量。虽然命运让他与金牌无缘,但他一定要坚持着跑完整个比赛。
体育场上到处充斥着竞争,生活中也充满了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但是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完整意义上的成长,应该是身体的成熟和心智的成熟的结合,两者缺一就失去了成长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讲,恒心和毅力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永远不可能实现梦想。
故事链接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是西班牙承办的第一届奥运会,经过筹办奥运,巴塞罗那的经济从衰退走向了繁荣,成为当时欧洲变化最快的城市。同时,筹办奥运会还明显加快了西班牙经济的复苏。
中国在这届奥运会上赢得16枚金牌,仅次于独联体、美国和德国,排名第四。在这届奥运会上,“飞人”乔丹和“魔术师”约翰逊等职业球员开始进入世界人民的眼帘。
张湘祥:举起人生的重量
菲尔普斯的八金计划顺利实现,他个人的金牌数目就可以进金牌榜的前八名,这样的光芒几乎照耀了整个“水立方”,令其他运动员黯然失色。但是,我们相信这样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整个奥运历史上也不多见。那些争夺银牌、铜牌的运动员,有朝一日也能走上冠军的位置,正如举重运动员张湘祥,多次与“天才”交手,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
“张湘祥以319公斤的成绩获得男子62公斤级举重比赛冠军,为中国赢得第9金。”随着播音员的话音,电视上出现张湘祥跪地亲吻杠铃,然后起身向观众致意的画面。张湘祥的名字就这样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然而,冠军的到来,对他来说还是太晚。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17岁的张湘祥受命迎战,然而他只得到了一枚铜牌,还是因为获得银牌的选手赛后药检不过关,被取消成绩,排名第四的他才得以晋升到第三名。
张湘祥和举重名将石智勇、吴文雄同届,正如足智多谋的周瑜恰好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一样,他的举重生涯多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色彩。但是,张湘祥的努力和信心并没有因此而受阻。
悉尼奥运会后,张湘祥的排名上升到世界前三名,人们以为他定能在几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上有所成就。然而,在2003年的一次训练中,张湘祥肌肉拉伤,并几乎因此而送命——为了坚持训练,他去医院打封闭,护士却把药液直接注射到他的骨髓中,张湘祥当场不省人事,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这次意外,使他的训练、比赛都大受影响,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也错过了奔赴雅典的机会。然而,张湘祥仍然没有放弃,4年后,他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金牌。[HT]
困难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有的人成功了,是因为他们能够坚强地面对,而有的人失败了,是因为他们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失去了继续拼搏的勇气。与“天才”同台又如何?看清了自己的处境,毫不动摇地付出、坚持,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厄运对乐观的人无可奈何,因为面对厄运和打击,乐观的人总会选择笑脸相迎。错失一次机会,人生并不会因此而终结,时间的车轮还要继续前行。痛哭或者回避,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在受挫的地方勇敢站起来,才能看到以后越来越精彩的生活。
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不能避免,那就让逆境成为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动力吧。我们应该将逆境视为成功的前奏。卡耐基说过:“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上天故意安排来考验我们的,其实,它就是成功的化身。成功与失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因此,面对苦难和挫折,你要抬起头来,笑对它,相信“这一切都会过去,今后会好起来的”。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向往美好的未来,是遇到困难时最好的自我安慰。在多难而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健康的心,需要绚烂的笑容。苦难是一所没人愿意上的大学,但从那里毕业的,都是强者。
在挫折面前多坚持走一步,多坚持一分钟,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成功的大门前。
故事链接
奥运会比赛强调公平竞争,因此严令禁止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同时也为各种比赛制定了一系列尽量保证公平的制度,比如球类运动要交换场地,举重要按照运动员的体重来划分公斤级。因为我们知道,一个瘦弱的人与一个强壮的人能举起的重量是不一样的。
1998年,国际举重联合会紧跟“奥运瘦身”的潮流,将男子10个级别缩减为8个:56公斤级、62公斤级、69公斤级、77公斤级、85公斤级、94公斤级、105公斤级和105公斤以上级。同时,女子也调整为7个级别:48公斤级、53公斤级、58公斤级、63公斤级、69公斤级、75公斤级、75公斤以上级。
巴顿将军:赛场走出的战场英雄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同盟国军队著名的五星上将,巴顿将军几乎无人不知。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曾说,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许多人大概不知道,威猛神勇的巴顿将军年轻时,曾是现代五项的爱好者,而且还参加过奥运会。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设立现代五项比赛,当时26岁的美国陆军中尉巴顿也报名参加了比赛。他自费到斯德哥尔摩,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努力去夺取胜利。当他游完300米到达终点时,旁人不得不用船钩将他从池中捞上来;在4000米越野赛中,他又由于筋疲力进而晕倒在皇家包厢前的终点线上。
