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城市管理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生存状态,周亚鹰在他的这篇长文中,所有提出的问题都尖锐而激烈,解决问题的过程艰辛而痛苦,平息问题所留下的后遗症歪曲丑陋且伤痕累累。城市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所以周亚鹰无论是在本文中还是在平时与文友们的闲谈中,都有意无意地把它提升到体制改革的高度,那可是高压线,是一般文人的禁区,口谈无伤大雅,笔写就相当为难,无比微妙。但周亚鹰敢于越这雷区,敢于大声疾呼,敢于用真实的行动去碰一碰,这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借此鼓舞士气,唤醒民众,为了城市有个良性循环的发展前景,他还多次写倡议书、商函书、辞职书。周亚鹰的敢作敢为在此不言自明,他现在已经不是2005年写《博山与博山能仁寺》时的那个学究式的周亚鹰,也不是在《浪漫镇巴人》中的那个风尘仆仆到此一游被少数民族的美女们簇拥着轻歌曼舞风度翩翩的周亚鹰了,他变得镇定、果断,如指挥百万大军的先锋大将,他悲凉、沉重,如自作多情的浪漫诗人,他有时因好斗呈勇而不计后果。我更发现周亚鹰的散文创作已到了势不可挡的上升阶段,他天生的悲歌慷慨、天降大任的个性,其明畅的文字掩盖不住内在的壑智和目空一切的道德制高点。这使我想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文中的理性句子在一闪念间使人读出自两汉以来至唐宋散文名篇中的那种恢弘气势和厚实的质地。因此,一种新的文体——当代城市文化散文因《我是城管》而使人耳目一新,内心陡然一震,并不夸张。
2012年4月10午夜。
注:刘树林,江西广丰人,农民作家。
27、流水不腐、快意人生的性情散文
——读周亚鹰散文有感
汪茶英
认识周亚鹰已很多年,人品正直,颇有文学修养,与朋友打交道时的直率和真诚,都是我很敬重的。陆陆续续地读了他的一系列散文,觉得有些话可以说一说。既是我的读后体会,也是与亚鹰一起探讨与共勉吧。
亚鹰散文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化散文,亲情散文,职场散文。他自己觉得最感兴趣的是文化散文,我最喜欢的是他的亲情散文,而最令他获得殊荣的是他的职场散文。最近几乎呈现一种井喷状态,引起散文界的重视。著名散文家王宗仁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写城管职场的散文是“现实生活绽放的散文之花”、“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作为和他非常熟悉,一直关注他的创作情况的本土作者,我再一次非常认真地拜读了手头拥有的他的大量散文佳作。重读之后,我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作品的话,那就是——流水不腐、快意人生的性情散文。
他的散文作品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感相当率真、明快,语言质朴、富有平民色彩,视角直逼底层生活和生命的本真,饱含生活的原生态气息。
先说他自己感到写得非常有意义的文化散文吧。他对广丰、上饶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和研判,用了真挚的语言和浓烈的情感将这些文化描写出来,仿佛是从丰溪河中打捞出来的荇草一样,水灵灵,生机盎然,富有质感。他以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的思考色彩,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他的家乡,抚摸家乡的人文厚度。理性的凝重和诗意的激情融合在一起,令人读后意犹未尽,直想亲自去感触一番那种有温度、有传奇味道的文化氛围。他以文化人的民间情怀,将文化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有机结合,既充满思考的智性美、又不乏文化关怀的感性美。这一类散文作品体现了亚鹰把握文化散文脉搏的功力和潜心关怀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除了写当地的文化,他还研究了巴文化,《浪漫镇巴人》是他文化散文的一个代表之作。
再说他那最让我欣赏的亲情散文。他以细节性的描写把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写得摇曳生姿,在故事中释放心情、在故事中诠释爱情、在故事中歌咏亲情,似乎在怀旧,又似乎在励志,似乎在回首,又似乎在展望,每一篇都很经典。《二姐》应该是一篇代表作,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获奖乃是理所应当。他的笔触所到之处,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情意、深深的牵挂、满满的爱恋、悠悠的回味、暖暖的感动。故事中的人和情,没有一样是虚拟的,没有一样是矫情的,没有一样是牵强的,他的文字写到痛的地方,读者的心也跟着悸痛;他的文字写到泪的地方,读者也跟着鼻子发酸,他的文字写到云开见日出的地方,读者的心也满是欣慰和感叹,深深的共鸣感来自他对亲情的那种深度的描绘,来自他对亲情的那种始终坚持,来自他对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褒奖和领悟。如果说他的文化散文给人一种打上了人文烙印的文人画的感觉,那么他的亲情散文则像是散发着泥土和汗味的风俗画,有时丰满,有时骨感,透着无比的真切、亲切,令人有同感而不伤感。
