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镃是宋高宗时的名将张俊之孙,宁宗开禧时官至奉议郎,这是一个第二十四阶的中级京官。韩侂胄专政时,他紧跟韩侂胄。宁宗与杨后决定诛杀韩侂胄时,他站在宁宗、杨后这边,给史弥远出过主意。但诛韩后他没有得到升官,因此就口出怨言,自夸诛韩有功,结果被贬到霅(湖州)。嘉定四年(1211),有旨让张镃回京复官,但被曾从龙缴还复官词头(恢复原职的文件稿)。因此张镃就“又欲谋史”,故坐扇摇国本除名,象州羁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宋史全文》《宋史》都简单地记载此事:“嘉定四年十二月辛巳,奉议郎张镃坐扇摇国本除名,象州羁管。”
上述史书都没有详细说明张镃为什么坐扇摇国本除名的原因。这事到了清代,毕沅在他的《续资治通鉴》里作如下解析:“初,史弥远欲去韩侂胄,镃预其谋。方议所以处侂胄,镃曰:‘杀之足矣!’弥远语人曰:‘真将种也!’心忌之,至是乃搆以罪。”(搆:故意设计陷害。)以此作为史弥远的一条罪状,作为史弥远是奸佞的根据之一。
情况是不是如《续资治通鉴》讲的,是史弥远因“忌”张镃而故意“搆”罪?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得搞清张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镃在谋诛韩侂胄一事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张镃坐扇摇国本而除名,象州羁管。
关于张镃的为人与他在诛韩中的作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则资料:
第一,宋人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的《虎符》篇载:
虎符半在禁中,半在殿岩。开禧间慈明阴赞宁皇诛韩侂胄,出御批三:其一以授钱象祖、卫泾、史弥远,其一以授张镃,又其一以授李孝纯。二批俱未发,独象祖亟授殿岩夏震。
这则记载的可信度值得推敲,因为有“虎符”的御批是“密旨”。既是“密旨”,怎么会出三道呢?如果我们假定这是一则真实的记载,那么只能说张镃接到密旨而没有执行,故张镃无功可言。
第二,同在《虎符》篇载:
镃始预史议诛韩,史以韩为大臣,且近戚,未有以处。张谓史曰:“杀之足矣。”史退而谓钱、卫曰:“镃,真将种也!”心固忌之。至是镃赍伐自言,史昌言于朝:“臣子当为之事,何为言功?”遂讽言者贬镃于霅,自是不复有诛韩之功者矣。
镃后以旨放还,因史变柏法,又欲谋史,故贬置象台。
这则资料说明张镃给史弥远出过“杀之足矣”的主意,并指出史弥远因“忌”张镃而张镃被贬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张“因史变柏法,又欲谋史”而贬置象台的原因。
第三,宋人周密的《齐东野语》有一则关于张镃在谋诛韩侂胄时的表现的记载:
一日,侂胄在都堂,忽谓李参曰:“闻有人欲变局面,相公知否?”李疑事泄,面发赤,徐言曰:“恐无此事。”而王居安在馆中,与同舍人大言曰:“数日之后,耳目当一新矣。”其不密如此。弥远闻之大惧,然未有杀之之意,遂谋之张镃。镃曰:“势不两立,不如杀之。”弥远抚几曰:“君真将种也,吾计决矣。”
时开禧三年十一月二日,侂胄爱姬三夫人号“满头花”者生辰,张镃素与之通家,至是,移庖侂胄府,酣饮至五鼓。其夕,周筠闻其事,遂以覆帖告变。时侂胄已被酒,视之曰:“这汉又来胡说。”于烛上焚之。
这则资料说明张镃给史弥远出过杀韩侂胄的主意,并说明张镃与韩侂胄“素与之通家”的亲密关系。
第四,《宋史·曾从龙传》载:
权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缴还张镃复官词头,以镃抑令侄女竭资结姻苏师旦之子故也。
这则资料说明具体处理张镃复官一事的人是曾从龙,不予复官的原因是算张镃的老账:他不但与韩侂胄关系密切,而且与苏师旦的关系也很密切,竟令其侄女“竭资结姻苏师旦之子”。
而苏师旦是什么人呢?
苏师旦是韩侂胄的心腹,最坚决地支持韩侂胄进行开禧北伐的要人。北伐战争失败后第一个被韩侂胄抛出来作替罪羊的就是苏师旦。韩侂胄把发动战争的一切责任都推给他,夺三官衡州居住。韩侂胄被诛,在韩家抄出苏给韩的信,言:“步军司人少,殿前司人多,今欲殿前司人令与步军司相等,却拨殿前司所多之人别立一军,使信臣(苏师旦自谓)掌之。”这是阴谋夺兵权性质的大罪,故诏处以极刑。
从以上这些资料可见,张镃同韩侂胄、苏师旦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而且道德品性不好。如果说史弥远认为韩侂胄是朝中大臣,而且是皇亲国戚,如何处理还拿不定主意,张镃提过“杀之足矣”的建议是真的话,那么张镃这个人就实在太可怕了。对一个一贯亲密往来的老朋友,一旦事态有变就提“杀之”的建议,这还有点人性吗?人是要讲点道德的。对这样的人你能不“忌”吗?
张镃以自己提出过杀韩侂胄的建议向朝廷邀功,对朝廷未予重赏就口出怨言,殊不知决定杀不杀韩侂胄的权,不在史弥远手里,也不在钱象祖和李壁手里,更不在他自己手里。封建官场的政治游戏亦是有规则的,杀韩侂胄的权只能掌握在“虎符”大权者的手里。张镃不懂官场游戏的规则,把杀韩侂胄的功劳归于自己,对宁宗在诛韩之后没有对他破格重用大发牢骚,这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吗?参知政事李壁在诛韩过程中可谓功劳不小了,但由于他支持过韩侂胄北伐,起草北伐诏书,结果很快就被清算出局,“夺二官,抚州居住”;参知政事卫泾和左丞相钱象祖,也因牵涉韩侂胄的关系,先后被罢官。张镃一个小小的奉议郎(又称右司郎官),仅仅出过一个主意就邀功请赏,不给就闹,不给复官就“又欲谋史”,忘了自己与韩侂胄的亲密关系,忘了自己与逆臣苏师旦是亲戚,这哪会有好下场呢?
把张镃这些复杂的政治社会关系与复杂的政治表现,与当时政治斗争的形势结合起来考虑,把张镃被除名与象州羁管的结果,归结为史弥远个人对张镃的“忌”与“搆”,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