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金池和非法集资,监管层态度从来都是要明确打击。但如何定义是非法集资呢,有一点记住是要有真实的项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
原则二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应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其中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一切金融创新,均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有利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避免因某种金融业务创新导致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不能因此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转化,进而降低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
这条厉害了,余额宝你再有利于推进市场化改革,也得是“稳步”的,不能从银行“吸血”,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不能自身出现问题影响流动性。目前监管层还没有对“宝宝”们开刀,是因为几千亿的规模、总共不到2万亿的货币基金规模,相比109.1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每月新增万亿的存款,还不足以撼动大树。
但是这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央行这是在警告,密切注意其影响并且留了充分的政策空间。
原则三是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条没什么说的,监管层对“营销式”的互联网金融宣传早已不满,像京东金融平台“年支付比例88%”这样的大字宣传,一下被专业人士拆穿意图,又给管理层监管的把柄,何苦呢?
原则四是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又是厉害的一手,传递监管理念是同样的金融业务线上线下的监管要求相统一,点出了资本约束和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收费标准收费等不合理的合同条款。
这对应的又是类余额宝产品,要么要求有风险准备金,要么取消网销货币基金买同业存款现有的提前支取仍按约定利率计息的优惠。尽管这两项措施都不符合现有监管规则和逻辑,但是别忘了,监管也可以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原则!
原则五是要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报告说了,抓紧推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这是个由央行主导的协会,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申请成为会员,也是为了自家早早进入白名单,不要被监管误伤。而央行也有意尽量让行业自律,塑造规则,以免只要有监管出台,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毕竟此报告分析小组组长刘士余行长最近真是“压力山大”。
格林斯潘眼中的中国互联网金融
文/孙思远
华尔街的媒体人,供职于新浪财经纽约站。互联网金融千人会(IFC1000)华尔街分会执行秘书长。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
“您了解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吗?”
“你是说阿里巴巴?当然,我曾经坐过马云旁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美联储前主席不紧不慢地答道。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可能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美联储主席,他曾在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四任总统治下掌舵美国经济。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间, 格林斯潘被冠以“经济摇滚巨星”、“国王”等诸多称号。连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都公开表示:“格林斯潘主席一开口,全世界都得竖起耳朵。”
洞若观火的前美联储掌门
不久前,我曾在华盛顿偶遇格林斯潘的老同事、芝加哥联储主席查尔斯·埃文斯(Charles Evans)。他告诉我,与当年担任美联储主席时相比,现在的格林斯潘更敢于发表言论。尽管如此,这位88岁的犹太裔经济学家却一直惜字如金,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既然您了解这个话题,可否谈谈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这么火?”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正式或私下的场合问过无数金融从业者与监管者,但格林斯潘这种级别的受访者,还是第一次请教。
“中国把存款利率控制在3%左右,但观察金融市场的利率定价结构不难发现——银行间市场利率在6%左右,如果普通投资者能参与这个市场,而不是把钱存在只有3%利息的银行,投资回报率显然更高。相比之下,人们当然更欢迎6%的回报。”格林斯潘一针见血地指出。
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何不火
“美国在90年代末也有过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但后来还是垮掉了。为什么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没有发展起来?”我继续问道。
“因为在美国,我们有着诸多的替代投资途径。人们可以投资种类繁多有着不同风险与回报的金融产品,你根本不需要阿里巴巴余额宝这种参与银行间市场的理财产品。” 格林斯潘顿了顿,继续说道:
“阿里巴巴所做的事情,实际是利用银行间市场与普通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来创造收益。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余额宝将是中国金融体系正常化的第一步。”
“朱镕基总理在90年代就认定,金融体系正常化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格林斯潘强调,“但目前为止,中国的金融体系并不正常——中国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创造就业、压制人民币、积累外汇储备,这些情况都将在未来得到改变。”
余额宝不是第二个央行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过快、规模过大,有人甚至称余额宝已成为第二个央行,你对这样的观点怎么看?”我把这个引发过巨大争议的话题,抛给这位曾经的美联储掌舵人。
“余额宝绝不是什么第二个央行。”格林斯潘不住摇头,“中国的央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任何机构能够替代,未来也不会有,说余额宝是第二个央行是非常不准确的表达。”
“余额宝实质上是一种金融中介,把较低的存款利率转化为较高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他补充道,“但这么做是有限制的,到一定程度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你并不看好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我追问道。
“当然不是,我认为余额宝的存在是好事。我也相信中国央行已经敏锐洞察到现在发生的一切,他们会在必要阶段采取措施,以确保其金融改革逐步推进。美国也在过去几十年遇到过类似问题,事实证明,没有任何机构可以替代美联储。”
对中国金融监管层的建议
“中国的监管层似乎在刻意放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有部分人甚至认为该领域是中国弯道超车美国的好机会。但放松监管无疑将带来风险,你对中国的监管层有何建议?”
