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300~500万年人类发展的旁支南方古猿出现。
1924年,人类学家在南非的汤恩发现了从猿向人过渡的猿类化石。此后,在南非和东非都有大量发现,在亚洲也有零星发现。南猿属原有两个系统:粗壮种和纤细种,它们在体质形态上有很大差别。南猿纤细种身高约1.2米,体重30公斤左右。头部圆滑,面部狭窄,额呈拱形。
脑量平均在500毫升以下,但从脑膜上看脑的顶叶已经扩大,可能已具有原始语言的能力。粗壮种身高约1.5米,骨骼粗壮,体重约60~70公斤。头部低,大顶骨隆起,有矢状脊。面骨大,面部宽,额窄小,骨脊大,脑量平均稍大于500毫升。在肯尼亚特卡纳湖南面卡纳波依、罗塔加姆和巴林戈等地,发现了南猿纤细种的化石,生存年代约在300—500万年前,从其牙齿和同一地层发现的哺乳类动物骨骼判断,南猿纤细种以食肉为主。而从大的前日齿和臼齿来看,南猿粗壮种为食草动物。它们的形态似人之处较少,又是在100万年前或稍后一些时候灭绝的(人类约在300万年前左右就已出现),因此它们可能是人类进化道路上的旁支。与此相反,南猿纤细种不仅具有人类的特征,并且有向人的方向演进的趋势。因此,学者们将其确定为在从猿向人转化系统中继腊玛古袋之后的动物,或称之为正在形成中的人。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南方古猿不论粗壮种或纤细种,均为人类发展的旁系,与完全形成的人并存200万年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