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目的是驱鬼怪。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根据可靠史料,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除》记载了连续的爆竹——鞭炮:“至于爆竹……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放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其中爆竹就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象征。爆竹以其极好的象征功能代替庭燎成为我们迎接新年的第一要事。如果不放爆竹,春节就不像春节!
打年糕,做饺子。年糕和饺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年食品,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年糕,又名“黏黏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六世纪的食谱《食次》记载了当时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此后一直延续下来。但是,现代北方吃年糕习俗比较少,南方依然兴盛。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五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唐代的饺子形状的食物于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饺子这种普通食物被人民创造为文化象征符号,体现了人民群众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祭祖。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春节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规模的祭祖活动。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当然,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
祭神。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重申人和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天明早饭前,人们面对神像祭祀天地全神。港、台等地还有新年抢烧第一炷香的习俗,据说成功者可以得到保佑。生活中总有个人无法应付的困难,他们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所以,人们希望在新年到来时拜祭诸神,提前获得精神支持,是有重要意义的。
朝正、团拜与拜年。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左传·文公四年》记载: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他们。诸侯们赋诗言志,将天子比做太阳加以颂扬,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诸侯国内也举行类似活动。汉代朝正之礼依然,各级官员依次向皇帝献新年礼物,皇帝安排娱乐活动,并赏赐臣子。在地方政府中也组织官员新年庆贺。朝正之礼可以强化上下尊卑的关系。这对于加强君臣关系、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都有作用。在朝正活动中,恐怕不仅仅是大臣贺天子、下级贺上级,大概也包含了大臣们之间互相贺年的活动,即所谓“团拜”。“团拜”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机关也从事团拜。《大名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云:“自改行阳历以来,城内每逢年节,县署知会各机关人员及士绅,届时于指定地点行团拜礼,较之诣门互拜,颇称简便。”现代政府机关和单位之中的新年团拜活动与古代团拜非常近似。团拜有利于增强和改善同事之间的联系。
团拜也在家族之中、朋友之间进行。民间流行的拜年活动是一对一的拜年。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现代简化为向长辈鞠躬),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以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活动,学界一般视为中国贺年片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年轻人使用尤多。这对于扩大交际很有益处。社会变迁巨大,人们的社会交际范围更大,联系方式更多。为避免过分烦琐的拜年活动,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旧历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然受到关注。它从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动最终发展为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性节日。晋代已有元宵张灯的做法。隋代元宵节发展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化装游行节日。唐代,元宵张灯习俗风靡于世。政府还专门开放夜禁三天,以便于人们赏灯。宋代元宵观灯更加兴盛,从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八,而且燃放烟火。迄今为止,张灯已经成为元宵节最为突出的、最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元宵节赏灯活动中还有猜灯谜游戏,充满智慧和趣味。同时,还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传统艺术表演。
元宵节的时令食品是元宵,又名“汤元”、“汤团”。宋代出现汤元,当时叫“浮圆子”。周必大《平国续稿》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明清以后,吃元宵成为全国习俗。现代,元宵节习俗已经基本成为一种完全娱乐性的节日。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给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给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各种社区性的大小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全城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高代表:上自皇帝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国家礼仪和民间风俗都有关于春节的规定。所有人都基本遵循着同一个节日行为模式度过这一天。因此,在古代,春节是我们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了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文化精神。
§§§§§§第三节其他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