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宗教事务管理已被提上中央乃至地方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但宗教管理文化尚处于恢复和重建之中,支撑其恢复和重建的其他文化生态诸如政治理念、文化认同、法律法规等尚未明确,宗教到底怎么管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宗教学专家期望从理论层面发现适应当今中国宗教管理的规律性认识,高层宗教管理部门希望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总结一些典型用于指导实践,基层管理宗教事务的人们也盼望有一种自己可以借鉴的模式指导工作。有鉴于此,作者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人本化”管理模式进行总结,提出宗教生态文化视野下政府的责任。
吴忠位于宁夏中部,历史上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多种宗教文化交融之地。全市126万人口,有50.2%是回族,他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12万人信仰佛教;近2万人信仰道教,还有少量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徒。这样,有60.7%的群众是信教群众,因而是全国信教人数比例较高的城市之一,宗教资源丰富。这里有清真寺1300多座,3000多名教职人员,成为全国伊斯兰教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有佛教场所70多座,最为盛名的是牛首山寺庙群,东西两个寺庙群共有大小庙宇45座,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陕、甘、蒙、宁周边地区前来参加庙会活动的群众达10万以上,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寺庙群之一。境内同心县的莲花山,现有道观楼阁30余座,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的青苗水会,陕甘宁三省10余县的信众七八万人前来参加,凑成道教盛事。吴忠是国内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比较和谐的地区之一,也是宗教管理比较好的地区之一。2005年,吴忠市统战部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集体”,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选择吴忠这样一个地区,主要是它在西部具有典型性。
本书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把吴忠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宗教文化生态当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总结吴忠地区的伊斯兰教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体理解和把握吴忠地区的宗教文化生态系统的特点,分析其在历史和今天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使之更有益于吴忠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基于这一目标,笔者以吴忠作“场”,对宗教内部活动和外在环境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观察,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发现规律,取得经验,找到差距,提出建议。在研究内容上,以涉及社会的主要元素,即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方面为观察的纵坐标,以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运动、宗教组织为横坐标,研究纵横坐标中各元素的交互作用情况。在研究的方法上,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在概念界定上,作者运用生态学、宗教文化学、文化生态学理论,特别是牟钟鉴先生提出的宗教文化生态学理论作为依据。
从本书的构架来讲,笔者在分析了吴忠宗教文化生态土壤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与社会适应情况进行了考量,认为吴忠宗教与社会适应的状况是:从关系来讲,经历了适应→裂痕→走向适应;从情感来讲,经历了融洽→疏离→逐步融洽;从生态来讲,出现了协调→恶劣→正在协调。接着,作者考察了吴忠宗教文化生态中宗教与政治、经济、教育、民族以及诸宗教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看宗教管理,坚持的原则和“人本化”管理的理念、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本化管理模式所禀赋的“尊重、引导、保护、服务”八字方针和实践效果,得出了“人本化”管理思想,理顺了信教群众的情绪,坚持了正确的管理方向,维护了宗教秩序的稳定,发展了多元文化,进而提出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即在观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法制上,尊重法律,健全法规;体制上,统筹兼顾,沟通协调;方法上,调查研究,稳健灵活;作风上,依靠群众,求真务实;人才上,加强队伍,提高素质。
杨学林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