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沟通过程中,赞美的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赞美的沟通方式来自于肯定式的管理方式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人说如果你想让对方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就按照这个优点去表扬他,肯定比批评更有用。肯定式的交流方式会减少负面的紧张和冲突,激发对方的内在动力,在尊重、坦诚、和谐的气氛下交流,使赞美成为激发他人精神动力的兴奋剂。在工作当中上级适度地赞美员工,能起到激励的作用。然而下级对上级的赞美要慎重起见,否则会被人当作奉迎献媚,就会适得其反。朋友之间的交往,赞美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但是一定要注意赞美要真诚,切忌虚伪,最好能在对方身上找到证据,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则赞美就会成为言不由衷的虚伪奉承之词,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就会怀疑赞美的用心。
只有对自身有着高度自信的人,才能以豁达的心态,慷慨地赞美他人,从而在人际关系方面获得更大的收获。“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是自我的优点”,而不是以专门发现和指责别人的缺点为自身的优点。在工作当中适时地表扬员工的努力与业绩,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是最有成效的沟通方式。
10.提高沟通的影响力
在职场中,通常情况下,职位高的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如果你并非身居高位,俗话说“人微言轻”,无法利用权力的威势指挥他人的话,也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个人的声望以及行为和交流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团队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提高在其他人心目中的位置,使自己在团队中具有发言权,当遇到问题时别人会希望征求你的建议,在合适的时机施加你的影响力,就会使你在团队沟通过程中成为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企业中,知识型员工越来越成为主力军,传统的指挥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型员工更注重自由的氛围和良好的沟通,在管理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价值观与影响力
价值观是指导所有行为的基础。高尚的价值观,能够使你为团队和他人贡献积极的影响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吸引同样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高尚的价值观也是良好沟通的基础。价值取向的差异,就像在两条路上跑的车,无法接近各自的轨道。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目标的不同,影响力也就会减弱,难以在沟通中达成共识。
专家意见更有影响力
工作当中有很多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不精的人无法发表有见地的意见,外行的观点很难经得住内行人士的质疑与推敲,无法形成很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往往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声望,从而提升影响力。
建立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力量比个人的影响力要强很多,联合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组成统一战线的联盟,寻求他人的支持,整合更多的资源,运用众人的力量施加影响,在众人的推动下,达到所要实现的目的。
信用积累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信用就像定期的存款,只能往里存钱,一旦支取,利息就会降低。因此只有信用度高的人,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在团队中缺乏信用的人,得不到大家的尊重,也无法对他人施加很大的影响力。对他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一定是非常讲信用的,否则一旦失信,你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11.增强沟通的说服力
沟通的过程就是不断说服的过程。所谓沟通中“沟而不通”的现象,类似于“说而不服”的现象。说服不是你说过了,别人就服气了。说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无论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才是真正具有说服力的内容。
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事实和数据往往是客观事物的具体表现,比任何的描述和个人感受都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在讨论问题、汇报工作甚至在说明困难时,要找到有针对性的确切数据作为依据。引用客观公正的事实或数据,陈述利弊,不偏不倚,能增强可信度。沟通中最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事先考虑好对方会提什么样的问题。事先想象你的沟通对象会对你的说服作出何种反应。通过准备多种备选方案,以应付可能的提问。此外,还可以列举多种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这样会更容易影响你的听众。
以理服人,不能强加于人
人们经常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描述说服的过程,其实是很有道理的。重要的是要用心说服,凭借自身的人格的感召力来说服,而不能依靠权威来强加于人。强制和威慑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难以保持长久的动力,也不能实现长期的效力。说服的关键在于帮助对方产生自发的意志,激发其行动的力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知己知彼,设身处地