巴顿的比赛成绩非常突出,游泳、击剑、自行车和跑步4项的成绩加起来,是所有选手中最好的,但是他的射击成绩在32位参赛选手中,排在第21名。赛后,巴顿觉得名次上有问题,因为裁判认定他的靶纸上的弹孔是事先穿破的,因此对那些有问题的弹孔不计分数;另外,他还怀疑“可能有两颗子弹穿过了同一个枪眼”。最终,他在43名竞赛者中获得了第5名,是美国正规军官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顿将军举行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将军阁下,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卓越的指挥才能,是您的骄傲和荣誉,对此您有何感想?”巴顿说:“不,参加第5届奥运会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誉。当时游完300米上岸后,我休克了。醒来后,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拼下最后一项4000米越野赛。记者先生,你可能体会不到一个人休克后醒来再跑4000米的滋味,但我体会到了。我不但跑完全程,还得了奥运会这个项目的第5名,这才是我一生的骄傲、我一生的荣誉。”[HT]
休克后醒来再跑4000米的滋味,听起来都让人恐惧。巴顿将军的话,让人看到了那个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的影子。
回顾整个二战历史,我们发现巴顿将军多次临危受命,而且将战争局势扭转到对盟军有力的方向。这种临危不乱的性格,与他坚持五项全能不无关系。
巴顿的才华让人敬佩和羡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别人成就的羡慕和无聊的叹息,而应更加注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质,从而付出努力以争取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每个人都会有一片明朗的天空”,我们已经从消极走向了积极,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我们不再羞怯、不再遮掩,也不再隐忍,而是将心中的兴奋与激动化为行动,化为汗水,洒在成功的路上。而当我们终于踏上成功巅峰的时候,我们会惊叹自己竟有如此大的能耐,有如此深的潜能,而这在以前只不过是一种梦想罢了。
事实上,这就是超越。
超越是为了使自己更完美。超越就是通过超越时间、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从而促使自我发生变化,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是紧密联系而往复循环的,自我改变导致了本身的超越,而超越同时也使自己有了巨大的改变。
超越自我,积极进取,不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在眼界上,努力地汲取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在个人能力上,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这样,你就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事链接
巴顿1885年11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8岁时进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后获得西点军校的保送资格。1909年6月,巴顿自军校毕业,随即以少尉军衔赴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部队服役。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战争。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马歇尔认为他是能在战场上战胜快速机动的德军的优秀将才。巴顿将军在二战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数次立功,成为四星上将。1945年12月,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3天后在德国海德堡一家医院辞世,享年60岁。
巴尔蒂尼:谁说我们不能赢得马拉松
当张娟娟的利箭射破韩国射箭神话的时候,人们相信,真的有“主场之神”来保佑我们的运动员创造佳绩。其实,与其说是幸运之神眷顾主办国,不如说金牌更眷顾那些在场下挥汗如雨、坚持不懈的运动员。竞技场上,从来没有什么神话,中国在乒乓球、跳水项目上的强势地位,也是依靠扎扎实实的训练换来的。同样,因为努力付出,非洲的马拉松神话也被欧洲人打破了。
雅典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圣地,雅典奥运会也同样是产生奇迹的舞台。多年以来,非洲人一直处于世界长跑和马拉松比赛的领先地位,牙买加、肯尼亚这些国家涌现出了一大批创造跑步纪录的运动员,跑步项目成了黑人角逐的天下。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马拉松作为压轴项目在最后进行。为了纪念马拉松项目的由来,雅典的马拉松路线就是当年士兵传捷报的路线,途中有很多丘陵、小山,加上8月的希腊骄阳似火,运动员面临着体力和意志的双重挑战。然而,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到达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冲过终点夺冠的人,不是上一届的冠军,也不是当时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和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不为人知的意大利白人运动员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事实上,巴尔蒂尼是唯一一位能不停地在世锦赛和世界几大著名马拉松赛上与非洲选手抗衡并取得好成绩的白人马拉松选手。
巴尔蒂尼生于意大利布斯特诺沃一个奶牛场,他热爱跑步,并且拥有非常好的长跑天赋。每年冬天,他都要到非洲南部的纳米比亚的高原训练,他的成绩也因此得以稳步上升。
巴尔蒂尼在1996年夺得了个人运动生涯的第一个马拉松世界冠军,他参加了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尔玛举行的世界半程马拉松赛,并赢得了冠军。一年以后,在英国伦敦马拉松赛上,他不仅以2小时07分57秒的成绩,创造了他的第一个意大利全国纪录,而且还获得亚军。随后,他便开始了各种马拉松比赛的征途,但雅典奥运会才是他运动生涯中最渴望的盛会。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巴尔蒂尼因臂肌受伤,不得不放弃了比赛。那段痛苦的经历至今让巴尔蒂尼遗憾不已,并使他变得更坚强。
当巴尔蒂尼头戴橄榄枝站在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冠军领奖台上时,他成了意大利的英雄。[HT]