再说他最近跑火的职场散文。我想这个跑火是自然有他的道理的。一是他揭开了一层迷雾,让人们看到一个平时不怎么正视或者说不怎么理解的独特职场生活。一个个真实而不加雕饰的场景的出现,使得从来以为城管只有凶狠、只有无情、只有强势、只有与弱势群体作对的观点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人们看到了一个同样有困境、同样有苦衷、同样也弱势、同样也有情的城管队伍形象。这种职场场景的描摹,不是他身为城管局长亲身的感受,切身的体会,是不容易让人认同的。他的这个特殊身份所具有的“在场感”给人更多的信服感。
二是他敢于说真话、道真情,喜忧都报,较为详尽地描摹了城管人的内心世界。通观他的《我是城管》,写他在问题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解决的情况下大发脾气也好,写他在上级领导来与不来之间而产生的矛盾心情也好,写他因为特殊职业而落下的“五怕”心理焦虑症也好,写他迫于资金困难而创新办法解决垃圾箱问题时的种种探索也好,可以说句句发自心底,字字含着苦辛,翻开那一页页的内心情感页码,令人跟着咬牙叩齿、跟着扼腕长叹、跟着心有戚戚。他的直率性格以及快意言语,一度让我替他担忧,我曾问他:“这样的文章让领导看到了怎么办?”他没有正面回答我,他用了文章中那样一句话来说:“我都做了城管了我还怕什么?”看得出来,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一个把自己都置于人生最不利境地的人还忌讳什么呢。
三是他那种疾风暴雨式的语境营造,给读者痛快淋漓之感。没有一句废话,全都是有冲击力的、有动态感的、有感染力的话语。这种语言风格和文章所要表达的那种让人不吐不快、不发飙不能呼吸的实况是相匹配的。大家看多了绵绵细雨式的散文、看多了云淡风轻式的散文、看多了隔靴搔痒式的散文、看多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散文,哪里经得起这种疾风暴雨式的语势?哪有不被此深深吸引的道理?哪会不产生严重的赞同心理?
分析了上面这些,我才能回到我所写的这个题目上来。什么叫做流水不腐?亚鹰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人生的感悟、职场的碰撞以行云流水式的散文笔触加以生动记录,他的视角是新颖的,他的观点是深度的,他的写作探索是不断创新的,就像是一股往前奔腾不息的江流,带着一种冲劲,带着一种活力,带着一种涤荡污垢的勇气,带给光阴的两岸一片绚烂的色彩。
什么叫做快意人生?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不避尊者讳、不曲意奉迎、不伪装心情、不无病呻吟,直面现实的惨淡,直击生命的肯綮,直抵生活的本质。用那句俗语说:有了快感你就喊。亚鹰的职场散文喊出了人们想喊却没有喊出来的快感。
就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检验功过的唯一标准,真情是检验散文的唯一标准。只有付出了真感情,用真性情写出来的散文才会经得起读者的检验。亚鹰的散文是浓缩了真性情的,读后不但入脑入心,还震撼灵魂。
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我感觉有这几点:一是文化散文中理性的思考还不够凝重,挖掘的深度还不是很充分,厚重感尚有欠缺。二是职场散文写作中再延伸一点触角,把所写的现象同更广阔的社会进行必要的联想,也许可以收获更多的共鸣。三是疾风暴雨式的语势要适度把握。不能通篇通篇都是这种直白和紧迫的语境,那会显得语言张力不够,要有一张一弛的布局,就像给人按摩,该拍打的地方拍打,该挤压的地方挤压,该轻揉的地方要轻揉,那样才是更有效的。四是语言的趣味性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有些从生活中领悟到的智慧,老实巴交的交待就缺少引人入胜之感,如果用比较趣味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也许有事半功倍之效。
注:汪茶英,作家,江西省上饶市党史办副主任。
28、风吹过的坚实泥土
——试分析周亚鹰的三类散文创作状态
何婷
作为周亚鹰同期同系毕业于上饶师专的隔班同学,对在校就对才子型人物的周亚鹰关注颇多,尤其是他的作品,一直在看。感觉他的作品创作脉络清晰,目前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也代表了他创作形态的三个阶段。
一是本能写作。这种状态多见于他所写的情感散文,也是散文创作比较基础的阶段。周亚鹰的母亲系列,二姐等作品都属于这一范畴,读后犹如清风拂面,舒适,认同。总觉得当作家的家人或者朋友是危险的事情,因为你的痛苦或幸福都很有可能成为作家笔下的题材。不论自身是否愿意。这种直接的情感经验写成的文字,是大家都爱写也爱读的。借鉴它的价值;寻找精神共鸣,让你产生一些深刻的思考,勾起你遗忘的人事记忆。
二是游历写作。多见于他的文化散文。如广丰文化系列和后来的凤凰,镇巴等文章都归类到这里。文化游历散文也有不少人写,但能够写得像他这样雄浑大气的为数不多。动辄洋洋洒洒几千好上万字。必须有广博的见闻、细腻的情感,敏锐的感受和独到的表达,缺一不可。他在千年同里中写道“有人将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游二赏三品”。他对文化和风景的品赏,带着力量,用七个字来说就是,“见广,思锐而才宽”。
