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7900000045

第45章 华夏民居分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宋)欧阳修《蝶恋花》

明清时期,中国民居建筑发展到了全盛,兴建园林宅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宅院文化的精深博大、雅俗共赏和建筑物的表达方式,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清末震钧的《天咫偶闻》,记录了京城权贵勋戚的住所情形,“内城则院落宽阔,屋宇高宏。门或三间,或一间,巍峨华焕。二门以内,必有听事。听事后又有三门,始至上房。听事上房之巨者,至如殿宇。大房东西必有套房,名曰耳房。左右有东西厢,必三间,亦有耳房,名曰盝顶。或有从二门以内,即回廊相接,直到上房,其式全仿府邸为之”。类似的建筑盛况,从北到南都有迹可寻,不过建筑风格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行了一套“民居”邮票,深受人们欢迎,其中山西大宅院、北京四合院与皖南民居的影响较大,也是现存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好的几个民居建筑区域。

人文地理气候环境方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影响着建筑形式。依据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貌特征和山脉、河流的走向,全国的民居建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类型:一是北部,即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北部民居;一是中部,即长江流域以江浙皖地区为典型代表的江南民居;一是东南部,即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民居建筑。每个大的区域类型中,又可以析出几个分支,如北部地区的民居建筑,山西与北京、河北、内蒙、东北等地区又有差别。而同属长江流域的几个省份,下游的江苏、浙江与上游的四川、中游的湖南等省,民居建筑上的差别也是很大的。

地理环境、地方气候、人文特点是造成南北方宅院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从历史上考察,宋金南北对峙开始后,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差异逐渐形成,元、明、清三代,江南沿循了宋代的遗风,出现了一大批奢华的园林式民居建筑,诸多崇尚自然、灵性十足的水乡民居聚落点。尤其是16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开始对接,中国的民居建筑在风格和内容方面发生了大的变化,如东南地区的舟山、澳门的洋房和江南扬州民居中的西洋仿饰风格,京城皇帝娱乐养性的圆明园等等。广大的北方地区,则在异族复古思潮的驱使中,发展了表现尊卑、主次、内外、血缘等传统人文特征的民居建筑。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决定了山西宅院与其他地区宅院的差别。

民居建筑中,庭院建筑是汉民族最常见的居住形式,也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这种建筑,一般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中庭开阔,围合严密,称为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其布局特点是充分利用院子的空间,在四周盖建堂屋、厢房和厨房等,设定中轴线,南向为正房,北向为倒座,两侧为厢房,内院是住宅的中心。门窗都向院子里开,对外尽可能不开窗户,体现了宗法伦理的严整,也体现出人们较为封闭的思想观念。四合院以北房为尊,由长辈居住;子孙辈们则居住在位于北房两侧的厢房。四合院的居室布局尊卑有序,形成明显的秩序等级,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宗法制度的特定意义。同时,受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居住者习惯爱好的影响,庭院建筑的布局格式呈丰富多彩的特征。

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出现,与众多的中式建筑并存,建筑领域里中西合璧,异彩纷呈。一些沿海城市的居室建筑流派,欧洲风格的建筑开始流行,不少人青睐中西结合的混合式建筑,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屋室建筑中新旧、中西并存的格局。清末政论家王韬,在他20岁的时候,看到上海外滩的楼阁亭台,抒发自己的感慨说:“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然几如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及也。”新兴城市中俨然呈现一派异国他乡的建筑情调,这是王韬在1848年的见闻,写进了《漫游随录》。而此时天子眼皮下面的北京地区,民情风俗依然保持着它的古朴和厚重,一些地方维持着近乎贫困的居住状况。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顺天户口繁富,民风笃实,辇毂之下,皇化所先,加以地多硗薄,人近朴陋,距京师数十里,即栖茅啜菽,一如穷乡僻壤。”近代上海的习俗变化与内地古朴闭塞的民风,形成内陆和沿海城市建筑风格上的反差和对比。

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北部民居主要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和陕西的住宅建筑。北部除山东外,大多气候寒冷,土地荒凉,河流干涸,山岳裸露。因为缺乏木材,建筑材料以黏土或砖瓦为主,贫者房舍多土坯茅舍,富者宅第大多用砖瓦垒砌。北部建筑,因风物与大众习性多显钝重之特点,北方人民,身材高大,容貌宽厚,举止缓慢,朴实忠厚,其建筑上的封闭、坚固、高大等等特征也与之相互印证。