像巴尔蒂尼这样努力的运动员,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们创造了神话,保持了神话,甚至打破了别人的神话。这样的一群人,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哲学,那就是不论别人怎样,自己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跳水神话和乒乓神话继续上演,很多对手光从气势上,就已经畏惧中国运动员三分。在预测金牌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将我们的优势项目纳入得金之列。对我们来说,这些奖牌似乎来得理所当然,但事实上,各国的训练都以最优秀的成绩为目标,很多人都在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学习我们的技术,并研究攻破我们的方式,因此,我们的队员需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承受卫冕的压力,相信自己,才能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
同样,那些平时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也不是命中注定的“学习天才”。仔细观察别人的生活,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比别人优秀的只不过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努力的行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拿出自己的决心和勇气,相信自己可以更优秀。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那就当做是自己人生的一次马拉松吧。
故事链接
“马拉松”是古希腊的一个地名,位于雅典城东北30公里。公元前490年,波斯上万名远征军入侵希腊,在马拉松与雅典军队对垒。雅典派出一名叫菲利普底斯的信使,前往斯巴达求援。这位信使用35小时走完了150公里的路程,但斯巴达人的答复却是10天之后才能出兵。信使又把消息带回马拉松,兵少马弱的雅典人只好背水一战,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波斯军队。菲利普底斯带着胜利的喜讯又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城的中央广场(距离为40公里),在向雅典人民高喊“庆祝吧,我们胜利了”之后,倒地身亡。为了纪念这位信使,人们把“马拉松”作为一项固定的比赛项目列入奥运会,并延续至今。
迈克尔·约翰逊——“田坛阿甘”
提腰、挺胸、梗脖子、撅屁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样的跑姿都严重违反空气动力学原理。如果你尝试用这样的姿势跑步,任何一个教练都会坚决予以纠正。迈克尔·约翰逊从不在乎,他一直用他独特的姿势在奔跑,把所有的条条框框都踩在脚下。人们必须感叹:所谓的姿势、规矩、战术,只能规范常人,却无力约束天才。
在百年奥运的田径赛场上,有两个大名鼎鼎的约翰逊——加拿大的本·约翰逊代表了丑闻,美国人迈克尔·约翰逊则代表了传奇。
迈克尔·约翰逊1967年出生于美国达拉斯。11岁时,约翰逊踏上了跑道,当时他只是想跑出好成绩,以便得到奖学金上大学。念高中时,约翰逊在地区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200米的亚军。那时候,约翰逊就发现自己的跑步方式与别人不同,很多人就此发表了各式各样的评论,认为他那种笨拙的跑法不会有所作为。
但当时约翰逊的教练克莱德·哈特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和理念,他对迈克尔说:“虽然你在高中时没有获得过全国冠军或者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是我对你的跑步姿势非常有信心,这很适合你。”于是他开始接受克莱德·哈特教练的指导。一年后,他的200米成绩达到20秒69,相当不错。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前的几年里,迈克尔·约翰逊就早早确立了他在200米与400米两个项目上的王者地位,并且在1994年、1995年、1996年连续三次获得“欧文斯奖”。期间迈克尔·约翰逊的跑姿仍然是人们争议与关注的一个焦点,他说:“虽然很多人就此批评过我,但是事实最终解释了一切疑问。”
迈克尔坚持的结果证明他成功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他独得200米与400米两项冠军,并一举打破男子200米世界纪录,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集200米和400米金牌于一身的选手。
有人说迈克尔·约翰逊是田径场上的异类,他那种挺起上身、扬着脖子的跑姿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但迈克尔·约翰逊毫不在意,甚至十分得意。因为这种跑姿是最适合他的,能让他跑得最快。假若他因为怕别人的讥笑而不敢坚持自己的跑姿,也许直到现在,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迈克尔·约翰逊让200米和400米赛道上失去了悬念,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其他人只能去争夺银牌。由于迈克尔·约翰逊的跑步姿势非常怪异,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鸭子”。
1994年,《阿甘正传》风靡一时。人们忽然发现,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在片中的跑步姿势与迈克尔·约翰逊如出一辙,于是“田坛阿甘”的绰号不胫而走。虽然姿势难看,但迈克尔·约翰逊的成绩非常惊人,“连胜”、“垄断”、“独霸”成为他的专有名词。从1990年到1997年,他在自己的最强项400米中连续夺得58次冠军,同时,他还在200米比赛中32次问鼎。直到现在,他保持的400米世界纪录(43秒18)仍无人能够超越。约翰逊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一切,再也没有人说他的跑步姿势不正确。面对各种批评和质疑,约翰逊没有动摇,坚守住了自己内心的信念。[HT]
坚持自己的信念,是一种自信,更需要勇气。如果一个人做什么都要瞻前顾后,被别人的眼光所禁锢而跳不出自我,那他必定难以成功。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任何绝对的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故事链接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迈克尔·约翰逊参加了男子200米和400米比赛。一般短跑选手会选择连续参加100米、200米甚至跳远比赛,但没有人尝试200米和400米兼项。但迈克尔·约翰逊偏偏在这两个项目上都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国际田联和国际奥委会为此破天荒地专门为他修改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田径赛程,把400米和200米半决赛之间的休息时间从50分钟改为4个小时,为他创造奇迹提供了最大的方便。迈克尔·约翰逊也不负众望,最终夺得了这两项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