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帝王:书法家、画家、教主道君、诗人、蹴鞠爱好者等,而这些与他的帝王身份是十分不匹配的,甚至有些喧宾夺主。这些身份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主宰了这位帝王的人生命运,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他成为一名被后世批判的昏君,这位帝王就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让我们走进这位极具艺术家气质的帝王,探寻其走向“另类”的人生历程,感受其在政治上的昏庸无能与在艺术上的登峰造极。
花石情趣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是宋哲宗赵煦的弟弟。宋哲宗幼年即位,正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之时,便溘然长逝,年仅24岁。因哲宗并无子嗣,只能从他的兄弟或者他们的子嗣中挑选。当时,宋神宗的皇后向氏掌握大权,她组织满朝文武就皇位继承人问题进行讨论,其实她的心中已有了人选,那就是当时的端王赵佶。为什么太后会在众多皇子中选择赵佶呢?
原来,赵佶自幼就与众不同。当时的皇子们生活优越,只知道纵情享受声色犬马的贵族生活,全然不知进取。而赵佶却是一心向学,涉猎史籍、研习书法、绘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大年交往,此二人皆是书画高手,是赵佶的启蒙老师,赵佶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艺术的热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政治不感兴趣,相反,赵佶却有着强烈权力欲望。哲宗末年,赵佶见哥哥病体沉重、奄奄一息,就开始为自己的政治前途筹划起来。他不断进宫侍奉向太后,让太后觉得他很仁孝、有才能。同时,赵佶还利用各种方法结交太后身边的人,让他们在向太后面前说自己的好话,这让太后对这位年轻的亲王更加满意。所以,在哲宗去世后,与大臣讨论皇帝继承人时,太后自然就想到了端王赵佶。在经过一场论战后,端王赵佶在哲宗灵前即位,是为徽宗,他是大宋王朝的第八任皇帝。
即位初年,出于建功立业和巩固地位的考虑,赵佶贬斥奸臣、整肃朝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好景不长,即位不久,向太后去世,徽宗仅有的忌惮和压力消失了。徽宗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宰,在欣喜之余,他改变了初年的政策,开始以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去理政和生活,享受生活,绘制自己的艺术人生。大兴花石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宋徽宗在做亲王时,就非常喜欢将奇花异石摆放在自己的王府中作为装饰、观赏之用。即位后,赵佶就决定对宫廷进行大量艺术化的修缮与点缀。于是,他下令从苏州、湖州等地向都城运送花石,当时把批量运送的东西称为“纲”,因此就有了“花石纲”的名称。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命宦官童贯在苏、杭二州置局,专门负责为宫廷搜罗花石。最初,花石纲的规模还是很小的,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可是这时贬官在杭州的大奸臣蔡京得知消息后,形势就发生了巨变。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使自己重新回到朝廷的好机会。他想尽办法与童贯结交,并向童贯推荐了一个叫朱勔的人。童贯在苏州设立了一个应奉局,命朱勔专门负责采办花石。朱勔为了搜集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就利用朝廷权势,狐假虎威,欺压百姓,为了一块石头、一棵树,不惜毁掉百姓的房屋与河上的大桥。各种精美的花石纲就源源不断地运往都城开封。徽宗见到这么多的奇花异草、奇峰怪石,兴奋不已,对童贯、蔡京、朱勔等人加官晋爵,大加赏赐。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各地官员得知后,纷纷仿效。官府派出大量的官吏到民间搜访花石,简直是无处不至。这下可苦了天下的百姓了。百姓之家,凡是有一花一木,都要用黄手帕盖住,代表是皇家征用之物,百姓不得申辩,申辩就要受到严惩,更不能藏匿,藏匿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甚至对于坟地这种地方都不放过。假如官吏们觉得哪座坟的材质好,就立刻将该坟掘了,把死者抛尸荒野,将石料运走,死者家属不能阻拦。朱勔在华亭发现一株唐代的桧树,由于树体过于高大、枝叶过于繁茂,不能通过桥洞,因此就用一只大船载着这棵树从海路运往开封。正赶上海上飓风骤起,大船被掀翻,一船人全部遇难,无一幸存。这只是众多花石纲运送事故中的一起。越来越多的石头、花草呈现在了徽宗面前。开始时,他一件一件地端详,可是后来他发现这样太麻烦了,怎样才能把这些花石集中一处,而且能随时欣赏呢?