长江流域是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丰满的湿润之气,富饶的鱼米之乡,熏陶出机敏灵巧、精力充沛的江南人,正如古人所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居室建筑物也呈现出了结构精巧、秀气多变的特点。江南地区气候湿润,修竹茂林,花草繁盛,建筑物自古便以木结构形式为主,即便是宫殿一类的建筑,也有不用一砖的惊人之作。但明清以来,大多数的府第建筑则是砖木结构,不过以木材为主的特点依然十分明显。

同类推荐
  •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本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 上塘论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实践和思考

    上塘论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实践和思考

    本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深入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各个日常工作领域的论文,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水平、提升人员科研素养打好基础。
  • 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

    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针对农民工从事装饰镶贴工而编写,主要介绍墙体涂装、镶贴饰面、金属装饰、木装饰、玻璃装饰等基本知识、施工要求和技能、技巧。《"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由常用装饰镶贴工具、墙面与顶棚抹底灰、一般抹灰工程罩面施工等十二部分构成。
  • 林徽因全集(3):建筑

    林徽因全集(3):建筑

    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热门推荐
  • 灵之空域

    灵之空域

    生灵涂炭过后的大地...是什么样子?平平安安的生活...为什么会突然来了个360°的大转弯?异界?西方国度?众生之子?...这又是为什么?又是怎么一回事...一切都是个迷。当灾厄降临在一个无辜少年身上。目睹他的伤痕累累,喜怒哀乐。但,他,又会创造出一个“奇迹”......
  • 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大全集

    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大全集

    本书就是一本妈妈为女儿编写的“青春期百科全书”,从妈妈的角度来帮助女儿解决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烦恼和问题,内容从生理变化到成长烦恼,从自我防卫到心理剖析,从学业指点到修养提升,从形象气质到礼仪交往,无所不包,是送给青春期女孩的成长礼物,帮助女儿度过一个安心快乐的青春期。同时也是天下父母必备的青春期教育实用指南,帮助父母与青春期女儿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女儿健康成长。
  • 第六层

    第六层

    一栋五层的楼房,世事变故留下残旧的楼房,将要将其大改装修一番,去掉被人传话的鬼屋,却发现了第六层楼。。。。
  • The Princess and the Goblin

    The Princess and the Gobli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旋风少女之最好的我们

    旋风少女之最好的我们

    若白死后百草十分伤心,十分思念若白。就像晓莹说的一样,忘掉一个最爱的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喜欢上另一个人。而对百草而言,谁最合适呢?对百草念念不忘的廷皓到底是不是百草的命中注定呢?而长安在百草眼里到底是什么养的人呢?想了解更多的话就看看这本小说吧!作者要好好学习,至于更新的问题。我呢,就星期五下午放学和星期六上午不出差错应该会更新1或2章的!谢谢支持!么么哒!
  • 为自己工作

    为自己工作

    《为自己工作》是主要写给企业员工的读物,旨在强化和培养员工的敬业态度及自身定位和平衡的心态等。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全国的中小企业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难。企业一味地给员工加薪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只投入口袋忽略了脑袋;稍大一些的企业虽有企业文化,往往只停留在口号或形式上,没能深入地贯彻执行下去。《为自己工作》及时地从员工的心态、服从执行、学习力、感恩等八个方面入手给员工指明了一条从打工走向成功的道路。
  • 全能救世主

    全能救世主

    “融合了救世主系统,你就是救世主了。灭世无趣,所以我要你拯救世界。”“我来拯救世界?那谁来拯救我?”“自然是美女,各式各样的美女:清纯校花,冷傲总裁,狂野特工…哦,对了,在此之前,希望你不要被这个系统玩疯。最后,祝你…成功的活下去。”
  • 战祭

    战祭

    离家而去,踏过万千山水,只为让她看到,其实,我真的可以。光明神殿,光明至尊普众生。幽冥谷内,灵柩长埋,幽冥至尊斩万魔。天地动荡,四方神尊傲天地。这是一个妖魔横行的时代,青年的路便是这样开始了。大器晚成,谁说普通人不可以。
  • 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禅意心画

    禅意心画

    自古至今,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前哲对“禅意”、“心画”“、篆刻”都有精辟的论述,谨抄录几则,作为本书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