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莎士比亚,可以说于名于利都小有收获,在剧坛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戏剧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同时,也正是因为戏剧使他成为戏剧作家。一个乡村的青年,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也确非易事。他靠的是头脑灵活,非凡的表演才能和丰富的语言,以及深厚的观察社会与人生的功底。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基础。我们揭开他勤劳、俭朴的表象,可以看到莎士比亚是一个有戏剧天才的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在伦敦学习戏剧的头几年里,学习很刻苦,主要向那些为专业剧场写剧本的牛津和剑桥的艺术大师学习。
戏剧在英国是诺曼人引入的,开始戏剧与教堂仪式联系在一起,以后逐渐从教堂中走出来,首先搬到教堂外的院子里,以后又搬到市镇的大街上演出,成为公开的事情。这些演出中大部分是教会里的人组织的,演员也是教会会员。当戏剧搬到大街上,成为公开的事情之后,由于观众越来越多,戏剧逐步成为平民百姓的娱乐项目,然后就开始有人专门研究戏剧。因此戏剧表演逐渐变成了世俗人参加的活动,而且世俗人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样使开始以教会会员为主的戏剧变成了以世俗人为主的戏剧,戏剧世俗化了。后来出现了平民百姓逐渐从戏剧中寻找娱乐的倾向。
世俗题材是通过一种新的宗教剧或半宗教剧——道德剧进入了英国的戏剧界。它通过讽喻,把抽象的道德概念人格化,进行道德说教。这些剧大都枯燥无味,构思拙劣,而且说教性强,缺乏情节。
15世纪末,英国出现了插剧。插剧是指在一定场合中演出的短剧,是一种插曲式的娱乐,插剧的观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英国的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悠久深厚的民族传统,它脱胎于民间的歌舞表演,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中世纪,英国就产生了宗教剧、道德剧、插剧等多种形式,促进了英国民族文化的发展。16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模仿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学院”戏剧,如英国的第一部“正规”喜剧《拉尔夫·劳埃斯特·道埃斯特》,但是,这种形式并没有得到发展,英国戏剧还是走着自己的路,很快就出现了描写市民日常生活的新剧《葛东大娘的针》,以本国历史为题材的悲剧《高布达克》。英国传统的民族戏剧引起了各阶层人民对戏剧的极大兴趣。
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对戏剧文化的要求日益强烈。那些为上流社会提供的“高雅”文学不适合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这样戏剧就成了他们唯一能接受教育与享受的艺术媒体,因此戏剧在英国的作用愈来愈大。
正是由于戏剧在英国文化艺术中的特殊作用,以及英国这块文化土壤,才培养和造就了像莎士比亚这样的艺术大师。
莎士比亚的戏剧按照内容性质可分为喜剧、历史剧、悲剧和传奇剧。但是由于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很难给每一个剧都贴上标签。因为每一个剧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又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的戏剧很难分清是喜剧还是历史剧,所以莎士比亚戏剧的分类也是相对而言的。现代编的莎士比亚全集,几乎都是按喜剧、历史剧和传奇剧来进行分类和编排的。
莎士比亚写出的第一个剧本,选择了一个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戏剧作家接触过的题材——两个王族间的内战。剧本写出后,于1590年上演,这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591年又演出了续集。演出不久,就印出了剧本。在当时,一般性的演出,如果没有轰动效应是不会印单行本的。
1594年,《天潢贵胄的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家族怨仇记》(第一部)出版。书中描写了善良的汉弗雷公爵之死,萨福克公爵的被逐和死亡,骄傲的温彻斯特红衣主教的悲惨结局,著名的杰克·凯特起义和约克公爵初期觊觎王位之争。
1595年出版了续集,1600年两个剧本分别再版,1619年出版了两个剧本的合集。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以历史剧为开端,而且他创作历史剧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涉及的历史有英国编年史、古罗马史、苏格兰史和英国史前史。从狭义的历史剧出发,只有以英国编年史为题材的才是公认的莎士比亚历史剧。
植根于英国的艺术土壤,沐浴着文艺复兴时代的阳光,莎氏的历史剧以史诗般的宏伟气魄,复杂深邃的思想内容,高妙精湛的艺术技巧出现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上,给人以思想上的享受,艺术上的熏陶。它不仅是莎士比亚艺术日臻成熟的阶梯,而且是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走向深化的桥梁。