有一天,颇有艺术创想的徽宗想到了一位道士的话。还是在赵佶初登大宝之时,道士刘混康来到徽宗面前,颇为神秘地讲道:“不知陛下可曾留意过汴梁城(开封)的地形?”赵佶一头雾水,连忙摇头。道士道:“京城东北地势偏低,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若能使其增高,则陛下必能龙子龙孙无穷尽也!”想到这里,赵佶立刻决定营建一座大型的人造山林,把从南方搜集而来的大量花石都装点在上面。这样,一则可以使家业繁盛,二则又可以使花石物尽其用。于是,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年)下令,修筑假山。宣和四年(1122年),工程竣工。徽宗将此山命名为万岁山,又叫艮岳(据八卦得名)。赵佶在都城中修筑如此大规模的假山石,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徽宗非常喜欢这座人造景观,经常前去游玩,乐而忘返,并作《艮岳记》以示喜爱。可是就在徽宗纵情山水、忘乎所以的时候,饱受欺压、不堪忍受的广大百姓揭竿而起了。由于前朝已经积累了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没有结果,如今修建艮岳,需要更多的花石,地方官员对于百姓的压榨与迫害,到了极端的程度。官府的苛捐杂税也因修筑艮岳而大大增加,人民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方腊领导的江南农民起义与宋江领导的河北农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最终都被官军镇压,但这说明了宋徽宗的统治已经不得人心,亡国的征兆已经出现。
因花石纲而起的一批奸臣掌握了朝中大权。童贯、蔡京、朱勔等人,借助花石纲成为徽宗宠爱的佞臣,成为左右朝廷大局的关键人物。他们结党营私,迷惑徽宗,使得北宋末年的政治日趋黑暗。可悲的是,宋徽宗却惘然不觉,在诸位“忠臣”的协助下,继续其艺术家式的统治。
蹴鞠祸国
蹴鞠是一项起源很早的体育项目,是当代足球运动的雏形,该运动到了唐代得到了较大发展,当时分为足球和马球两种形式。唐时,玄宗非常喜欢蹴鞠,唐僖宗时酷爱尤加,竟然以节度使的职衔作为蹴鞠比赛的筹码和赏赐。到宋代,蹴鞠更趋流行,上自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对蹴鞠有浓厚的兴趣。宋徽宗也是蹴鞠爱好者,他继续着前代帝王的荒唐,宋徽宗爱屋及乌,以蹴鞠引奸臣入厅堂,徒给后人留下笑柄。
这个被徽宗爱屋及乌的奸臣就是《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太尉高俅。高俅原是大文豪苏东坡家的小吏。苏东坡觉得此人圆滑世故、居心不良,便想办法打发他到别处去,以免毁了自己的名誉。高俅的字比较好,苏东坡就把他推荐给了亦喜好书画的驸马都尉王诜。王诜与当时的端王、后来的徽宗关系甚笃。一次,王诜遣高俅到端王府办事,他看到端王蹴鞠,心里也非常想玩,而且觉得自己比别人玩得都好。他站在远处观看。突然,一个球落到了高俅脚下,高俅将球拾起,向球场跑来,端王见此人面生,便问他是谁?高俅善于察言观色,他已猜出面前这个人可能就是端王。他毕恭毕敬作了回答,兴致正盛的端王,便问他会不会蹴鞠,高俅连忙点头,于是端王就命高俅参与到蹴鞠的队伍中来。高俅高超的球艺,让端王非常欣赏,于是就将其留在了府上。估计高俅也万万没有料到,这个端王后来却成了皇帝,自己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徽宗即位后,高俅不断加官晋爵,他的兄弟子侄也都得以做官。高俅本身就是一个市井小人,酒囊饭袋而已,毫无政治才能可言,专以趋炎附势、逢迎拍马为能事。这种人作为徽宗信任的大臣,自然不大可能劝诫徽宗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相反,他专劝徽宗不要做尧舜那样的人,因为他们为了百姓,刻薄自己,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他说,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做皇帝就做个隋炀帝、南唐后主那样充分享受生活的人。面对高俅的言辞,徽宗不但没有斥责他,相反更加的宠信他。有如此的帝王与臣子,宋朝岂能不衰,焉能不亡?
