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工作的历史不长,法规、设施甚至队伍经验都缺位严重。因此城管队伍的职业水准也有待提升,执法工作强制的部份是不可少的,但如何使得强制和疏导并存,尽量做到让人可以接受则需要不断探索,特别是对执法过程中的广大围观市民的宣传解释工作尤为重要。“法不压众”真正弄得群起而攻之,工作就无法做了。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是城管挨骂的理由。最大限度地少提供一点这样的“理由”,日子就会好过一些。政府的城市管理是通过工作人员来实施的,这道防线垮了。人群就会找到政府门上,那时侯有理无理就不容易说清了。因此政府和群众千万不能“两头烧火中间出烟”,城市管理工作是政府行政作为的重要部门,因此政府系统的建设口各部门尽量在建设中少给日后的管理留下欠账,城管顺,则城市安。
但愿《我是城管》的出观,能多少获取一些政府部门的理解,在市民中赢得一些宽容。文学作品并不能改变多少现状,但可以宽慰人心。软化比僵化好。理解支持配合,打理好我们自已的家园,这中间没有敌意,我是城管,同样也是市民。
第二,文学不能过度娱乐化。文学游戏对生活现状无多大补益。文学作者不能放弃探求和干与社会。现代人心灵需要救赎的地方很多,你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当今文学如果能深刻一些,精气神饱满一点,“素质”问题也许会提升得快一点。如果把人文精神“玩”垮了,城管工作就会时刻处在“战争”之中。
作家应该是社会的良知医,《我是城管》是一付良药。面对浮躁耐心疏解、降温、调理,不但镇静对方,同时也在镇静自我。读过之后,你会发现,这群被网络攻击得体无完肤的“另类”,其实过得比别人累,干得比别人难,他们真的值得尊敬。我们这些坐享他们劳动成果的人不可不能难为那些给我们提供服务的人群,那样有失厚道。至于城管人员当中个别人违规执法、野蛮行事,试问哪个行当没有呢?起码也应该就事论事,不能棍扫大片。物极必反,真正逼急了就有人就喊出了“我是城管我怕谁”就是例证,剑拨弩张的最后是没有赢家的。
第三,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我是城管》面世正是时侯。在全社会领导和谐氛围的环境中。“城管”成了最惹眼的异样音符,面对这一异像谁都不能背过脸去。这样的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点”“焦点”。
解剖热点不是一件易事,“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就是“温度”已经急剧上升到引起普遍关注的“沸点”,网上有人将城管比喻成土匪,说“现在说城管是流氓连流氓都生气”,一时喊“打”之声甚嚣尘上。但是没有应对,舆论一边倒。这应该是最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侯,然而“被告”缺席,回音杳杳。无数先例证明,缺乏透明和沟通是引发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根本原因。
这时侯有人站了出来,并且理直气壮地呐喊:“我是城管!”这就是一个县的城管局长周亚鹰。他并没有就全国的城管信任危机作什么调查和分析,然后提出辨解和对策。他只是采用了“晒”的办法,将他自已的城管局一件件一桩桩摆了一个大大的摊位。就那样晒它个60单。他是局长,他有这么多“货”,他是个作家,他有这个能耐。这就叫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小中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
这一晒,影响迅速遍及全国——都市的公交车上都能听到《我是城管》,街巷的屋檐下能看到戴老花镜的老人捧读《我是城管》,高校的天之骄子在互相传颂《我是城管》。阳光稀释了块垒,其实这个办法并不新鲜,化解猜忌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晒”,反腐倡廉晒官员财产,政府部门晒支出账单等等,但是“晒城管”却要胆量,因为城管工作繁锁而杂乱,特别是人情、利益等方面牵涉的人太多,要晒出来必须非常勇敢才行。这个时侯这位年轻的局长也说出了那句话:我都是城管了,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将自已放在了阳光下,真的有晦气要找上门来,它也得思量思量,它是否能够抗“晒”。
最后真诚说一句:心中无贼,贼亦畏之。好自尊重。
注:郭汉才,作家、编剧、文史专家,现居江西上饶。本文刊载载于《散文选刊》、《中国作家网》等。
15、城管:被制造的错觉和被忽略的真实
贾方玉
读完《我是城管》这曲在含辛茹苦中爱岗敬业的颂歌,我深觉城管就是一个被制造的错觉和被忽略的生活真实。
百度“城管”,找到相关结果约92200000个,相关图片约4690000张,其受关注度不可谓不高。城管形象的好坏影响深远,与我们的和谐生活更是休戚相关。
《泰晤士报》、《印度媒体》、《卫报》、《每日电讯报》对“城管”的分别解释竟然是:“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一种警察力量。”中国的城管形象已经走向世界,不仅被中国媒体,而且被海外媒体活生生错误地广而告之。而在中国民间,不知何时,城管被塑造成老百姓的对立面,就连身为城管局长的周亚鹰也不无悲伤和无奈地说,“城管的形象不好,大有过街老鼠的意味”。