在英国的文学史上,没有一位作家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雄健的笔力,将英国封建社会的盛衰兴亡史活生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君王的暴虐,野心家的狰狞,人民的疾苦,贵族的丑行,这一切仿佛历历在目,似昨日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一般,都被淹没在这血腥巨轮的轧轧声中。高贵的人性,在这个以权力欲为支点的社会里受到压抑、扭曲;纯洁的心灵,在苦难与混乱中绝望挣扎。这一切都成为莎士比亚笔下的题材。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出现的新、旧两方面的双重性。他在作品中既对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奏起了一曲曲低沉的挽歌,影射出自己理想的惨淡之光。然而,人道主义立场,理性的观察与那超越时空的天才的观察力,又使他能够预示新社会的到来,旧制度的灭亡。他对新的社会即将来临感到高兴,吹起了希望的号角,看到了新社会的曙光。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反映了从约翰王到亨利八世近350年的社会历史。他的作品展示了英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它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在这一段时期社会里所有的阶级、阶层,重要的人物、事件以及政治、军事、思想、法律、宗教、伦理等都再现于他的作品中,所以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
翻开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人们看到的是阴森恐怖的黑暗世界,专制政体的腐朽性、反动性全部暴露无遗。独断专行、骄奢淫荡的显贵望族,在宫廷里上演着一幕幕阴谋政治的流血悲剧。在这宝塔形的社会里,个人的荣辱、民族的命运、都在君王的喜怒哀乐之间。莎士比亚在自己的剧作中生动细致地展示了帝王个人的德行、能力和世袭地位3种因素对社会的影响,而真正具有这三位一体的君王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在他作品中的反映。
莎士比亚的早期历史剧有《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在《亨利六世》中,莎士比亚热情讴歌了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描写了塔尔博父子在法国战场上奋不顾身喋血杀敌,父子二人双双战死疆场,以身殉国的场面,悲壮动人,可歌可泣。《理查三世》中,三世的性格塑造得很成功,是一个假恶丑的集大成者。这里,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许多学者誉为“心理剧”,这部剧的上演获得很大成功,所以在第一对开本出现前就出版过5次。
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具有其他历史剧作家所望尘莫及的丰富性。在许多历史性文艺作品中,只有历史场面,没有生活镜头;只有血与火的慷慨豪迈,没有花前月下的蜜意柔情。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既有金戈铁马的法兰西战场,又有硝烟弥漫的英格兰大地;既有富丽堂皇的宫廷,又有安谧恬静的乡间。宏观的社会事件衬托着细琐的家庭生活,紧张的节奏夹带着轻松的气氛,宏伟的史诗伴着风俗的小曲。不仅历史复活了,大自然也跟着一起苏醒,以无比绚丽的色彩吸引着人们。
综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在艺术上的不断成熟,他在处理人物与事件关系上的独具匠心。他既注重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又塑造了人物。他的史诗般的宏大场景中,在纵横交错的事件中,闪耀着人物鲜明的性格和特性。史剧中的角色,如灿烂的群星,点缀着历史的“银河”。
莎士比亚的喜剧在他的戏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共有13部,这与作者的诙谐、幽默、爱开玩笑的性格有关。他善于借助幽默、笑和诗情画意来揭示人的美、感情的美和生活的乐趣。剧中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生活,一幅幅形象逼真、鲜明生动的社会风景画展现在你的面前。
莎士比亚初期创作了10部喜剧,包括《错误的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驯悍记》、《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维洛那二绅士》。莎士比亚的中期戏剧又称问题剧、悲喜剧、黑暗喜剧,主要有《一报还一报》和《终成眷属》。后期喜剧则具有浓重的神话成分和幻想色彩,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作传真剧或浪漫剧。
他像魔术师一般,在他创造的喜剧世界里,仿佛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融洽,这里没有权力的角逐,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地位的卑贱。它洗净了停滞在人们灵魂中的污泥浊水,驱散了徘徊在人们心头的忧伤暗影。作品中有讽刺而不辛辣,有幽默而不浮华。这些构成了莎士比亚喜剧的风格。在他的笔下,从不吝惜自己的诗才,创造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欢声笑语和轻歌曼舞的生活图景,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和温柔的情感,使你不得不为青春之美赞叹,不得不为他的诗才叫好。
