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屋和老人
翻开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响遍大江南北的老茶庄,似乎都与易武有关联,比如同兴号、同庆号、福元昌号、鸿昌号、可以兴号、乾利贞宋聘号、车顺号……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老茶庄,对中国普洱茶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缘于此,我一直对易武充满好奇和向往,期望有机会能到易武老街去领略其古朴之风貌。
2007年9月26日,我在澜沧古茶公司董事长杜春峄的陪同下,驱车数百公里到易武考察。
那是一个天晴气朗的日子。
在云南青山绿水的浸润下,我的心情格外高兴,由于心中充满期待,对于公路路况如何已经不太在意,恨不得一步跨到易武古镇。
但云南的山路就是不由人意,越野车在不知道是多少倍的九曲十八弯的公路上,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于9月27日零时一刻才到达易武。
虽然一路奔波疲惫至极,清晨还是早早起床,来到易武镇的街道上,向路人打听老街的确切位置。
当你真正来到老街的时候,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百年以前。在这里,你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老”的感觉。
在温柔的晨光照射下,老房子虽驼背塌腰,显得老态龙钟,但屋顶上的老灰瓦依然为人们遮着风挡着雨,斑驳的黄泥墙面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凹凸不平的青石老街记述着不同时代行人的脚印,就连竖立在墙角打草的老刀,也在讲述着昨日主人开荒山种茶树,今日后生承祖业续发展的故事,老楼梯承担了几代人的重任,老家具发出幽幽的光泽,一位古稀老人坐在屋檐下,悠闲地吸着土烟,一只小狗静静地趴在老屋门前的台阶上,尽职尽责地守护着家园……
这就是那条令人魂牵梦绕的易武老街,老街上那些历经风雨的老房屋、老街路、老砖老瓦、老木门、老草刀、老风车……还有那些见证历史的老人以及那些老茶庄背后的传奇故事。
“当当当……”易武老街街头传来一阵清脆的钟声,那是易武小学校上课的钟声,易武山里的孩子们就是在这条散发着古老气息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从他们的身上,你仿佛看到了易武明天的希望!
易武早创同兴号
同兴号茶庄是易武茶山最早创办的茶庄,原名同顺祥号,亦称中信行,创设于清雍正十年即公元1733年。创办人是谁,今天已不可考。
据考证,直到抗日战争前夕,同兴号茶庄的领袖地位在普洱界仍是不可撼动的。如果不是侵略者手长,可以肯定的是,同兴号的寿命延续到解放后是不成问题的。
民国十年(1921)前后,同兴号闻名于易武大街,处在鼎盛时期,年产普洱茶约500担,并在香港设有天福泰公司。此时的庄主向纯武,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易武山三武”之一,另外二武是同泰昌的庄主朱小武和同昌号的大公子黄备武。这“三武”,大凡当时在普洱江湖上混的,如果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头,是会遭人笑话的。
同兴号目前仍遗留下来不少民国版的老茶和商标,基本上都归入中国台湾普洱茶收藏家之手。同兴号老茶的商标注明:“本庄开设云南易武,即今日镇越县茶庄,揣揉普洱属之三山,曰易武、曰倚邦、曰蛮砖三处上好阳新春白尖茶叶,精工熏揉,销行中外,相传五世,历时150余年,驰名已久……惟恐中外官商不明其所惑,反究易武茶之不良,虚有其名。”
现留存于世的同兴号茶是以倚邦茶山最优质的曼松茶的茶青为原料而制成的普洱圆饼茶,茶质上乘,亦在一流普洱之列。同兴号圆茶有两种,一种是民国十年(1921)至二十三年(1934)之间制造的,我们称它为“同兴早期圆茶”,另一种是1934—1949年制的,人称“同兴后期圆茶”,均堪称普洱茶中之精品。
刘大老爷同庆号
易武同庆号茶庄庄主是云南石屏宝秀街刘氏。祖籍湖南省麻阳县青田的刘氏,在明代初年,随军平叛来到滇南。朝廷因滇南地广人稀,遂在平叛结束后,改驻军为屯田。于是刘氏就留居于石屏,以务农为主,兼做些小买卖。
根据刘氏历代世系推算可知,刘氏的十世祖,在清雍正末年和乾隆初年,游商到易武茶山,窥见茶业之商机后,在此创办同庆号茶庄。有人根据史料推测,同庆号应创办于雍正十三年和乾隆元年(因为雍正在位13年,所以雍正十三年就是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从同庆号的名号,我们或许可推测出:“同庆”取新皇登基,普天同庆之意。
同庆号之所以声名远播后世,主要有以下3点:
其一,选料精当。同庆号茶庄在成立之初,即收购易武茶山最新鲜的大叶种茶青进行加工,所做的普洱茶历经六选六弃,因而品质上乘。
其二,工艺讲究。刘氏做茶精益求精,不惜花重金聘请技艺精湛高超的制茶师傅,做出质量精良的圆茶,茶之品质冠绝思普地区。时人称之为“易武正山阳春茶”。
其三,诚信经营。同庆号茶业,一向以诚信为本。两次内票的更换,我们即可窥见一斑。
由于同庆号制茶选料精当、技术颇为讲究、经营以诚信为本,因而其茶品在普茶品饮者中有口皆碑,声名隆盛;其茶业在清同治年间到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其鼎盛时期的庄主是刘顺成和他的儿子刘葵光兄弟。
