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它?既然像“肉团”,杜战盟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吃?于是,他挥起菜刀,从“烂肉”上割下一块放入锅中煮了起来。约煮了个把小时,好像熟透了,小杜叫来家人尝鲜,家人都感到没吃出啥味道,不好吃。煮吃的味道差点,用油煎的味道怎么样?随即杜战盟又咔嚓切割下一块抛入油锅煎吃了。当天晚上,杜战盟与家人出于好奇称量了“肉团”,重量为23.5千克。3天后,当杜战盟再次称量时,此物已经变成了35千克。会活的“肉团”,令杜战盟全家人惊慌失措。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师杨兴中,闻讯后匆匆赶到杜战盟家,要探个究竟。他看到那个奇怪的生物被放在一个盛满水直径足有2尺多深的大铁锅里。此物形如海蚌,经测量,长75厘米,宽50厘米,周长110厘米,通体为褐黄色,局部呈珊瑚孔状,内部肌体颜色纯白,有明显分层,手感比较柔软。
多年从事生物教学研究的杨兴中,一下子愣住了,他也分不清眼前这个“怪物”到底是什么,只好割几块,作为标本带回学校进行研究。
一个星期后,西安市市长崔林涛得知这消息后,立即指示西安市科委组织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鉴定,并拨款5000元,作为研究经费。
在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下,西北大学生物系牵头组织了有生化、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专家参加的攻关小组,从呼吸、蛋白质含量、活体培养、动植物器官和真菌分离等8个方面,对不明生物体进行了测定。
经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专家认为,不明生物体既有原生动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是世界罕见大型黏菌复合体,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
在得出初步结论后,9月12日,西安市科委又组织由我国著名专家房益兰教授、詹谷字研究员等18人组成的专家组,对西北大学生物系提交的报告进行了论证。据专家介绍,黏菌是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可蠕行的一种很古老的原质体生物,既具有原生动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
据了解:该生物体现在仍活着,研究人员把它放进一个玻璃缸中,并倒入一般的自来水,它仍然以3%的增长速度生长,这实在是世界生物史上的一大奇迹。因为水的成分很简单,至今,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哪种生物能像黏菌这样在水中生长得这么快。
最古老的化石
在澳大利亚西部一个年龄约为35亿年的沉积序列的叠层岩中,发现有微小的碳质有机物——原始细胞的化石。这些化石表明,在地球历史上生命演化的整个过程开始得相当早,也许早达40亿年。虽然在已知的最古老岩石——格陵兰西南伊苏杂岩(38亿年的变质沉积岩)中,有更古老的微小碳物质存在,但大多数研究前寒武纪生命的专家认为它们属生物成因。由于对最古老岩石的不断研究,有可能发现更古老的沉积岩。这样,地质学家就有确凿证据,把生命起源的时间推到35亿年前。
我们可以肯定,在大约20亿年前,组织健全的藻类生命十分兴旺。出露在苏必利尔湖湖北岸的古老建造(蓝藻燧石),含有不容置疑的生命形态。在加拿大和南非的地质图上,也填有大约同时代的叠层石灰石建造。这类叠层岩和现代藻席形成的同属一类到10亿年前,可能出现了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态:含有细胞核的细胞(这是一种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的细胞,它们代表了更高级的细菌和生物。最早的生命形态,如原始细菌和藻类只是一些无核细胞)。我们听说过澳大利亚中部的彼特·斯普林斯建造和其他地方的生物,都含有看起来像细胞核残留物之类的东西。该建造岩石的岩性与其他保存有最古老化石的前寒武纪岩石——生物结构保存完好的非变质燧石相同。
最早的贝壳生物,出现在寒武纪早期。寒武纪化石所包含的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具有惊人的差异。就在那个时代之前,从晚前寒武纪的沉积物中,出现了更高级的无贝壳、多细胞(或后生动物)生命形态。在公元前10—6亿年之间的某个时期,较高级的生命形态进化得非常快;和早期速度相比,其进化速度甚至可以说是爆炸性的。从一个由原始细菌和藻类聚居的世界,演变出了成千上万种动物,从海绵和软体动物到蠕形虫和三叶虫。此后,开始了古生物学家所说的完整生物进化阶段:出现了早期脊椎动物、陆地植物、花卉植物、恐龙、哺乳动物,最后(数百万年前)出现了人类。
来自火星的报告
1964年11月28日,美国人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在掠过火星时,拍摄了20张照片,并将这些照片变成无线电信号发回地面,最后再将信号还原成了供我们可以研究和欣赏的照片。