莎士比亚不愧为喜剧能手。他的喜剧对追求生活欢乐和精神的享受作了充分的肯定,表现出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人们在幸福生活中体现出的甜蜜感觉。尽管这样的生活时时会有一朵朵的浪花,但只是如同一朵彩云,一掠而过。他的喜剧,会给人留下无穷的欢乐,这种欢乐来自于作者对人物的奇妙构想。他的喜剧像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会听到微风吹过发出的沙沙声响,嗅到原野上各种花草的芬芳,看到清晨染红的瑰丽云霞,倒映在河面上,景色宜人。
莎士比亚的喜剧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赞扬个性解放,支持婚姻自由和争取个人的幸福。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喜剧之一,也是最富于社会讽刺性的一部剧作。多少年来,曾在许多国家的舞台上久演不衰。这个剧也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兴趣,他们在著作中,引用它的台词达数十次。这个剧内容丰富,情节复杂,3条线索纵横交错,引人入胜。一条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的冲突,另一条是富家小姐鲍西娅的恋爱与婚姻,第三条是夏洛克女儿杰西卡同罗兰佐私奔的故事。这部剧是莎士比亚最有广泛影响的剧作之一。
伊丽莎白时代,悲剧与死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戏剧家纷纷把笔锋放在对死亡的描写上,就连平庸的戏剧家也能把死亡写得哀怨动人。
莎士比亚从喜剧到悲剧的迅速转变是突然的,喜剧的天空永远是晴朗的,而悲剧则阴暗起来。莎士比亚的笔锋从描写人间的美好、和谐、充满乐趣到一片庄严、紧张、恐怖,到丑恶、暗淡、绝望的生活,最后玉石俱焚。
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生涯正逐渐走向成熟。他在喜剧上的成功,为悲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的原因还来自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新的社会变动的混乱岁月里,复仇悲剧几乎成了当时唯一的悲剧类型。复仇悲剧的兴起当然要归于塞内加流血悲剧的影响,归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个原因就是英国15世纪流行的道德剧,也为复仇悲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还出现了家庭悲剧,但这种剧没有引起剧坛的改变。莎士比亚常常被认为是复仇悲剧的开创者之一。莎士比亚在他的第66首十四行诗中这样写道:
对这些都倦了,我呼唤着安息的死亡,
君不见,天才注定要成为乞丐,
空空如也的草包却修饰得富丽堂皇,
最纯洁的盟誓被不幸背弃,
崇高的荣誉被无耻地放错了地方,
处女的贞操受到了强暴的糟蹋,
正义的完美遭受到坏人的污脏,
强者被瘸腿的权贵弄成了残废,
艺术的舌头被当权者牢牢捆绑,
愚蠢却俨如博士,控制着才能,
单纯的真理却被错叫成愚妄,
被囚的好人侍候着邪恶的官长:
全都厌倦了,我要离开这一切,
只是我死了,将撇下我爱人形单影只。
这首诗是他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也是他全部悲剧的基调。
莎士比亚悲剧最进步、最重要的思想内容是他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社会面貌和性质的深刻揭示。在他的悲剧中,世界就是“一所很大的牢狱”,没有正义,没有公道,没有是非,没有真善美,丑恶的行径在这里可以畅通无阻,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正义得不到支持,弱者得不到同情。
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的时期,已经不是满脑充满天真幻想的时期,而是逐渐成熟起来了。他对人和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看到了人的野心、贪婪、情欲等各种罪恶的成分。他也深深懂得,权力和地位可以使人丧失人性,丧失人生。
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人生领域。这里你可以听到强者的咆哮,弱者的呻吟,胜利者的欢笑,失败者的哀鸣。这里你可以看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没有人对弱者掬一捧同情之泪,没有人对失败者助一臂之力。这里有人为了贪欲和野心,为了金钱与地位而不择手段,有人为了正义、理想去奋斗。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整个画面。
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阴风涔涔,鬼魅横行,黑白颠倒,但正义的力量并不是逆来顺受,无所作为,而是在流血与牺牲中发出灿烂的光芒,显示出正义的伟大、人类的高贵。莎士比亚的悲剧给人的启示是世界并没有被恶人毁灭,积极的、健康的力量在斗争中会不断发展壮大。历史会不断地前进,任何黑暗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正义永远是正义,真理永照人间。
继莎士比亚两部处女作得到社会的公认后,他的第三部作品描写亨利六世朝代的历史剧也问世了。他描绘的事件发生在《怨仇记》和《约克公爵理查信史》的事件之前。莎士比亚将3部戏剧命名为《亨利六世》,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是独立的剧本,莎士比亚后来写成的剧本成了三部曲的上篇。三部曲主要描写英法百年战争。从剧本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是站在英国人的立场上再现这一战争的。