不仅要考虑清楚自己的想法与行动,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对方的情况,以便慎重思考应对的说服策略。通过投其所好和强调双方的利益,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措施影响别人,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说服方式。必须将每个人当成不同的个体,不能在还没有深入了解别人的时候就妄下结论,了解并熟悉你的说服对象所关心的事情,搞清楚什么类型的资料是最有说服力的,收集这些信息并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充分地利用它,了解能激励他人的因素,在谋求他人支持时,强调这些激励因素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步步为营,分阶段实施
将需要说服他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对象,步步为营,化整为零,分成不同的阶段实施说服。分解目标的同时,也分散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使说服的过程减少摩擦,顺利实施。
间接说服效力大
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为了避免造成正面的冲突,可以采取间接说服的方式。如果所要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与自己有比较密切的利害关系,虽然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最好不要亲自出面,否则会遭到他人的质疑,减弱说服力。可以通过职位和声望更高的人,或者说服对象的朋友来进行说服。另外还可以通过影响说服对象的环境,造成一种压力,实施间接的影响,以促使他采取行动。同时还要与企业内外有影响的人物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利用他们的威望来支持你的观点。
12.设法打破沟通的障碍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任何一个局部都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要讲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怎样才能拆除障碍?答案是: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意识的培育是第一位的,沟通技巧的培训是第二位的。沟通意识到位了,人人主动地进行沟通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沟通中学习,沟通技巧也就自然能不断提高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其根源还是在于沟通意识的不足。
有时人们会身陷沟通不畅的恶性循环而茫然不知。部门之间、员工之间沟通不畅带来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彼此间的误会、怀疑、猜忌和敌意,而这些又反过来增加了沟通的难度。如此循环反复,效率怎能提高?质量怎能保证?这就需要沟通。
一个人不能容忍另类思维也会阻碍沟通。其实,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重复着“瞎子摸象”的游戏,也许你摸到了“墙”,我摸到了“绳子”,他摸到了“柱子”……把这些整合起来,我们才能距真理更近一些,再近一些。怎样才能做到?还是需要沟通。
沟通受到障碍还源于沟通一方的不够谦虚。若不能摒弃“精英情结”,总认为自己见识高人一筹,能与人有效沟通吗?须知术业有专攻,在一个领域你是专家,换个领域说不定你就是个学生了。当然,沟通者过于自卑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沟通者总觉得自己是小角色,职位低,见识浅,于是只知道自己有耳朵,忘了自己还有嘴巴。
沟通不能过于迷信沟通技巧,沟通其实并不神秘。作为信息发送者,要大胆地表达你的思想,不论是用嘴、用笔,或其他手段。作为信息接受者,要虚心地听,不论这些信息是声音、是文字,或是其他,一切以能达到彼此交流思想为目的。
沟通能让误会、怀疑、猜忌和敌意远离,让共识、理解、信任和友谊走近,从而能够共同分享工作带来的充实和愉悦。
13.克服有效沟通的障碍
有效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是否用同样的语言交流
“同样的语言”当然不是指用汉语还是用英语交流,而是交流的各方在对问题的理解方面是否有着同样的背景和常识,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相差太远,否则沟通起来就会有很大的障碍。很多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没有正确地发现问题,双方不是在用同样的语言交流,只是在不停地换问题,却找不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对结果的认知也不在同样的水平上。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团队和组织内,往往通行一种专门的语言,不仅仅是指专业术语,也包括他们共同的文化环境和行为方式。这种语言不仅表现在他们交流的词汇方面,还是一种环境氛围,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一种特定的行为动机。只有理解了这种背景语言,才能够更好地充分交流,提高沟通的效率。
回避冲突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沟通的历史。战争不能导致真正的和平,有了沟通才会使战争逐渐走向和平。冲突是人际关系和团队工作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只要有交流就会有冲突,也只有发生冲突,沟通的重要性才能更加体现出来。冲突不会自己消失,只是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积累转化成更大的冲突。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冲突,才能达到和解,取得共识,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态度与形式
态度在沟通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态度要真诚,要讲究方式,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沟通用心才是关键。沟通的任何一方都有责任,不能挑剔对方的态度。无论是上级,还是下属,都要主动审视自身是否以真诚的态度,指导沟通过程的始终,因为真诚是熔化一切隔阂的熔炉。在沟通方式上,了解对方的个性特征,采用彼此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接受信息方面,“阅读型”和“倾听型”的人,对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倾听型”的人,在沟通方面可多采取当面交流的方式。尝试改变一下彼此之间的沟通方式,而不是首先改变各自的做事方式,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和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