照片上所显示的火星有一个奇怪的特征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那是一些像河流一样蜿蜒穿过火星表面的东西,它们具有某种从任何角度看都像是运河支流的条纹。此外,两极的冰帽好像都有迭层,在冰帽边缘的融化处,它们看上去很像一迭倾斜的薄片。
专家们由此想象,火星历史上也经历过气候变迁。目前,它可能正处于寒冷周期。在这个周期,大部分水冻结在冰帽上和土地上,而在从前或在今后的某一时期内,火星可能处于温暖周期。在这个周期中,冰帽融化了,释出水和二氧化碳,使火星的大气变得比较稠密,河水充沛。正是这张照片上的似是而非的河道,引起了地球人对火星生命的巨大兴趣。
1976年夏季,美国的“海盗1号”宇航船安全着陆在火星北纬22度西经48度地区的平原上,拍摄了大量有关火星生命与火星人脸建筑的珍贵图片。
1996年7月31日,“海盗1号”发回的火星表面照片上有了令人吃惊的发现,这就是世人瞩目的火星地表上的人脸似建筑照片。
美国宇航局研究小组的专家用最新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对该照片进行分析,最后认定人面形建筑是修筑在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台座上,刻有轮廓分明的鼻子、左右对称的眼睛和略为张开的嘴巴。建筑物长为2.6公里,宽为2.3公里。在人脸形建筑西南约16公里处,还排列着以边长为埃及金字塔10倍、体积超其7000倍的塔型建筑为首的许多人工建筑物。
美国NASA电子工程技师、研究小组成员门森德·伊比特罗曾专门介绍过人面形建筑的情况。他说:“这个人脸建筑的眼睛里面有眼球,也就是有瞳孔。眼睛部分经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看得出内部面积很大,越往外越狭小,明显地能看出刻有像眼泪似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就弄不明白了……。”
另一个研究小组成员、计算机技师格里古利·林耐尔说:“更不可思议的嘴的部分,一看,嘴里刻有像牙齿似的东西,当然大得超过了想象。既然这样清楚地看出了牙齿、眼泪和眼珠,那就证明确实是人工建筑物。”
为了尽可能地揭开这些秘密,1997年7月4日,美国人对火星进行了一次意义伟大的宇航探测。那也是地球人探索外星生命和飞碟文明的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
7月4日上午10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探路者”宇宙飞船在经过7个月共3.9亿公里的太空航行后,以每小时23公里的速度,平安地降落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上,开始了人类对火星的构成以及是否存在生命、文明和飞碟等问题的新一轮研究。
由于火星巨大的引力,“探路者”号在进入火星表面稀薄的大气层时,以1600公里的高速度冲向火星地面,整个飞船因大气的剧烈摩擦变成了一个红色发光的物体。当它接近火星地面时,“探路者”号启动自动控制装置,减速伞自动脱落,以免飞船着陆后影响一笆船船体展开。在离火星表面还有1公里时,包裹在宇宙飞船周围的气囊随即充满气体,在一种特别的保护伞的保护下,重达570公斤的“探路者”飞船以23公里的时速着陆在火星表面松软的尘土上。
据获得的资料显示:“探路者”号飞船刚着地时,巨大的冲力在气囊的反弹作用下将飞船弹到50公尺的高空,又经过两次猛烈地碰撞和弹跳后,“探路者”号终于在火星地面上安全着陆。
整个着陆过程完成得相当漂亮。
美国总统克林顿闻讯发表讲话,祝贺“探路者”号飞船在火星成功着陆,并宣称这是“宇宙探测新时代的开端。”
同时,美国政府还决定,在未来10年里,美国每隔26个月就会有两个火星探险行动:一个是发射火星登陆飞船;另一个是发射环绕火星飞行的飞船,以最后确定火星是否有生命、文明及其飞碟的存在。
木星的生命之谜
科学发展至今,科学家一直都在探寻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宇宙中,有无数行星环绕着自己的恒星运行。这么多行星里,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有,它们的外型和地球上的生物有何差别?是否在不同的环境,它们有特别绚烂之处?
木星以木星来说,它是一个由气体形成的行星,大气层中充满了氢气、氦气、氨、甲烷、水份,根本没有可供登陆的固态地表,这样的行星对生命的生存有着极大的障碍。但是,科学家们曾调查大气层的这些成份,发现和形成早期地球海洋的物质十分相似。因此,木星上存在着生物的说法,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然而,木星大气层有强烈的乱流和大气下方的高温,都是阻止生命形成的致命伤。
因为这般漩涡状的乱流,任何生物一碰及这股乱流就会被卷入下方高温中,而遭到烤焦的命运。
科学家认为,想要在这种环境下维持生命,有一个可行的办法,即在被烧焦之前复制新的个体,并且希望借由对流现象能把后代带到大气层中较高、较冷的地方。这种有机物可能很少,被称之为“铅锤”。或者有一些类似浮标的东西,在大气层外侧漂浮以取用食物供给所需的能量。浮标就像氢气球,里面所含的气体愈多,则被飘到大气外侧较冷、较安全的地方的可能性就愈大。这种浮标型有机体可以食取尚未完全成形的有机物,它可以像地球上的植物一样,吸收太阳光为能源,制造能量,自给自足。这种有机体的体积,可能要比鲸鱼大得多,尺寸几乎有一个城市之大呢!