刘顺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的制作方法,将普茶制作工艺推向精良,从而赢得世人的赞赏和同行的敬仰。当时,他因商务到思茅办事,在当地商会宴请商贾的大黄鳝宴上,不慎食物中毒,后于光绪甲午年(1894)仙逝,享年53岁。
刘顺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刘葵光和刘芸光兄弟继续经营,其中刘葵光更具经营之才。刘葵光,字向阳,因其在当地和茶界声望很高且又是前清秀才,曾被朝廷诰封为奉直大夫、知州等,所以人称“刘大老爷”。
在刘葵光的悉心经营下,同庆号在20世纪初步入辉煌,其经营规模超过比他早创3年的同兴号茶庄,后来居上。在1915年,同庆号茶庄的实力和规模已经超过易武的其他茶庄,成为云南最大的茶庄,年经营茶叶五六百担,拥有资金 20余万、营业额30余万,骡马30多匹、驼牛40多头,茶品远销香港、台湾、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并在这些地方设立分号。
1941年和1942年,刘氏兄弟先后下世。茶庄由刘葵光之子刘鹤年经营,茶庄的茶业逐渐衰落下来。
历史上,同庆号茶庄以生产圆茶而闻名于世。其所制圆茶以民国九年即1920年为界线分前后两种。前期的圆茶内有一张方形白底的“龙马同庆”商标的内票,其样式为:上部自右至左有“云南同庆号”5个繁体大字,中部是一个圆形,圆内有白马、云龙和宝塔图案,下部是用竖行小字简要介绍茶庄及茶叶质量,具体为:
“本庄向在云南久历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芳香,出自天然,令加内票以明真伪。同庆老号启”
除内票外,在每块茶饼内还置放椭圆形内飞,文字大致与商标相同,只是落款为“云南同庆老号启”,多“云南”二字。它是同庆老号的代表之作,人称“同庆号老圆茶”。因其茶质幽雅内敛、茶性柔和优美、绝冠群伦,故有“普洱茶后”之美誉。
如此响亮的名号,使许多不法之徒都盯上了同庆号这块金字招牌,他们纷纷用“龙马商标”的内票来造假。为保证同庆茶的声誉,也为保护同庆茶钟爱者的利益,刘葵光在民国九年即1920年更换内票为白底蓝色的“双狮旗图”。该内票上印有“同庆字号”等图文,下为文字介绍,具体为:“启者本号向在云南易武茶山,选办普洱正山细嫩馨香茶叶,加重萌芽精工督造,发往香港销售,中外驰名,久为士商所赏鉴,近来假茶渐增仿造愈众,以致鱼目混珠,真伪莫辨,且有无耻之徒假冒小号招牌希图射利,是以本主人有鉴于此,特设法维持,立革奸徒作弊,故自庚申年八月改换双狮旗图为记,贵客赐顾务请格外留心,认明图记,免被他人以伪乱真则幸甚焉。总发行云南石屏同庆号制造厂易武同庆号刘向阳谨识。”庚申年即民国九年,“双狮旗图”圆茶中的每饼上都有内飞,内飞为白底红色长方形。
“龙马商标”和“双狮旗图”圆茶都是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捆绑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颜色与竹箬相似。
值得注意是“龙马商标”和“双狮旗图”圆茶在当时生产时均为生茶。而现在的同庆号老圆茶则是经历岁月后沉淀、氧化、发酵而成的熟茶。其汤色深栗、透澈清亮、幽雅内敛,确实符合“普洱茶后”的特性。可惜现存于世的仅有一两筒,极其珍贵,被认为是国宝级茶品。
关于易武老街的福元昌号茶庄,我认为有很多可探讨的问题。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创办福元昌号茶庄的余福生,也是元昌号茶庄的庄主,并且认为元昌号茶庄和福元昌号茶庄先后创办于光绪初期和中期。
这种说法我不赞同,并且认为福元昌和元昌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理由如下:
首先,在时间上有差错。
据余福生的长子余世高先生回忆说,余福生生于19世纪末期,当在1890—1899年之间。而上面的说法是福元昌号创办于光绪中期。光绪帝是1875年继
易武老街福元昌位,在位34年,其中期当在1890左右,而此时,余福生或刚出生或尚是婴儿。试想一个刚出生或还是婴儿的人,怎能去创办一个声名赫赫的茶庄呢?
其次,在事情上也有差错。
按上面的说法,元昌号和福元昌号的庄主都是余福生。元昌号先于福元昌号成立,由此可知余福生在创办福元昌号之前,就已经有了元昌号这份茶业。可是据余福生的长子余世高说,余福生年幼时家里贫穷,读过几年的私塾,年轻时跟着其父余志书走乡串寨,收购散茶,然后挑到易武去卖,家里没钱开茶庄。但是余福生的婚姻为事业带来了转机。即余福生迎娶了大他一岁的李氏,李氏带来的丰厚嫁妆成了其开办茶庄的资本。余福生就在李氏的鼓励和支持下,创办了福元昌。由此可见,余福生是白手起家,他在易武老街开办的福元昌号茶庄和开在倚邦的元昌号毫无瓜葛。而现在很多记述普洱茶的书,望文生义地将二者联系起来,说福元昌号是元昌号一脉。
因此,我的看法是应根据余福生的长子余世高先生的回忆来论述。即余氏家本贫穷,经过多年买茶贩茶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是其开茶庄的非物质资本;而余氏的婚姻又带来了开办茶庄的物质资本,福元昌号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
历史上,福元昌茶庄也是以生产圆茶著称于世。但是福元昌号茶的圆茶,并不采用小叶种茶叶而是采用易武茶山最优良的大叶种普洱茶青。因此,福元昌圆茶叶片厚大,条索宽扁,土栗中略带灰色,油光淡薄,然茶气仍强,气势磅礴雄浑,代表了普洱茶中十足的男性之美。因此被人誉为“普洱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