剧本的中篇,描写了内战的开端,双方在坦波尔花园里,一方采摘红玫瑰,一方采摘白玫瑰,剧本以约克党徒的胜利而告终。
剧本的下篇,观众看到流血的内讧仍在继续。剧中把兰开斯特王室党羽、亨利六世的妻子玛格丽特王后刻画得栩栩如生。她杀死了约克的儿子,并把蘸着死者鲜血的毛巾给约克看,约克在绝望中向她大喝,说她比狼还狠。
这些剧本中充满着流血的恐怖。当时正是英国历史上最动乱的年代,战争不断。这部剧向人们展示了内乱的危害,表现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莎士比亚初登剧坛,就把笔触伸到人们普遍关心的国家命运上来,这说明他能着眼于大的题材搞创作。同时,由于他创作的成功,被称作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诗人。
莎士比亚大力谴责那些为满足自己的权欲而把国家推进混乱血泊中的人的虚荣和自私行为。在《亨利六世》下篇中,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凶残的恶人——约克公爵之子理查·葛罗斯特,他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国王理查三世。在人民心目中,他是一个最残忍的国王。在这部剧结束时,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国王始终萦绕在莎士比亚的眼前,于是在完成这三部曲之后他又接着写了《理查三世》。剧本演出后,获得巨大的成功,并成为莎士比亚所在剧院的保留节目。
在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中,有4部剧常常并列在一起,它们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裘力斯·恺撒》、《安乐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这4部都是以罗马历史为题材,又称古罗马历史悲剧。
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麦克白》、《奥赛罗》和《李尔王》。这4部悲剧中,《哈姆莱特》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哈姆莱特是这个剧的主人公,他经历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在莎士比亚写这部剧之前,有关哈姆莱特的故事就已经流传400多年了。故事的最初来源是丹麦历史学家沙克索·格兰马迪克斯大约于1200年用拉丁文写成的《丹麦史》。
故事的大致情节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回到丹麦后,知道他的父亲已被叔父克劳狄斯秘密害死,克劳狄斯娶了哈姆莱特的寡母为妻,做了丹麦国王。哈姆莱特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决心要为父亲报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个人报仇的愿望逐渐变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认为应当改变这个让犯罪、不仁不义、谎言和伪善猖獗的世界,改变这个充斥着宫廷的谄媚者和阴谋家的世界。聪明、高尚,而且有教养的哈姆莱特的悲剧在于一方面要实现这个使命,一个人是不能胜任的;另一方面,要同那成了各民族监狱的丹麦妥协,又办不到。这样便产生了哈姆莱特的犹豫、忧郁的性格,还有这位王子和他的情人奥菲利亚——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的复杂关系。哈姆莱特把藏在帷幔后面的波洛涅斯当做克劳狄斯,误杀了。这使奥菲利亚很受震动,她丧失了理智,溺死在滚滚的河水里。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捏斯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在决斗中用涂过药的剑刺中了哈姆莱特。国王和王后也双双殒命。哈姆莱特垂危的时候,要求他的朋友霍格旭把亲眼看到的这一切,宫中的谎言、恶习和罪行公之于世。
由于哈姆莱特悲剧的深刻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悲剧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几年来,这部剧一直经久不衰,成为人们兴趣的中心,吸引着很多人的注意力。不论剧本,还是演出,它的艺术感染力,始终震撼着很多人的心灵。
从《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感情十分丰富的人物,几乎人类所有崇高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的身上如浮光掠影般闪现出耀眼的光芒。由于他性格中的种种矛盾因素,使得他的性格十分深奥难解。
舞台上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忧郁、愁容满面的王子,他沉默寡言,忧郁悲伤,常常久久地陷入沉思之中。他的思想性格随着主人公的生活境遇而变化。年轻的王子由威登堡大学毕业后是一个活泼开朗、心情愉快、幽默诙谐的快乐青年。当他回到丹麦王宫,亲眼目睹了家中发生的一切,面对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宫廷的黑暗、爱情的亵渎,他感到极大的悲伤。当他知道母亲所嫁的是粗鄙庸俗、灵魂丑恶、面目可憎的人时,他特别反感和厌恶。由于受到多年人文主义教育,哈姆莱特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面对这一丑恶的现实时,激起了他思想感情的剧烈变化,觉得周围的生活离他甚远,于是对人生、对世界产生了怀疑,一种难以抑制的反感心理油然而生,但在思想上又找不到出路,只好让这痛苦的心情郁结在自己的心里。