飘浮的有机体借用大气层中空气的流动,作为推进器来让自己移动,想象中他们是群集在一起的,皮肤上有些伪装物质,显示他们的生活并不十分安全。因此,在他们的活动范围内可能存有狩猎者。此狩猎者的移动速度快,机动性强,数量可能不多,因为如果数量太多,吃掉所有的飘浮有机体,他们自己也无法生存下来。
科学家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假想木星上的三种生物(铅锤、浮标、狩猎者)是否真的存在,至今仍是一个大谜题。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能为我们带来木星的生命之歌!
在木星的卫星上找水不是神话……
地球可能不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丰富液化态的天体。美国“伽利略”号探测器前不久拍摄的照片,增强了科学家的信心——在木星的一颗卫星的表面下可能隐藏着一片维系生命的海洋。
由“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揭示出木卫二表面上由山脊和断层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其中一些很像地球上板块构造形成的形态。自“旅行者”号飞越木星以来,就有人猜测木卫二经历过火山活动,“伽利略”号拍下的近景照片看来证实了这一猜测。据此,某些理论工作者假定,木卫二的冰壳将一片深达200公里的液态水海洋掩盖在它的下面。这一观点进而助长了下述推测:木卫二可能是适合某种形态的生命——大概类似于在地球上海洋底热泉处富含矿物质的水中繁衍生息的那些有机体的生存。
与此同时,两个研究小组提出了更大胆的航天计划。其一是,“木卫二冰橇(Europa Ice Clipper)”号控制器将把一个垒球大小的铜球射进木卫二表层,然后回收因撞击而崩到空间的冰粒,再带回地球进行分析;其二是,让一艘探测器降落到木卫二上,以每天1米的速度融化出一条穿透冰壳的通道,以探测冰壳下面到底有没有海洋以及令人兴奋的外星生命世界。
怪星之谜
这已经是30年代的事了。当时天文学家在观测星空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天体。对它的光谱进行的分析表明,它既是“冷”的,只有二三千度;同时又是十分热的,达到几万度。也就是说,冷热共生在一个天体上。1941年,天文学界把它定名为“共生星”。它是一种同时兼有冷星光谱特征(低温吸收线)和高温发射星云光谱(高温发射线)的复合光谱的特殊天体。几十年来已经发现了约100个这种怪星。许多天文学家为解开怪星之谜耗费了毕生精力。我国已故天文学家、前北京天文台台长和茂兰早在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就对共生星进行过不少观测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此后,我国另一些天文学家也参加了这项揭谜活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它的谜底仍未完全揭开。
最初,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单星”说,认为,这种共生星中心是一个属于红巨星之类的冷星,周围有一层高温星云包层。红巨星是一处于比较晚期的恒星,它的密度很小,而体积比太阳大得多,表面温度只有二三千度。可是星云包层的高温从何而来呢?人们却无法解释。太阳表面温度只有6000度,而它周围的包层——日冕的物质非常稀薄,完全不同于共生星的星云包层。因此,太阳算不得共生星,也不能用来解释共生星之谜。
也有人提出了“双星”说,认为共生星是由一个冷的红巨星和一个热的矮星(密度大而体积相对较小的恒星)组成的双星。但是,当时光学观测所能达到的分辨论不算太高,其他观测手段尚未发展起来,人们通过光学观测和红外测量测不出双星绕共同质心旋转的现象。而这是确定是否为双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981年的讨论会上,人们只是交流了共生星的光谱和光度特征的观测结果,从理论上探讨了共生星现象的物理过程和演化问题:在那以后,观测手段有了很大发展,天文学家用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到射电波段对共生星进行了大量观测,积累了许多资料。共生星之谜的帷幕在逐渐揭开。
近些年,天文学家用可见光波段对冷星光谱进行的高精度视向速度测量证明,不少共生星的冷星有环绕它和热星的公共质心运行的轨道运动,这有利于说明共生星是双星。人们还通过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的射电波段进行探测,查明了许多共生星的星云包层结构图,并认为有些共生星上存在“双极流”现象(从一个星的两个极区向外喷射物质)。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共生星可能是由一个低温的红巨星或红超巨星和一个具有极高温度的看不见的极小的热星以及环绕在它们周围的公共热星云包层组成。它是一种处于恒星演化晚期阶段的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