梵高说,艺术是一场战斗。在这样一种历来被广泛误解和错觉的情况下,周亚鹰秉承生活的真实,背负作家的良知,虽在官场,但不惮于官场的压力,以战斗的精神忠实记录并发表《我是城管》,以一群城管人似乎不足为外人道的原生态的酸甜苦辣的感情和物质世界,披肝沥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在职业道德和社会生活上有廓清迷雾,颠覆错觉,还原本相,根植正见的作用,也有弘扬大爱,歌颂奉献,传播温暖,启迪正信的作用,也有关爱弱势群体,凸显草根风采,直面冷暖现实的人格魅力,也有呼唤和谐理解,涵养城市意识,构建城市文明的创作底色,而且真话真情与理性思考相得益彰,各小节既独立成珠,又有机串为项链,文字粗粝豪放而厚重,直如疾风骤雨,大江东去,不矫揉造作,也不隔靴搔痒,开痛快淋漓阳刚大气之城管文学先河,凡此五点,足以彪炳当世,烛照青史。
那么,错觉是谁制造的,又是谁忽略的?是你我,是舆论,是轻信,是隔阂,是以个人为中心只求自己方便的不满宣泄,是媒体错误的导向和夸大的悲苦,是先入为主一边倒的人心浮躁,是被管理者本能的群体相护,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短视和弱视,也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麻木。似乎城管就是暴力执法和欺压良善的代名词,就是驱赶小商小贩,就是与百姓为难。殊不知,起大早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就是城管,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就是城管。他们岂会暴力执法欺压良善?他们何曾与百姓为难?倒是时不时被行人嘲讽谩骂,被不法商家侮辱责打。好多时候,城管正在上演现代版生活剧《窦娥冤》,因而作家的良心这盏灯就更重要,它高挂于滚滚红尘之中,给探路者、迷路者甚或醉酒的人照亮前路。
《我是城管》中的城管,在当今更是弱势群体,钱挣得少,十年了工资就涨了100元,生活贫苦,就连过一个环卫工人节,也是很难,但是他们个人平均清扫面积达到8604平方米,远超国家标准5200平方米。所幸,周亚鹰这个城管局长让环卫工人们过了一个风光而温暖的节日,又积极运作,领导终于开恩,2011年初,给环卫工人每月增资100元,后来又增资200元,实挣工资876元。这在全国各种节日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时下,在各行各业工资虽普遍增长也撵不上物价增长的时下,令读者有一种既见其寒酸而不忍,又见其坚持而敬佩的感动,还为之含泪地微笑和心痛地感慨。
城管这个群体,其实是城市美容师兼修理工和勤杂工,还是管理员,美化绿化,补路修桥,垃圾清理,清污排涝,收容看场,维修管道,清理违章,乃至临时需要,可以说,市容市貌方面的一切事,他们都沾上边,百姓吃喝拉撒睡方面的所有琐碎事、烦心事、麻烦事,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这样一些人,我们离得开须臾吗?这样的错觉和忽略,不是他们的尴尬和羞愧,恰恰是我们的尴尬和羞愧,甚至是一种耻辱。在此意义上,《我是城管》为城管正名,写出了他们的生存真实,更见作家之文如其人,城管之人如其文,实在让人充满敬意。
文章感人的情节有好多,城管的高大形象也随着叙述的立体化而不断丰满和生动。半夜打雪,冰冻路滑,城管人员衣服全湿透了,各个摔得一身雪水泥浆,冷得发抖,但没有人退却、喊冷——心生敬意外,我想,这是一群应该被贬被冤被讽刺被忽略的人吗?三哥想在街口搭个铁皮屋谋生,母亲帮着求情,周亚鹰回绝后,在农贸市场给三哥买了个菜摊——换位思考,自己会这样做吗?周亚鹰有五怕:怕风、怕雨、怕冷、怕热,怕手机响——没个责任心,会怕吗?五怕简直就是五爱,而且是五种大爱!“那你一定是第二个”的口头禅,让我们见证了正直无私;在领导面前摔茶杯,说领导门前黑点好,送礼之人太多,让我们见识了耿介大胆;不敢说爸爸是城管队长,名字被写成大幅标语并游街,打了城管却诬赖城管打她,用辞职报告抵挡谋求私利者,夜间巡逻看护花草灯具,不给领导亲戚面子得罪领导,坚持原则维护大局被威胁……城管人有多少苦楚和辛酸?!他们不仅不应该被错觉和忽略,相反更应该收获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作家提出户外广告资源两种类别四个设置原则的管理理念,拍卖广告牌,减少腐败,增加财政收入;采取搭建广告平台的办法改造环形岛和增设垃圾箱,减少交通事故美化环境,解决经费不足的难题,还被误解为滥花钱;美化城市,坚持统一规划,挂个横幅也设定禁悬街路、限悬街路和可悬街路。凡此种种,给我们树立了新一代城管人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头脑灵活而又两袖清风的为人民服务形象。
作家还提出了一些城市现象。比如被认为没有素质的农民工最容易管理,那些自恃素质高有凭借的人却成为管理的巨大障碍。伏契克说,生活中没有观众,谁的素质高呢?再如《绿化带上有座观音菩萨雕像》,老百姓自发形成而且影响较大的民间宗教活动与城市规划和美化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处理?这些都给城管提出了新课题。