格林斯潘狡黠地一笑:“所以你的问题是问中国该怎么赶超美国吗?”
我被逗乐了:“如果我这么问,那答案应该会简单得多。”
“中国政府需要明白的是,中国正在从被高度管控的经济结构转型,当你放松管控的时候,好事和坏事都会一并发生。”格林斯潘一字一顿地答道,“但你若停止放松管控,将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发展利益。”
与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格林斯潘也认为中国的长远利益在于让市场自由发展:“中国将注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力量之一,除非中国经济出现崩盘。不过,我还没有看到任何证据显示中国经济将在短期内崩盘。”
§§§后记
我曾就互联网金融这一话题对话过诸多顶级金融人士,包括华尔街投行高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中国银监会前主席等。大多数海外金融从业者与监管者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充满好奇,却又知之甚少。格林斯潘却是一个例外,在所有海外受访者里,他无疑是对互联网金融最为了解的。
归根结底,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简单的网上理财产品问题。过去几十年,中国对存款利率设置上限,同时对银行贷款利率设置下限,巨大的净息差令国有银行获得丰厚利润,中国工商银行甚至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
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却面临理财无门的窘境——存款放在银行,利息跑不过通货膨胀率,存银行实则亏钱。股市连年萎靡不振、楼市投资门槛越来越高,民众在缺乏有效理财途径的情况下,却又面临自己存钱看病、上学、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余额宝的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作为一个碎片化解决民众理财需求的工具,今天炙手可热的余额宝,或许明天就会被另一个收益率更高、更便捷的理财产品所取代。互联网金融大热背后民众面临的理财窘境和社会矛盾,才是从业者与监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心大而不倒的新金融怪兽
文/ 董俊峰
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助理总经理。北京大学法学硕士,长期从事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渠道管理和整合营销。
过去20多年,互联网技术全面深刻地改变了西方金融业。在监管机构的守夜人框架下,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很多时候体现为促进金融后台的效率, 更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最为成熟且应用领域最广的美国,并不单独存在所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那么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高歌猛进,在某些细分领域创造了暂时领先全球的优势?
这首先应归功于金融监管部门“包容性增长”的监管理念,为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创造了相对于国外更宽松的环境和土壤。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商企业、互联网技术公司为代表的市场新进入者,通过支付工具创新、平台服务创新、移动应用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
这些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给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提供了借鉴,也通过金融脱媒给后者的传统经营和市场活动带来了挑战,促进了金融普惠的发育和演进,给终端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捷和更优的服务体验。
同时,另一种声音也日趋强烈。许多学者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主要源于中国金融体系中“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宏观背景,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所涉及金融业务的监管空白。
这部分理论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中国迅速发展,实际上是以互联网的外衣,进行了较为激进的监管套利。互联网公司灵活而激进的运作模式,扰动了传统金融企业固有格局。它们正在倒逼着传统金融机构运营的市场化,以及利率的市场化。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 ,只是传统金融在监管之外的一种生存形态。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金融的本质没变,并没有衍生出“新金融”,而其实质就是“影子银行”的不同表现形式。抽象起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资本运作活跃,市场控制方高度集中
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过去两年的资本运作和并购活动异常活跃。除在社交媒体、搜索、在线旅游、游戏、应用入口、电子地图、团购等方面的大量并购活动之外,仅在金融领域就有许多案例。
如:阿里2013年开始操作51%控股天弘基金,打造资产管理平台;阿里2014年4月以33亿元完成对中国金融IT系统最大供应商恒生电子21%股权的收购,瞄准金融交易大数据;腾讯拟入股前海银行;京东并购网银在线支付公司,不胜枚举。互联网企业崇尚并实际形成了“赢家通吃”(winner takes away)的潜规则,即居前三位的公司基本会占到全市场90%以上的份额。
这些并购的背后,使互联网金融生态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会形成实际的市场控制方,其他玩家完全无法望其项背。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艾瑞咨询等独立机构分析,2013年B2B的市场份额阿里巴巴占44.5%,B2C的市场份额占52.1%。据易观智库市场监测报告,在2013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中,支付宝占比更是高达69.6%,当年支付宝手机钱包支付金额超过9000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