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最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也会产生隔阂;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会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种种“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忍道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褊狭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有化解你生活中种种烦恼的无穷神力,而使你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当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此时的忍让则能帮助自己恢复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为了劝说功名心太盛的曾国荃,将攻克天京的大功稍稍让给别人一点,曾国藩曾对曾国荃讲过康熙年间一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大学士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零售价便修书北京,要木权在握的儿子出面干预。张央不愧是曾国藩佩服的忍道高手,看罢来信后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见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接到回信后马上把院墙拆掉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往后退了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如果说“六尺巷”的事不过是忍小利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件真实的忍大利的事。在闻名世界的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虽然表面看上去很普通,可是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块石头有一个缺口,顺着缺口看进去,能够清楚地发现里面是一块闪光耀眼的紫水晶。关于这块紫水晶,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本来是扔在一个美国人院内的一块废石,因主人觉得它有碍观瞻,就让人把它移走,谁知在将它往车上装时,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摔掉了一个缺口,露出了里面包裹着的紫水晶,这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当主人知道了真相后,很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要丢掉的,现在虽然发现它是宝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绝不反悔。我决定不占为已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据说,当时曾国荃正是听了兄长所讲的这个故事,才同意让李鸿章前来“助攻”的。虽然后来李鸿章由于顾念师恩并没有前来分功,但曾国藩所讲的这个故事,的确说出了忍让的妙用。
曾国藩认为,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因为忍让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讲“忍”字,至少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敌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荀子·儒效》中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大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字常须作座铭”的千古名句。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么?有谁能说他们是软弱可欺呢?
然而,某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带有攻击性,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往往会无端地遭到挑衅。如果一个人对所有的“攻击”,都立马进行“反击”,那他生活的环境将充满火药味,不仅不利于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和谐的氛围,而且也对自己的健康不利。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通常情况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先”,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当头脑发热时采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进行“冷处理”,可以摆说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这使我想起了歌德的“一笑法”。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好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边。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有了歌德这样的“一笑”,既可以避免各种矛盾冲突,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忍耐既可以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能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小不忍则乱大谋”,此话一点没错,问题的关键要看“谋”的是什么,一定要特别注意“斜与“大”。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忍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之大计也。“将相和”则内部团结,国无嫌隙,敌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这就是忍让成大事的精典事例。相反,不忍让而“乱大谋”者也不鲜见。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成皋,切勿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15天,便是大功。不想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停当,只等项军出城人瓮。霎时地动山摇,杀得曹咎全军覆没。