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史学界一直流传着一则杨皇后的绯闻,说史弥远和杨皇后通同为奸,史弥远可以自由进出中宫,成天忙着同杨皇后勾结等等。
这则绯闻的传播,一是来自杨升庵《宝庆诗》的“夜驾老蟾嫔月母”句,说这是讥刺史弥远的。他自注:“弥远表里杨后,有三思之宠。”另据《鲒﨑亭集》说:“四明丰氏,詈朱子无所不至。谓卫王通于杨后。朱子馆其家,因为大夫得见小君之礼以附会之。不知朱子卒于庆元六年,史之官未显也。”这则记载实是为史弥远辟谣。讲“史卫王通于杨后”的朱子早在庆元六年就死了。当时史弥远37岁,不过是个州官(知池州)。宫禁森严,一个地方州官怎能随便出入?
这则绯闻另一源头就是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中的《济王致祸》。该文说:
济王夫人吴氏,恭圣太后之侄孙也,性极妒忌。王有宠姬数人,殊不能容,每入禁中,必察之杨后,具言王之短,无所不至。一日内宴,后以水精双莲花一枝,命王亲为夫人簪之,且戒其夫妇和睦。未几,王与吴复有小竞,王乘怒误碎其花。及吴再入禁中,遂谮言碎花之事,于是后意甚怒,已有废储之意。
会王在邸新饰素屏,书“南、恩、新”三大字。或扣其说,则曰:“‘花儿王’(王墉之父,号花儿王)与史丞相通同为奸,待异日当窜之上二州也。”既而语达,王与史密谋之杨后,遂成废立之祸焉。盖当时盛传“花儿王”者秽乱宫闱,市井俚歌所唱“花儿王开者”,盖指此也。
周密的原文有个“注”,注明花儿王指王墉之父。后人引用该文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把“注”丢掉了,结果后人就误以为“花儿王”就是杨皇后,说史弥远与杨皇后秽乱宫闱。传来传去,以讹传讹。有人还专门进行了研究,如茅冥家先生认为“花儿王与史丞相通同为奸”句中“下原衍‘王与’二字”,原句应该是“花儿史丞相通同为奸”。有人则认为这事不可能,因为杨后年岁比史弥远大7岁。有人则把这则绯闻作为评论历史的依据。
我认为出现这则绯闻的深层原因是政治而非生活作风。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把政治上的诉求用诗歌的形式,特别是用男欢女爱的诗歌形式来表述。像朱庆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光从字面上理解,那岂不是一首夫妻调笑的诗吗?如果你顺着这思路走下去,那就会离题万里。其实,这诗的内容与用意根本不是闺房趣事,而是朱庆余探问张籍“画眉深浅入时无?”即你看我是不是适合做官,能不能给我一个职位呢?
所以,我认为这则绯闻透露出来的真意,是指史弥远与杨皇后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