作家槌心,城管的名誉这样被毁。城管职能太多,市民的城市意识形成速度远落后于城市化水平速度,对城管工作不了解不支持,把城市管理缩小为清理最不好管的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不管好挨骂,管好就得发生冲突,而此时社会舆论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指责城管暴力执法,欺负弱势群体。
作家有尊严,才会写出有尊严的文字,没有尊严,往往堕落。媚俗、媚权、媚官都是堕落。我在周亚鹰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种崇高的尊严,毫无脂粉气,而是大胆直勇,这种文字,是以水和土凝结而成的,具有永恒而质朴的美。如果提一点建议,那就是语言还不够凝练,文学色彩还待加强。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审美现实,淳化当世,这是中国文人自觉肩负历史使命的真实写照,周亚鹰做到了。但愿我们从此不再制造错觉,不再忽略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注:贾方玉,辽宁凤城人,语文教师,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均有涉猎。本文刊载于《散文选刊》、《中国作家网》等。
16、《我是城管》审美评谭
——写于《我是城管》二版发行之际
蒋敦鑫
青年作家周亚鹰继《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流水人生》两本散文集之后,又推出了力作《我是城管》。这是一本组诗式的系列散文,有二十万字之巨。这部散文闻世之初,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有肯定的,有怀疑的,有高声赞扬的,也有嗤之以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为世人所接受,所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称“年度关注率最高的精锐奖”得主。许多著名作家盛赞为“现实生活中绽放的散文之花”,誉为“在混沌钟照亮我们的灵魂”。如果我们将视角转入到审美学,我们会发现,《我是城管》具有审美的社会导向价值、审美的精神享受价值,和审美的散文学启示思索价值。
先谭审美的社会导向价值。
有担当的作家不肯作糖果贩子,不肯做化妆专家,不会俏皮地给人消愁解闷。他总是将自己与人民的喜怒哀乐、社会的进退、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而他的作品负载着时代的风浪、人生的见解、审美倾向与美学品格。城管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新的工作,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放下锄头与带着锄头的农民拥进城镇,城镇面包般地澎化。“城市本身发展的冲动,与农民急迫地要变为城里人的冲动,将城管队员与农民推到了几乎只有互相战斗的前线。”(梁晓声语)矛盾层出不穷,异常激烈。传统的观念、经验与人的城镇化、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与斗争。其中有公与私的斗争,情与理的斗争,新与旧的斗争,治与乱的斗争等等。城管成为社会人性关注的热点,斗争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亚鹰没有明哲保身,在孩子也不敢说自己的爸爸是城管的境遇里,立于急流险滩,悬崖峭壁,无畏地喊出了“我是城管”。他以忠于现实生活的笔触,反躬自问,自我解剖的笔触,将城管故事一件件、一桩桩地晒了出来。晒出被制造的错觉和被忽略了的真实,真实地表露心态、思想,真实地坦陈鲜为人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任何一种文艺样式,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判断,以艺术的形式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评判生活中的是与非,褒贬生活中的优与劣,衡量生活中的得与失。文学作品如果没法俯就大众、迎合大众,媚悦大众,那将不会有益于大众。《我是城管》构建了一条神圣的精神通道,让人民看到了与传统形象中不一样的“城管风貌”。正如美学家所言,审美者在艺术家所悬起的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灵魂的姿态。作品的除蔽效果,廓清了迷雾,颠覆了错觉,还原了本真。“在混乱中照亮了我们的灵魂”。(阿成语)这便是《我是城管》重要的审美意义维度和价值取向。审美活动的意义在于它使接受者发现自己的,真正的、精神的自己,使人们的这些精神本质得以显现,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