忧郁是现实环境造成的,是生活无情的鞭子在他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和伤痕,是他心灵沉重的负担。他一方面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大,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再加上社会如此黑暗,官吏如此腐败,人民如此受苦,他怎么能不为国为民担忧,心急如焚!忧郁表明了他的高贵、伟大。
他有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向往人类的美好生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也就是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从而引起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忧郁的基础上,孕育和产生了哈姆莱特的其他种种特征。这些复杂性和沉重性,几乎不是一个博大的心灵所能容纳和承受得了的。
与忧郁相联系的就是悲观厌世的感伤情绪,就是人世无聊,浮生若梦的思想,但这一思想不占主导地位。从哈姆莱特忧郁的这一特征出发,可以解释他性格的主导倾向,他性格中根本的或主流的东西是积极的,斗争的;一些消极的或似乎软弱摇摆的东西,只是斗争波澜中不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逆流,回旋几个圈便消失在滚滚的洪流中。
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人类进步思想的体现者,一切邪恶在他心里都会激起强烈的愤怒,一切善良都使他感到幸福。哈姆莱特必然会克服危机,选择挺身反抗的苦难的道路。在这样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不论是力不从心还是难以胜任,他都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是伟大高贵心灵的必然结论和必走的道路。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哈姆莱特的理想不可能具体,只是梦想公正的人与人的关系,梦想人人过着美满的生活,单枪匹马向旧世界宣战。
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他的作品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瑰宝,历来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莎士比亚全集》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外国作家全集。
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我国,从事莎士比亚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掀起了“莎士比亚热”。
莎士比亚的个人情况有文学记载的极为有限,但他写的一些诗和37篇戏剧,都成了不仅是英国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社会生活范围广阔,语言幽默诙谐。恩格斯称赞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创作成果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的典范,是那个时代文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直至今天,世界各地仍有地方印着他的作品,演着他的戏剧。
翻开莎士比亚的戏剧集,仿佛进入一个星光灿烂的世界,一幅幅活生生的社会写真图画出现在你的眼前。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生活仿佛历历在目,这是真善美、假恶丑的心灵的再现,这里有美妙的自然风光,有诗情画意般的景致吸引着每一个人。
著名的戏剧家本·琼生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恩格斯对莎士比亚也极为赞赏,称他是“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大量引用莎士比亚的文学典故,来为自己的理论作注脚或解释。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几百年来,一直是亿万人民心目中的艺术丰碑,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被世界各国翻译、介绍、阅读,直至搬上舞台。
1616年4月23日,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停止了呼吸,享年52岁。莎士比亚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生前并未享受到应有的荣誉,死后,一直沉睡了150多年,到了18世纪中叶,才有人去凭吊他。这个人就是著名演员大卫·加里克。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对他产生了兴趣,做了些研究。19世纪中叶时,人们才发现了他的价值,开始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并逐渐“热”了起来,于是莎士比亚成为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第二章 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