在高俅等佞臣的教唆与鼓动下,宋徽宗每天只会琢磨如何去享受,怎样去玩耍?徽宗自幼长在王府、宫中,外面的市井生活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他。但贵为天子,不能擅自出宫,所以徽宗便下令在皇宫的一块空地上,按照民间的样子,建房屋,设店铺,开酒馆,让几百名宫女、宦官装扮成店主、路人等诸色人等,自己也换上不同身份的衣服,徜徉于这条模拟街道中,宋徽宗对于这种游戏,热情极大,有时能够一天都消磨在人物扮演之中。这种娱乐形式,充分体现了宋徽宗的艺术家气质,他在戏剧人生,亦在游戏人生。
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渐渐地,徽宗已经不再满足于宫中的模拟状态,他要亲自走出皇宫,到向往的市井田园里去走走、看看。高俅一再在徽宗面前讲外面有多么的繁华、热闹,也搞得徽宗心神不宁。一天,宋徽宗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换了便服,带领着高俅等几个亲信,便出宫去了。一出宫,宋徽宗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开封城太繁华了!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那样,市面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酒馆、妓院比比皆是,闹市区各种杂耍表演,好不热闹。这让宋徽宗既兴奋又自豪。他兴奋的是民间生活如此美妙,自豪的是在自己的统治下,国家如此地繁华。其实,他错了。他并没有见到百姓生活的全景,不知道眼前的繁华背后,付出了多少人的血与泪。
宋徽宗微服出宫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巡幸京城的青楼妓馆。虽然皇帝身边有许多女人,但自古帝王多风流,原因在于专制皇权赋予了他们为所欲为的权力。就在这种背景下,宋徽宗遇到了京城名妓李师师。而徽宗与李师师的第一次见面,却与高俅有着密切关系。一天,高俅随徽宗微服出宫,照例还是去了京城著名的花街柳巷。不知为什么,徽宗那天兴致不是很高,走了一阵,就坐在一个亭子里休息。高俅与内侍杨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不远处的楼上传来了悠扬悦耳的歌声,徽宗顺着歌声一望,看见楼上坐着一位美丽的女子正在边吟唱,边朝自己微笑。徽宗起身便向那楼走去,女子下楼迎接,这女子便是李师师。徽宗一见,便喜欢上了她,李师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两人兴趣相投,互生爱慕之情。宋徽宗与李师师的这段情感,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对于宋徽宗宠爱李师师,自然不必多言。而高俅在二人见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注意。宋徽宗身居内宫,自然不清楚市内青楼妓馆的位置,每次出宫都是由宠臣带路。而高俅经常充当带路的角色。这一次,高俅主动将徽宗引向李师师的住所,因为高俅在此之前就与大名鼎鼎李师师有过接触,他认为徽宗一定会喜欢李师师,通过李师师在皇帝面前的美言,自己就能优宠不衰,还能不断高升。在此次徽宗出宫前,高俅就来找过李师,向她讲出了自己的计划,李师师是绝顶聪明之人,一点就透,这是对自己和高俅都有好处的事,因此就答应了下来,才有了徽宗与李师师邂逅那一幕的上演。
宋徽宗对高俅始终非常信赖,恩宠不衰,原因主要在于高俅能够投其所好,让他开心、满意。除了高俅以外,宋徽宗宠信的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等人,也尽是些毫无治国才能、唯有误国欺主之心的奸佞之臣,人称“六贼”。他们欺上瞒下、结党营私、混乱视听、打击异己、骄奢淫逸、指鹿为马,不断将宋徽宗引向歧途,将大宋江山引向灭亡的深渊。只可惜此时的宋徽宗,已经毫无当初谋求帝位时的心计与智慧,也没有了初政时的意气风发和明察善断,任凭几个小丑在政坛上尽情表演。近墨者黑,宋徽宗与他的佞臣们已成了一丘之貉!
书画巨匠
宋徽宗是个不称职的统治者,被后世诟骂。但他所具有的艺术气质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却是值得称道的,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