三是良知写作。多见于他的纪实散文,又有称作官场散文(周亚鹰作品研讨会上有老师提出“仕”散文,感觉提法非常精准)。这种类型的散文,是周亚鹰所有作品里最值得玩味的,创作有渐入佳境之意味。在这里要着重说一下,以散文的形势来直面和针砭社会现象,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的作家没有这种生活积淀,有的作家出于种种顾忌,不敢说更不敢写。记得前几年我到广丰出差,他抽空来看我,带了这本《流水人生》。为了对得起扉页上的签名和雅正二字,我很认真地看起来。不过没看完就忍不住开始替他担心,他当时应该还在国资委,已经是一个不高不低的职位,书里却有许多嘲讽官场现形的小品,还指名道姓的。心想他是不是不想在官场呆了?看来又不是。也许当官是因为其他的求生技能退化了,不得不为;书里所写的,是平常看着扎眼,如骨哽喉的,不吐不快。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很有意思。我感觉是灵魂深处的一种病:是作家的社会良知在不时骚动。
直到《我是城管》系列散文的出现,周亚鹰的写实散文攀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是时机所成就的,我简直觉得老天是为了让他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才安排他到城管去任职的。城管,在人们印象里,一直是通过媒体的支离破碎的报道和生活中少量的接触,获得的窥探式了解。“围观执法”、“暴力执法”等等片面化的报道也使城管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职业。直到读了《我是城管》系列散文之后,才真正觉得这个职业群体背后也是一群有血脉温度的人,是一个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而不得不在某个间隙被误解的群体。而阅读的趣味性也变得更为直接,比如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首长要来》、《首长真的来了》,从首长要来,到首长不来,到首长终于来了,这种体验简直就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更有着一种小说才有的戏剧化冲突。从中传递出真实的对社会的不耐症。周亚鹰在他的散文集《流水人生》自序中曾说:“同学们说我有职有位有权有钱有房有车妻贤子聪活得滋润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我没说什么,我确实不知道说些什么,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于是,也就无法辩明到底哪种活法是正确的哪种人生状态是合理的,所以,我一直迷惘并痛苦着。”
《我是城管》,可以看做是周亚鹰对迷惘和痛苦的探寻,是对职业状态的思索,也是对人生状态的思索,更是对社会状态的思索。是以勇气和智慧所做的剖析与展示。而说到哪种人生状态是合理的,我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像城管这个职业的现状一样,即便固有的存在不一定合法,合度,更难以合情,但这种存在,伴随着一个过程,最终必定会被人们认定为是合理的存在。而周亚鹰的思索,正是为这个存在,找到赖以呼吸的缝隙,找到合理与合度,合法,合情的最佳契合。这种找寻的过程就像风吹浮尘的过程,也许会迷惑人们的双眼,但最终浮尘吹尽,露出的势必是底下最为坚实的泥土。周亚鹰的这种社会写作,是良知写作,风骨写作,是作家可遇不可求的状态。据说《我是城管》已经写60多节,还要再写,这是个让人很振奋的篇幅。保持这种状态能使包括我在内的周亚鹰的读者们获得怎样更高端的阅读的愉悦和震撼,是令人十分兴奋的期待。
29、一盆麻辣鲜香的火锅
——读周亚鹰《我是城管》
祝建新
贪好吃食的缘由,我时常会把炒菜和写文章联系起来,总觉得,一篇文章的好坏和一盘菜的好坏原本就是差不多的,好文章,讲究意境、韵味、气魄、神彩,而一盘好菜,也得顾全它的色、香、味,还有一个让人寻味的菜名。一篇好文章,每每让人读到兴奋处时则物我两忘,一盘好菜,也常常让食客大呼过瘾,然后刻骨铭心终生惦怀。
文章与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众口难调!这个词语或对神圣的文章大师多少有些亵渎——文章千古事,按说是不能同俗气的吃食相提并论的。可是,我想,偏偏没有谁能反驳这点,文章果然是众口难调的,古今中外,怕是还没有哪一位作家能把文章写得谁读了都赞不绝口!
周亚鹰先生的文章也是这样,的确,他的《我是城管》、《二姐》、《浪漫镇巴人》等一大批散文赢来了数不清的读者,但是,肯定会有些人不喜欢他的文章的,就像江西人未必喜欢杭沪菜的甜,上海人不喜欢川菜湘菜的辣一样。
多年漂泊的缘故,南方北地,我都曾努力去接纳过它们的味道,所以,我是不怕辣也不排斥甜,甚至连粤人的生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骚腥我也能接受,更何况,亚鹰先生的文章我是说不出来什么不好的。即便有,也是如同有些时候因为肾虚了怕咸,劳累了嫌淡。
既然已经不恭地将文章与菜品混同到了一块,那么,我便索性以一位饕餮之徒来谈谈亚鹰先生的文章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